淘特攻入拼多多腹地
5月26日晚,阿里發布新財報,作為阿里系的兩大新秀之一,淘特表現亮眼:擁有3億活躍用戶,2022財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訂單量翻倍。
2020年3月,淘寶特價版上線,去年的5月,淘寶特價版正式更名為淘特,至今一年整。
從結果上看,淘特8個月活躍用戶破億,2年破3億,始終保持高速增長。
在移動互聯網流量見頂的過去兩年,在對手盤踞的電商市場,淘特靠什么沖出突圍?它的路徑和其他電商有哪些本質區別?有沒有筑起自己的護城河?本文將重點探討這三個問題。
01
速度:2年3億用戶
淘特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
從2020年3月上線到今年的3月,兩年的時間,淘特吸引到了3億人群。在截止2022年3月的12個月里,淘特的訂單翻了一倍。
這一速度有多快?
拼多多通過各大綜藝節目、洗腦的歌曲不斷增加曝光度,手握微信砍一刀病毒式營銷的武器,用低價、高曝光度、滲透社交全方位攻占消費者的心智,曾經是速度的最佳代表。
而淘特活躍用戶達到3億所用的時間比拼多多還要快半年。
從8個月破億,到2年擁有3億活躍用戶,意味著淘特電商四強的位置坐得更穩了,其他三強為淘寶、京東、拼多多。
淘特出現之前,盡管國內的電商格局一直在變化,但每個賽道都有或成熟或兇猛的玩家:品質電商有淘寶天貓和京東;下沉市場新貴淘集集退場,只剩拼多多;直播電商給傳統電商帶來新增長點的同時,也為短視頻產品帶來了新的變現渠道。
淘特最初瞄準的是下沉市場,這意味著要從拼多多手里爭奪用戶,從快手、抖音手里搶用戶時長,疊加外部的京喜等競爭對手,淘特沖出來的難度不言而喻。
4月公布的《2022年Q1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顯示,淘特拼多多之間的MAU差距正在收窄。
低價,是打開下沉市場的敲門磚。但在提高復購率和消費者的人均消費額(ARPU)上,低價不是一把鋒利的武器。
對消費者來說,低價好物才是剛需,而非一味低價。對于平臺來說,爭奪用戶時長的APP越來越多,流量越來越貴,獲客成本上升,而如果不能提高ARPU,平臺必定要承擔長時間的虧損與失血。
淘特的標準是“特便宜” “特簡單” “特地道” “特放心”,特地道和特放心都是對于品質的要求。低價好物,是淘特就是淘特的差異化,以下沉市場為目標,切中的卻不僅僅是這部分人群的需求。
人的欲望、需求是無限的,但收入會把欲望限制在一個水平上,這才是有效的需求。消費需求不僅與當期收入有關,也與預期收入也有關。
今年是疫情的第三年,出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不小的轉變。
2021年底,《消費日報》公布了當年消費領域的五大熱詞,攢錢、平替、理性、國潮、斷舍離入選。從入選的熱詞可以看出,為品牌高溢價買單的消費主義風潮有所消退,理性消費正成為流行。
在這種消費趨勢之下,提供低價好物的淘特也將成為城市人群的消費地。
02
進化:從流量到產品
淘特的定位、產品特點、經營思維是一步步進化來的。
第一,以2021年5月為界限,往前淘特依托淘寶的流量,往后則是一款獨立產品。
在淘特冷啟動和積累用戶的過程中,淘寶給予了極大的助力,比如2020年的雙11,淘特可以在淘寶主戰的游戲互動中跳轉鏈接。
但這樣的輸血并不能夠長久。一方面持續依賴淘寶,將無法在建立獨立的心智,另一方面,淘特更多的是新商品、新用戶,貨盤和消費者行為習慣的不同,讓二者的商品搜索邏輯不同。
去年的520,淘寶特價版正式更名為“淘特”。5月26日晚,阿里的最新財報顯示,在中國數字商業板塊,2022財年來自欠發達地區的新增年度活躍消費者比例持續超過70%,超過20%的淘特年度活躍消費者在2022財年沒有在淘寶天貓平臺購物。
改名淘特之后,淘特的哲學是“商品即是流量”。
第二,淘特的品類從工業消費品到農業產品,從日用百貨到品牌服飾,全品類覆蓋。
2020年初,疫情斬斷了外貿工廠的銷路,它們多數擁有生產高品質產品的能力,卻缺乏運營品牌和電商渠道的能力。
上線初期,幫助外貿工廠恢復生意、打開銷路,是淘特的使命。這種模式下,工廠不用線上開店,只需要根據淘特所提供的銷售趨勢研發新品,運營和銷售環節也不用操心,都交由淘特負責。
一年之后,淘特從工廠直供升級為工廠直供、產地直供、品牌直供模式,成為全品類綜合電商購物平臺。三大直供模式正是實現“源頭好貨”的關鍵。
淘特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場”,然后通過增加源頭好貨的供給,滿足注重性價比群體的生活、工作、社交等各個方面的需求。
對消費者來說,貨比三家的前提是,三家都能夠提供同質或者可替代的商品。東方證券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認為產品豐富度會影響到如何選擇平臺的人數占到了80%以上。
淘特走向全品類,是在電商平臺中站穩腳跟的必然選擇。
第三,兩周年之際,淘特再次升級,向產品型公司進行轉變。
兩個月之前,淘特上線了淘特100和淘特10元店,這是淘特的又一次進化。
淘特10元店定位于覆蓋各個生活場景的小商品,例如書桌、衛浴、陽臺等,淘特100主打性價比品質商品“大牌平替”,主要孵化工廠品牌。
經過線下店多年的市場教育,10元,成為消費者心中一條重要的價格線,是平價、低價的代表。淘特的618活動,也打出了直供百萬款10元商品的玩法。
不管是淘特100還是淘寶10元店,從商品種類和運營的方式來看,都更考驗淘特的選品和運營產品的能力。
所以,現在的淘特現在不僅僅是一個平臺,它同時成為了一家產品型公司——不是蘋果、不是小米,而是蘋果+亞馬遜。
這一切的進化,歸根結底,是淘特摒棄流量思維,回到了以產品和服務建立與消費者之間的良性關系這一商業本質上去。
03
何以實現?
淘特沖出來的關鍵,在于對供給側的改革和對需求側的洞察及挖掘。
《2022年Q1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國內電商淘寶依然居于明顯的優勢地位,華為商城與淘特漲幅最為驚人,分別為71.2%與44.2%,要知道淘特成立也僅兩年,其柱狀圖高度就眼見與拼多多相齊平,可見下沉市場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用戶無法被拼多多滿足需求。
淘特滿足了下沉市場的何種需求?其實不難發現淘特對當代下沉市場的用戶畫像定位更加清晰。淘特清楚認識到下沉市場不再是“低價低質”的代名詞,而是朝著“高性價比”方向發展的。
從供給側來看,淘特的短鏈經濟模式(M2C)是提供低價好物產品的關鍵。M2C模式即是從工廠到消費者,沒有層層的分銷、經銷商,這一模式并不神秘,但要讓M2C惠及產業鏈上的所有參與者,需要對各項資源有極強的調動、整合和把控能力。
第一,淘特整合工廠、農產品產地和品牌資源,指導產品開發和供應。
在幫助外貿工廠打開銷路之后,淘特將目光放到了數萬個產業帶商家上。產業帶商家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資金流在區域內可以實現最優配置,因此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進行生產。
2020年9月,1688與淘特的全面打通,讓淘特鏈接到了170多個產業帶。
2021年8月,淘特上線的“比拼多一點鮮”,連接源頭產地,挖掘好農貨,助力農產品觸網,推動農業產業的升級。今年4月,淘特再次上線百噸計劃,針對一個區域的優質好農品一起打包推出,不僅為果農菜農增加了收入,還將區域品牌的概念打了出去。
同時,淘特會在農產品的源頭建立商品的標準,嚴格品控。
品牌直供方面,淘特要做線上的奧特萊斯,以直供的模式,為下沉市場的消費者帶來品牌產品。
120萬個產業帶商家、50萬工廠、1萬個農產品基地、數千個直供品牌,他們都是淘特的源頭好貨。
第二,中間,淘特對供應鏈體系進行改革,從上游到消費者,履約過程短,物流成本低。
在物流上,眾所周知,生鮮產品在運輸途中的毀損率極高,在傳統分銷體系下,有數據統計,水果的毀損率可高達35%—40%。
淘特的直營模式,菜鳥、蜂鳥驛站的資源優勢,阿里給出的生鮮優先配送綠色通道,極大減少了生鮮食品的損耗率,保障食品的新鮮度。
以今年的小龍蝦為例,從捕撈到篩選、分揀、清洗、調味到打包,淘特的供應鏈能做到全鏈路不超過12個小時。
有充足的倉配中心和強大的物流網絡等基礎設施方能保證“鮮”達,去年9月,淘特的《助農半年報》提到,在產地有1000多個縣域中心倉和30000多個倉配點。今年,淘特仍會繼續重投入覆蓋全國產業帶的倉網體系。
第三,向下,淘特充分挖掘消費者的需求,貼近消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務。
上文提及,果農菜農和一些工廠欠缺品牌運營、電商渠道的能力,當把這些交給淘特之后,運營人員淘特小二會根據商品的銷售趨勢直到商家進行生產。
9.9元的電動牙刷在淘特賣得很好,這就是根據縣域人群希望以更低的代價嘗試高品質的心理做出的銷售預測。當消費者感受到電動牙刷的好用之后,對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廠家就可以生產價格高品質也高的電動牙刷了來滿足消費者。
再如,淘特10元店基于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提供必要,很便宜的日用品,如發圈、分裝瓶、電容筆等,是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購齊的網上10元店。
全產業鏈的升級與優化,是淘特的競爭力所在。
04
結語
日本知名社會觀察家三浦展先生的著作《第四消費時代》將日本進入產業化階段后續的消費社會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四個消費階段的開啟是在2005年,經歷了高消費之后,社會上逐漸興起了樂于共享、重視環保、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的意識。
中國現在處于轉型的關鍵期,綠色低碳發展的方向與第四消費時代存在共性,普遍認為,中國已經處于從第三消費時代向第四消費時代轉向的過程中。
2011年,日本的311地震,強化了第四消費時代消費特點,新冠疫情同樣加快了消費時代的進程。
在接下來的時代,好貨低價一定是最廣大人群對商品的要求。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