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守住商業生死線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方湖
圖片/Pixabay
疫情突如其來,世界經濟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場萎縮,國際局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格局。
01
中國進入全新時代格局
一、全球格局正在激烈動蕩,從單極到多極。
經濟摩擦、貿易制裁、專利封殺甚至軍事沖突,國家單極化局勢不被國際社會長期接受但是霸主不會輕易走下神壇,會利用手中的大棒和美元制造各種沖突和矛盾,將世界搞成一地雞毛,坐收漁翁之利。
二、全球產業鏈被打破。
因為國家利益沖突,原本全球化的能源鏈、產業鏈被打破,尋求全球化的研發與制造方案,尤其是高端制造產業,可能會面臨較大的挑戰。
三、疫情不會停止。
新冠病毒從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經歷了多次變異升級,至今未被完全消滅。最近聽說猴痘又開始流行了。因此看出來,這個瘟疫已經成為毀滅世界、國家戰爭的武器和手段。只要國際沖突存在,可能在較長時間內,疫情就不會主動停止。疫情成為新常態,因為有人不斷地制造病毒,釋放病毒。
四、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的階段。
從高速增長到中低速增長,經濟發展處在結構調整階段,處在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高端智能制造產業,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目前還在攻堅克難階段;低端制造和代工,很多大規模轉移到東南亞,就業處在較大壓力階段。
五、中國人口結構,從金字塔型演變到棺材型。
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末,中國人口總數14.12億人,比2020年末僅僅增加48萬人。人口出生率僅有7.52‰,死亡率為7.18‰,這意味著中國告別人口紅利,迎來人口拐點了!
我國有兩個重要的人口變化轉折點:第一個是2010年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到達峰值;第二個是2025年前后,可能會達到人口總量的峰值。
人口結構調整,城市人口老齡化,人口出生率下降,不婚、晚婚、少子等成為年輕人的正常選擇。中國人口進入老齡化時代。
中國人口紅利在2021年達到頂點,之后就是不斷衰退,今天人口紅利對生意的推動已經不再主導。
六、中國互聯網發展進入內容消費時代。
Z世代加入消費主力軍,消費邏輯開始遷移。
互聯網1.0的PC互聯網,核心是網站,主要流量集中在大的門戶平臺如新浪、搜狐、網易和搜索引擎百度等。互聯網2.0時代的移動互聯網,核心是手機APP,微信取代門戶網站和百度成為移動互聯網入口。
現在是互聯網3.0,也就是商業社交互聯網時代,通過社交+支付打通B端和C端,核心差異就是移動互聯網成為社交媒介也是內容消費的載體,不管是短視頻還是游戲,不管是社交還是線上辦公,這里承載著年輕人絕大部分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內容消費成常態,原創IP的價值顯現。構建內容消費的閉環,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擁有流量入口是關鍵。從Z世代各領域的用戶TGI表現來看,短視頻領域的Z世代用戶覆蓋和使用深度TGI兩者數據均表現靠前。短視頻已成為Z世代獲取資訊、發表觀點、參與討論的重要媒介平臺。
七、中國商業格局處在調整階段。
一方面是中國二元化經濟,導致商業分布的東西差異性、南北差異化較大,城市與縣域、大城市與小城市差異較大;另一方面,商業零售結構性差異。大城市,中檔商業體分布較多,定位性高品質的城市級商業綜合體較少,傳統同質化的商業體較多,創新有特色的商業體較少;中小城市,傳統百貨和商超較多,符合年輕人消費的綜合性商業體較少。
在疫情常態化和中美貿易摩擦之后,很多外溢的奢侈性消費保留在國內,引發國內奢侈品消費的逆勢上漲,同步也促進國內奢侈品購物中心的蓬勃發展。如SKP的二三線城市的下沉擴張。
02
商業經營為什么這么難?
一、更為復雜的經營環境。
經濟降速、產業升級轉型、產業鏈割裂;國際秩序重組、中美摩擦、俄烏沖突;新消費崛起、互聯網升級、人口降速;就業壓力加大、消費萎靡、消費信心不足。國際政治經濟沖突、國內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商業零售行業轉型壓力加大,疊加不斷反復的疫情,致使商業經營環境更加復雜。這也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且無法做選擇的經營環境。
二、不確定性增加。
疫情的不可預測性,疫情防控的不確定性,后疫情消費恢復的不確定性。疫情或大或小,防控受到各方面影響:各城市政府的決心和執政能力、各部門的措施力度以及老百姓的配合力度。在疫情的不可預測、管控和結果的不確定性的之下,導致整個消費邏輯和投資邏輯都是無效的。
當今處在百年發展之大變局,國際國內各種不可控制的因素增多,各種沖突摩擦幾率大大增加。不安定的國際營商環境,給商業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
三、消費萎縮,消費信心不足,消費邏輯在改變。
宏觀角度來說,三駕馬車,投資和消費、進出口目前來說都存在較大問題,不能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社零總額,一改連續多年持續增長勢頭,近三年出現比較大的調整,基本都在40萬億+水平震蕩。
微觀角度來說,就業率下降、就業形勢艱難,企業通過瘦身裁員等方式過冬,員工在實際收入和未來預期收入沒有增長前提,出去必要的剛需消費外,基本上都會優先考慮儲蓄。
截至2022年5月31日,中國疫情仍沒有結束,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現在消費是一地雞毛。
消費側的邏輯也在發生變化:消費降級與關注性價比,國貨崛起;在線消費和在線娛樂比重在增加,實體商業突破難度加大;科技創新強國,年輕消費者更加關注科技產品更新。
四、商業規模持續增長
中國商業長期處在存量和增量并舉階段,規模持續增長,不僅存量商業規模大,增量商業每年仍保持一定增長。2021年購物中心存量達到5.35億平米,其中新增商業面積達到9700萬平米。2022年預計新開業購物中心900個,雖然比2021年的1113個略少,仍高于2020年數據。
最近三年,宏觀上社零總額增長乏力,微觀上消費萎靡、消費信心不足,疊加疫情反復,導致商業經營壓力加大。主要表現在商業的空鋪面積增大、空置率增加,商鋪的平均租金下降,一些中小型商業體因不具備可持續競爭力出現關停并轉。
03
商業企業如何打造“防疫系統”?
一、建立有防疫功能的危機組織。
企業家需要面對和處理不同時期面臨的危機。新東方的俞敏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國家雙減政策之下,依然關停近1500間校區,遣散員工退還學費。開始轉換經營方向,將新東方在線調整為農產品在線銷售平臺,俞敏洪老師親自站臺直播帶貨。同時保留的部分核心校區,開始轉型做新東方素質教育。
敢于擔當,敢于直面危機。多次實踐證明,危機來臨時刻,企業一把手需要發揮領導擔當,而不是管理職能。一是在危機中要為企業找到發展方向,二是建立企業危機時刻的統一文化和認知,三是應對危機的關鍵行動。
二、聚焦核心業務,挖深護城河、壘高護城墻。
春江水暖鴨先知。任何一個企業,需要具備先天對商業經營環境變化的感知能力。在疫情或其他風險到來的時候,企業需要做出什么樣的動作,是收縮還是擴張?
一般企業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生存模式,保存現金流,主要表現為砍項目消減成本,甚至是裁員、關停部分盈利不好的項目。另外一種就是成長模式,全力以赴尋找新機會,更看重長期發展,把長期發展看得比短期經營更重要。
聚焦核心業務,心無旁騖,專心做好當下業務,
三、未雨綢繆,轉型數字化經營。
隨著中國社會數字化轉型進程的加快,數字化轉型是包括商業零售企業在內的都繞不開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必須的轉型之路。數字化轉型既迫切又挑戰巨大,既不是線下門店簡單“上網”,也不是線上為線下導流,因為數字化帶來全新的商業邏輯和企業運營邏輯的重大轉變。
商業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幾個要點:以經營客戶關系為主體的商業模式再造,線上線下的全渠道經營,深耕私域流量價值建立穩定社群營銷,快速的末端物流配送等等。
四、敢打硬仗,塑造組織韌性。
疫情不僅是對國家政府的大考,更是對市場經營主體的企業的大考,疫情輕則使企業放慢步伐、現金流吃緊,重則使企業失血過多而亡。在疫情生死大考面前,作為企業領導人,必須有擔當有果決的行動,才能拯救企業于危難。
精簡組織,瘦身強體,提升組織效率。解決制約業務增長的瓶頸問題。
強化企業核心能力的同時,尋找新的增長點。打造生態,擴展聯盟,簡化管理。之前需要層層匯報,逐級審批的,現在可以減少環節、縮短流程,讓管理快速抵達業務前線,保證業務效率。
五、改變投資邏輯。
疫情之下,商業零售企業最核心的是改變投資策略,要守住現金流。
保持良性健康的現金流,才能保證企業最底線的運營邏輯。
關閉虧損門店和業務。疫情不能快速結束或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當下,需要當機立斷,甩掉包袱、關停虧損門店,關閉沒有產出的業務,及時止損,避免持續的現金流投入。
謹慎擴張。關閉虧損店面和關停不盈利業務同時,盡可能持有現金,保障現有核心業務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最大程度避免擴張和高現金流投入,即使考慮抄底和逆周期機會,也應該提高開店的測算模型的底限,保證項目的成功率和提高回報。
六、堅持長期主義,克服周期。
借鑒百年發展歷史的長壽公司,他們基本具備三個特點:第一特點就是穩健經營;第二特點就是與本地生活息息相關;第三就是具備長期經營的理念,也就是長期主義。越是在困難的周期低谷,越需要用長期主義的思維,既要有未來方向和發展目標,又要強化當下能力、度過低谷的決心。
寫在最后
正是因為其不可預見性和不確定性,給中國經濟和企業發展帶來重大挑戰。同時,因為國際國內等多方面的影響,我們的商業零售企業亟需強健自己的體魄、健全抗風險機制,聚焦核心業務、挖深護城河,精簡成本和流程、打造組織韌性,擴展全渠道、發力數字業務,打造具有防疫功能的企業應急組織,方能迎接挑戰、度過難關。
大概率,疫情、經濟、人口將進入新常態。在低谷時期,既需要建立防疫系統、低頭努力踏踏實實克服當下困難,更需要堅定信念、抬頭仰望星空看到未來的希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