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想和奶茶“爭奪”年輕人
喝奶茶的年輕人,好像也開始喝茶了。
《2022抖音電商茶行業洞察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7-12月18-30歲消費者規模同比增幅達639%。就算去除掉抖音電商平臺自身結構性成長的紅利,這一增速依然驚人。(注:據分析師估計,2021年抖音電商GMV超8000億,而2020年抖音電商GMV超5000億,同比增長約60%)
再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2021年中國茶葉線上消費者中,19-30歲人群占比已達46.8%,超過了31-40歲人群的37.6%。這意味著,年輕人正崛起成為線上茶葉消費的主力軍。
零售市場的熱度傳導到了資本市場。近日,定位“創新配方茶”的膠囊茶語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而這也是該品牌自2021年7月以來獲得的第三輪融資;新式茶品牌CHALI茶里在2015年-2021年連續七年獲得融資,且在2021年6月完成數億元戰略融資;創立于2020年的茶小空Teakoo也于2021年6月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
除了零售產品,不少新式茶館也開了起來。2022年5月,茶顏悅色第一家“小神閑茶館”在長沙開始營業;純茶新零售品牌tea'stone也于2021年獲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但這些繁榮似乎僅停留在報告和新聞上,日常生活中年輕人常買的可能是咖啡,門口排長隊的可能是新式茶飲,純茶似乎是飲品中被邊緣化的那一個。那么,什么樣的年輕人在喝茶?年輕人群體中,茶又有什么樣的可能性?
喝與不喝,是個問題
根據金科華東聯合知乎、微博等30家媒體展開的調研,排在飲茶青年喝茶原因前三位的分別是:“健康養生”、“就是覺得好喝”以及“解渴而已”,分別占比30%、28%以及19%。
很顯然,這三者代表著兩類主要的飲茶群體:功能導向型用戶,以及飲品導向型用戶(包括“就是覺得好喝”以及“解渴而已”兩類)。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在訪談了多位飲茶青年之后,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飲品導向型用戶一般受家庭影響較大,從小便形成了飲茶習慣;功能導向型用戶一般在成年后才逐漸開始飲茶。
下面是三段對話實錄:
“小時候我們家開茶館,我爸會經常給我泡茶。可能是因為從小喝茶,所以就還挺喜歡喝茶的,點奶茶店的飲品時我也經常點純茶。雖然我會看不同的茶在不同季節對身體的功效,但是養生可能并不是我喝茶的最主要原因。”——小A,女,22歲,飲品導向型用戶
“我爸從小就給我泡茶喝,去國外上大學后每次回家,我爸也會給我泡。現在我每天一杯茶一杯咖啡,我的臥室里就有八罐不同的茶葉,白茶、黑茶都有。”——小B,男,26歲,飲品導向型用戶
“我以前喝茶比較少,后來上大學的時候,有門課老師講到茶文化,提到喝茶對身體好。后來我看到網上有一些能夠養顏的紅茶,滿滿地就會多嘗試一些。平時不太喝奶茶,覺得太甜了。”——小C,女,24歲,功能導向型用戶
這些人或許并不是我們最想關注的群體。我們最想知道的,其實是另外一個可能更接近年輕人茶消費本質的問題:那些不喝茶的人,為什么不喝?
金科華東的調研數據顯示,消費者認為喝茶不好的一面主要是:“沒有理由”、“泡起來麻煩”、“喝完睡不著”和“不喜歡茶的口感”,分別占比31%、21%、16%和4%。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沒有理由”這一選項占比最大,這似乎意味著,這些人并不在乎茶的存在,對茶可能也并不了解。
事實上這并不反常識,因為茶一直以飲用和品鑒的門檻高著稱。根據金科華東的調研,5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茶的了解一般,只是大概知道種類;29%的受訪者表示“不了解,知之甚少”;僅有12%的人表示自己對茶非常了解。
純茶新零售品牌tea'stone的總經理胡躍表示,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喝純茶是“老氣”的行為,甚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純茶的口味就是苦和澀,他們也并不擅長茶的沖泡。
的確,新世代的年輕人自出生以來便擁有大量新鮮的飲品選擇:從碳酸飲料,到果汁,再到近年蓬勃發展的新式現制茶飲,這些飲品擁有更為便捷的飲用體驗,以及更加具有沖擊力的口感和味道——要知道,據網易文創調研數據,“味道”是年輕人在挑選飲料時最為看重的要素,占比高達71%。
與這些飲品比起來,茶似乎并沒有什么優勢。從更深層來看,茶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之間似乎存在著并不匹配的地方。新一代茶文化品牌“湯貓”的創始人黃榮檳向刺猬公社表示,年輕人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無論從飲茶工具,還是從茶葉本身看,茶的調性和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感覺似乎不太一樣。
沖泡困難、品鑒困難、苦澀、老氣……這些都是橫亙在年輕人飲茶道路上的“攔路虎”,而這也暗示著茶飲新消費所蘊含的巨大可能性。
茶之青春版
“山不就我,我來就山。”——對于消費品牌來說,開拓市場的最高原則從來只有八個字。
于是,我們能看到一場親近年輕人的茶行業變革正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新品牌們或多或少都在重塑“飲茶”這件美事,不論是改寫服務方式,還是更新產品樣貌。
比如,針對年輕人提出的“沖泡困難”問題,新品牌tea'stone給出的解法是在門店提供采用“一人一份”的服務方式。顧客下單后,tea'stone的茶藝師會在店內吧臺完成沖泡,提供成品茶湯。
圖源微博@teastone茶生活
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年輕顧客依舊能感受到獨特的飲茶范圍,卻不必承受傳統茶館那樣隨桌服務的額外壓力,讓“社恐”青年們減少了低頭刷手機的沉默時刻。
另一邊,有的新品牌想摘下“老氣”的茶標簽。例如拿下數輪融資的膠囊茶語,主打差異點是配方茶。
最早,膠囊茶語以“女生茶”“以茶養妝”等概念切入市場,后續圍繞速溶膠囊茶擴大市場。“妝食同源”的說法精準命中了年輕消費者的功能需求,膠囊形式的便利性則迎合了都市生活的快節奏。
拿膠囊茶語的招牌系列“彩虹膠囊茶”來說,其中添加了酵素、蛋白肽等原料,再輔以色彩斑斕的包裝,突出產品的年輕化特征。第一眼看到的人,很難將其與記憶中古老的茶聯系到一起。
彩虹膠囊茶系列,圖源膠囊茶語京東店
除了原葉茶,新消費品牌也沒有放棄對即飲茶的創新。
去年夏天,天貓發布無糖茶飲料熱銷榜單時,排名首位的產品是元氣森林燃茶。今年3月初,元氣森林旗下的纖茶連續8周蟬聯天貓無糖茶飲料回購榜冠軍。在銷量數字的背后,茶飲料產品的高速迭代代表了元氣森林的雄心。
幫助燃茶橫空出世的三板斧,一是真茶,二是“0糖”旗幟,三是果味加茶味的復合口感。以之為代表的茶飲料被廣泛鋪在貨架上,這成為年輕人飲茶日常化的關鍵一步。
圖源微博@元氣森林官方微博
一方面,中國茶以飲料形式向下擴散,日漸大眾化。另一方面,作為“第三空間”的飲茶場景正在朝上生長。
在長沙,一舉一動備受關注的茶顏悅色,最近又因為開茶館上了新聞。新開張的小神閑茶館以堂食體驗為軸,宣稱“僅限堂食、不可打包”。除了手沖茶、原葉茶等飲品,小神閑茶館還提供零售茶點。額外配備的充電區和桌游服務則提醒我們,這是屬于當代年輕人的區域。
圖源微博@茶顏悅色官方微博
在深圳,tea'stone 的直營店單店面積做到了200到400平方米,意圖打造中國式的會客廳。tea'stone尤其具有標志性的一點是,營業時間最晚可至凌晨1點。被順勢提出的“零點茶吧”理念,為夜晚的年輕人創造了一個新去處。
圖源微博@teastone茶生活
熱鬧登臺的新式茶館們試圖證明:茶,也可以是社交和娛樂的載體。
不僅是一杯茶
單純從商業角度看,針對茶的創新意味著對消費痛點的解決,以及對市場機會的挖掘。但是從產業端考慮,終端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擁有更為豐富且深遠的價值。
無疑,現制茶飲(即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飲)在過去幾年間的發展一騎絕塵。根據里斯咨詢的數據,2020年中國茶飲市場規模4033億元,2015-2020年間復合增長率7.2%,推動市場增長的主要細分品類就是現制茶飲,其市場占比迅速從15%提升至28%。據預測,其占比在2025年或將進一步提升至44%。
相較這一明星品類,即飲茶與原葉茶的發展狀況就略顯黯淡,即飲茶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那么這是否意味著這兩個品類本就該被時代拋棄?
tea'stone團隊認為純茶飲品本身并不會因為社會的進步而消失,只是需要更當代的表達適應消費群體的需求改變。黃榮檳認同這一觀點,他說:“這兩年市場中涌現出來的新式茶品牌,能夠打破年輕人對茶的刻板印象,它們能夠從工具、到茶本身、再到文化,全方位地塑造年輕人喝茶的生活方式。”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對于即飲茶和原葉茶的創新提振了活力,讓深陷泥淖的兩大市場看到了新的希望。
但茶飲創新的意義絕不僅限于對市場容量與增長的貢獻。知名財經作者沈帥波曾指出茶行業存在的五大癥結:
第一,工業化程度很低,茶被以農產品的價格銷售,茶農賺不到錢;
第二,大多數人不具備基礎品鑒能力,大量以次充好的情況發生;
第三,中國茶葉體系復雜,品種多樣,沒有統一標準;
第四,基本沒有跨品類的品牌,總體格局多而不強;
第五,從業者的思維非常傳統,缺乏創新,流通方式落后。
這些問題盤根錯節,深深困擾著茶行業的從業者。奈雪的茶創始人彭心曾表示,中國茶飲行業的產業基礎較為薄弱,規模化、工業化和標準化不足,需要茶飲企業朝上游推動。但很顯然,這些問題是僅靠蓬勃發展的新式茶飲無法解決的。
對于任何茶飲企業來說,推動產業變革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繞不過去的問題。小罐茶市場中心總經理梅江表示:“只有標準化產品才能成為規模,才有可能形成品牌。”而這些具有一定規模的茶企,如小罐茶、八馬茶業,已經成為茶產業進化的主要推動力——
小罐茶堅持產業“倒做邏輯”,完成下游市場驗證后,2017年開始小罐茶在中游生產端投資建設黃山中央智能工廠,2018年小罐茶在上游種植端建設生態茶園,通過集約化和生態化種植,使得茶葉原料更符合品質標準;
小罐茶黃山工廠
八馬茶業則推崇“智慧八馬”理念,追求傳統茶業與現代科技的高度融合,努力打造可視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智慧茶園+智慧工廠”綜合體,通過凝聚科技力量、激發創新動能,進而助力整體茶行業的轉型發展。
但是很顯然,僅有這些力量是不夠的,更何況這些茶企也會遇到自身發展問題:小罐茶要想真正成為大眾消費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八馬茶業也暫時收齊了“茶葉第一股”的夢想,新式茶飲如奈雪的茶仍然掙扎在盈虧平衡線上。
這就需要更多類似的企業能加入到重塑茶產業鏈的行列中。吸引年輕人飲茶的價值也更為凸顯:創造出增量市場,培育起更多茶飲品牌,只有這樣它們才能擁有塑造上游的能力,最終形成企業間合力,共同推動產業變革。
培育年輕消費者同樣需要合力。黃榮檳認為,年輕人喝茶這個市場不是一個品牌或者兩個品牌就能做起來的,不同的企業都可以在這份事業上出一份力。“比如說新式茶飲,雖然它和純茶還是有差距的,但是它可以通過介紹茶底的方式,讓年輕人開始接觸茶和理解茶。”黃榮檳說。
通過新媒介提升年輕人對茶的認知,就是一個形成合力的典型案例。
《2022抖音電商茶行業洞察報告》顯示,2021年抖音電商茶行業商家數量同比增長103%,茶行業商家直播時長同比增長135%,直播看播人次同比增長585;
快手也在最近推出了“春茶節”,在浙江設立茶產業直播基地、打造茶葉及周邊產品供應鏈體系,2021年,快手茗茶行業垂直賣家數取得了環比347%的增長。
上升到文化層面,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與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茶產品的創新也是對茶文化內涵的豐富。
我們可能很難用幾個詞去形容這種文化,但與時代精神一樣,新時代的茶文化應當是包容的:真正懂行之人不必瞧不上喝膠囊茶的年輕人,年輕人也不必嫌棄傳統泡茶法的“老氣”。歸根到底,這還是一杯飲料。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