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康師傅,如何「泡」出新味道?
提起“方便面”三個字,可能大多數國人都會想到康師傅(00322.HK)。這家創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國民品牌背后,是崛起于中國臺灣的魏應州家族。當年火車上的一碗泡面,拯救了陷入困境的魏應州,時代的機遇就是這么神奇。
但是,時移世易,當康師傅坐穩了方便面+飲品的“霸主”之位,時代的考驗也接踵而至。先是互聯網外賣的沖擊,后有新消費品牌的挑戰,加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最近幾年沒少讓康師傅“頭疼”。
目前,隨著全球疫情、戰爭的爆發,原材料價格一路走高,康師傅所在的日用快消板塊開始觸及行業拐點,公司財報也出現增收不增利的尷尬。這種苗頭,從2月份之后康師傅在港股的大幅跳水也可窺一斑。
那么,面對大時代的挑戰,投資者需要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1、康師傅長期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2、快消品賽道上,康師傅有哪些核心競爭力?
3、康師傅股價暴跌背后,高成本壓力如何化解?
01
最強大的對手——時代
魏應州家族與康師傅方便面,可以說是相互成就。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魏應州四兄弟依靠椰子油、菜籽油等制油生意,逐漸積累起了一定的財富,并將目光投向了潛力無限的中國大陸市場。但是,魏氏兄弟“登陸”后的初期發展并不順利,甚至幾乎賠光了帶來的1.5億新臺幣,將整個頂新集團拖入了險境。
但是,機遇總會垂青有準備的人。一次出差的火車上,魏應州泡的方便面引起了同車廂很多人的好奇,這讓他意識到方便面在大陸市場的巨大潛力。
其實,在那個時代能夠發現方便面這一市場機遇的人,絕不止魏應州一個,很多港臺廠商也發現了這個市場。想要真正抓住這個機遇,還需要很多的努力。
首先在產品上,彼時袋裝方便面已經在市場上出現,但食用不夠方便,且口味一般,市場中還未出現現象級的爆款產品。從前面的兩個槽點出發,康師傅在外形上選擇了碗裝,同時,在口味上,魏應州深入調查發現,大陸消費者最喜歡的口味分別是牛肉味、排骨和雞肉。
方便面口味的選擇相當重要,彼時頂新在中國臺灣的老對手統一也在開發方便面市場,先選做的卻是海鮮口味。這可能更符合島內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但卻不如魏應州對大陸市場的把握。
于是,康師傅紅燒牛肉面這一經典方便面“橫空出世”。
產品有了,在營銷和渠道上,魏應州的格局也很關鍵。當時康師傅工廠在天津,在本地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魏應州并未貪圖一城一地,而是將大多數產品鋪向全國市場,通過強勢產品,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渠道優勢。同時,康師傅開始大舉進行廣告宣傳,搶先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起品牌壁壘。
作為快消品,康師傅的一連串組合拳打下來,可以說奠定了“方便面帝國”的根基。此后,康師傅緊跟老對手統一,也開始進軍飲品市場,并于1996年登陸港股,同年并購德克士。
當然,康師傅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比如上市之后的第二年就遭遇亞洲金融風暴,導致背后的頂新集團差點被統一“吞并”,最終還是依靠日本三洋制藥的出手渡過難關。
不過,此后康師傅沒有再給對手太多機會。截至2021年上半年,康師傅方便面的市占率已經超過45%,即飲茶市占率超過40%,已然成為國內市場方便面+飲品板塊的巨頭。
但是,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你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康師傅在2016年對這句話有了切膚之痛的體驗,當年康師傅的營收同比下降8%,凈利潤同比下降24.3%,而老對手統一的營收同比下降5.1%,凈利潤同比下降了27.2%。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互聯網外賣的異軍突起,美團、餓了么的方便快捷,大舉侵入了方便面的消費場景。其實不僅是外賣對方便面的侵蝕,螺螄粉、酸辣粉、元氣森林、喜茶等諸多新興的飲食產品,都對傳統老大康師傅構成了挑戰。
那么,康師傅能不能抵抗住時代變局帶來的沖擊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看一看康師傅的根基是不是牢固。
02
舊渠道稱王,新渠道遇冷?
快消行業,渠道為王,對于康師傅來說,其最倚重的根基也是渠道。
康師傅之所以能夠“稱霸江湖”,離不開魏應州歷經多年建立起來的渠道網絡。目前,康師傅80%銷售額由經銷商渠道貢獻,20%由現代通路(含線上渠道)貢獻,傳統渠道仍是主力。
從數量上看,康師傅的渠道堪稱行業頂尖。截至2020年末,康師傅的終端零售網點超過400萬個,同期娃哈哈、達利為300萬左右,農夫山泉、統一為200萬左右。
在規模優勢的基礎上,康師傅對渠道終端有著很強的控制力和話語權。比如康師傅對貨架管理、貨品放置等均有明確要求,保證產品易看、易取、易買。其將全國分為1500個區,每個區域都有業務員負責,要求每個業務員每天拜訪30個零售點,及時了解市場情況。
此外,康師傅在鄉鎮甚至村級市場的渠道優勢,在行業內非常突出。這一點讓很多對手包括統一都望塵莫及。
總之,康師傅在傳統渠道方面的優勢,一度為公司保持領先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比如2007年,統一推出了老壇酸菜牛肉面,成為現象級爆款,一度讓康師傅有些措手不及。但康師傅在快速跟進的同時,渠道上發力,比如直接買斷經銷商,一舉扭轉了產品端的劣勢。
圖片來源:阿寬食品招股書
所以,在渠道加持下,康師傅的應收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等數據長期都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而且,借助渠道網絡,康師傅的新品可以快速推向市場。
但是,康師傅并非可以高枕無憂,因為新興渠道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康師傅雖然在傳統經銷商渠道占優,但經銷商質量偏低。在高線級城市的連鎖便利店等新興渠道中,傾向于下沉市場的康師傅并不占優。而在電商渠道中,康師傅也沒有明顯優勢。
同時,在產品端,近年來,康師傅的飲料板塊占比逐年增加,營收主力已經從方便面向飲品轉移。2021年報顯示,康師傅飲品銷售額占集團總收益60.48%,方便面占比38.4%。
而在飲品市場,近年來在無糖飲料、代糖飲料、功能性飲料等增量市場中,康師傅的產品并不占優。
當然,快速跟進也是康師傅的優點之一,近年來結合無糖趨勢,其飲料業務也獲得了不錯的增長。2021年,康師傅在即飲茶市場的份額達到43.4%,位于行業首位。
但是,康師傅在2021年的總體業績并不樂觀,增收不增利的陰影下,這家快消品巨頭能否保持持續穩定增長,成為資本市場擔心的要點。
03
國際局勢“重挫”股價
成本飆升何解?
今年2月底之后,康師傅的股價開始了一輪暴跌。截至6月16日收盤,其股價為12.48港元/股,相較2月23日其17.65港元/股的歷史最高點,下跌幅度約為29.29%。
之所以在2月23日這個時間點開啟下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國際地緣沖突的爆發。其實,對方便面行業來說,兩年多來的疫情,提高了這種民生用品的市場集中度。但是,由于俄烏兩國均為世界糧食出口大國,沖突爆發后,直接推升了全球糧價,成為壓垮康師傅股價的“最后一根稻草”。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此之前的兩年,作為方便面主要原料的棕櫚油價格持續上漲,價格幾乎翻倍,康師傅的盈利能力已經嚴重下滑,并在2021年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狀況。
具體數據來看,康師傅2021年全年營業額為740.82億元,同比增長9.56%;歸母凈利潤降至38.02億元,同比下滑6.4%。同時,公司毛利率從2020年的33.17%降至2021年的30.39%,下降了2.78個百分點。其中,不只是方便面業務毛利率下滑了4.94個百分點,飲品業務同樣受到成本上升的沖擊,毛利率也下滑了2.11個百分點。
其實,在地緣沖突之前,資本市場已經看到康師傅所面臨的原材料成本高企的狀況。但是,彼時市場還相信,康師傅作為強勢品牌,可以通過漲價來消化掉成本壓力。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今年一季度,方便面行業罕見出現了十年來的首次聯動漲價。面對全行業的挑戰,康師傅、統一等品牌也只好暫時放下競爭,選擇共同進退。
但是,地緣沖突的爆發,成為資本市場對康師傅信心的轉折點。
因為即便強勢如康師傅,也不可能在全球大宗商品一輪又一輪的上漲中,可以通過持續的漲價來轉移成本。康師傅能不能在未來幾年保持穩定增長,市場已經在懷疑,股價下跌只是正常反應。
4月底,棕櫚油出口第一大國印尼在4月底一度祭出出口禁令,將方便面行業“驚出一身冷汗”。而據國泰君安(香港)早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其預計棕櫚油原材料價格變動對的不利影響將至少持續至2022年下半年。
所以,康師傅的毛利率是不是繼續下滑,值得重點關注。
對此,康師傅有著自己的認識,其表示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與原材料價格持續高漲的趨勢,使全行業面臨挑戰。公司在2022年將繼續推行合理化經營,把握消費分層、渠道多元化等發展趨勢,促使業務穩步增長。
其實,從長期來看,方便面消費具有剛需屬性,而中國市場作為全球方便面第一消費大國,2020年市場規模已經突破千億元。作為行業老大,康師傅的基本盤仍比較牢固。
另外,面對高成本的壓力,康師傅也并非只有漲價一條路,比如還可以加大開拓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的高端面市場,這一市場的增速遠高于中價袋面。在高端化發力,可以幫助方便面逐步撕下低端、不健康的標簽,進一步提升市場想象空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畢竟今年“3.15”對“土坑”酸菜的曝光,讓康師傅再次“吃癟”,次日股價一度暴跌15%。
總體來說,康師傅在品牌、渠道和產品等方面仍保持著相當的實力,整體結構穩健。但是,在行業內部,新消費品牌層出不窮,消費觀念更迭,都對傳統色彩濃厚的康師傅構成深層次挑戰。行業外部,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經濟大環境下,深受大宗商品價格影響的康師傅如何平抑成本,也讓資本市場“捏著一把汗”。
2018年12月20日,魏應州將康師傅控股董事會主席一職交給了大兒子魏宏名,功成身退,留下了一個曾登頂中國臺灣首富的頂級商業家族。
但是,強者雖退,時代更迭,市場仍在,康師傅難言放松。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