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商超百貨類門店線上訂單復蘇,增長近6成
5月,北京通州,一對年輕夫妻經營的百貨小店迎來銷售高峰,線上營收超過50萬;6月,人們熟知的百貨日用品牌無印良品,借助即零售平臺開啟線上銷售,單門店最高業績漲近25%。
城市生活,百貨店承接著人們瑣碎的日常需求。
而面對疫情反復和消費方式的轉變,無論街邊小店或者品牌商家,都在嘗試將線上線下零售渠道打通,以“自救”尋求實體新發展。美團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百貨店線上訂單復蘇,1-5月全國商超百貨類實體門店訂單量同比去年提升60%。
“年輕人現在喜歡在線上即時下單。”一位商戶說,有需求就有市場。
▲截至目前,無印良品已有超9成門店上線了外賣服務
雜貨小店24小時營業,線上單月營業額超50萬
通州街邊的棕色門頭下,一家80平方米的小店24小時營業,貨架上擺放上千種百貨商品。不時有著黃衣得外賣小哥穿梭于顧客中,打包好的訂單被取走裝箱,電動車載著駛離。
柜臺電腦上不斷有新的訂單信息傳來,店里也愈發忙碌。
店主周宇抽空盤算著5月的營收。“上個月的營業額超過了50萬元,線上單品銷量增加了3000多單,是平時的1.5倍,店里總訂單量有6000多單,算是今年以來的最高銷量了。”
周宇和妻子去年自湖南來,直奔北京。“北京年輕人多,他們喜歡點外賣,百貨店也是一樣。”這是夫妻兩第一次嘗試線上即時銷售,周宇信心滿滿,“有需求,就有市場,就能賺錢。”
他們不斷學習別家經驗,也關注社會熱點,觀察居民的需求變化。
5月露營火熱,周宇便購置了野餐墊、燒烤箱、木炭等戶外用品;疫情再起,他們緊急備好防疫用品;夏季來臨,他們又提前囤好防蚊、消暑的夏季用品,果然收獲頗豐。
這樣的百貨小店自是遍布北京。
海淀區北五環外,40多歲的王強經營百貨小店已有一年多,店鋪位于寫字樓內,但顧客并不局限于辦公白領,依托即時零售線上平臺,店鋪訂單覆蓋至周邊3至4公里范圍內。
店鋪除去倉庫也有80多平方米。王強雇了兩三個員工,他則將主要精力用于維護線上店鋪。“要確保庫存穩定,還要維護老顧客,現在我們主要是靠線上平臺,沒有線上店早就倒了。”
今年5月,王強店鋪的營業額有10多萬元。王強說,每次疫情,店里線上銷量都會出現暴增,增幅接近200%。“這種增長能維持幾天時間,居民主要囤衛生紙、方便食品、油鹽一類的生活用品。”
王強在上個月剛開了第二家店,他期待著新店能帶來更多收益, “我們能發現線下消費能力差了,但線上消費還是比較穩定能逐步實現增長,我們還是比較樂觀的。”
連鎖品牌實體店通過外賣平臺業績增長近25%
線下零售因疫情反復受阻,百貨小店之外,品牌商戶也在嘗試打通線上線下零售渠道。
6月15日,無印良品(MUJI)進駐美團平臺,開通了店內貨物“外賣即時送”服務。無印良品是一個雜貨零售品牌。過去,品牌重心都在線下門店網絡,疫情以來,不斷有門店封鎖,給店鋪的銷售業績帶來沖擊。
根據其母公司良品計劃2022年上半年財報,從2月開始,中國大陸門店及線上銷售開始下滑,5月中國大陸銷售額同比進一步下滑32%。
與美團的這次合作,無疑是無印良品面對中國市場的新嘗試。無印良品中國首席市場執行官邵恬宜曾透露,他們今年將擴展更多不同的電商新渠道,增加同城即時送的服務,以一個社區服務者的身份服務消費者。
據美團平臺數據,目前全國240家無印良品門店已有超9成上線美團,包括家居日用、廚具、服飾鞋包、美妝護膚、辦公用品在內的4000多款商品,下單后最快30分鐘可送達。
此前報道提及,無印良品和美團合作后,進店率創下同品類新高,試運營期間無印良品3公里以上訂單占近45%、深夜訂單占近14%,單門店帶來最高業績增長近25%。
這些百貨商戶的銷售增長也并非個例。美團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百貨店線上訂單復蘇,1-5月全國商超百貨類實體門店訂單量同比去年提升6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中曾提到,應創新消費業態和模式。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促進新型消費,加快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擴大升級信息消費,培育壯大消費新業態。
日用百貨作為城市實體商戶的最微單位,承載著居民急切的日常需求。疫情影響下,借助線上即時零售平臺,商戶們跟隨著新型消費的腳步,將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現新的增長之路。
(應受訪者要求 文中周宇 王強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