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當大企業都爭相裁員時,稻盛和夫堅持不裁員?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近期,裁員風暴席卷全國,各行各業極少幸免,各級職場人風聲鶴唳、人心惶惶。而商業作為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代表,又始終處于“疫情暴風眼”,相關壓力更大。
據聯商網最新調研顯示:24%的零售人薪資出現下降,超過一半人有跳槽想法。這實則標志著壓力已然開始全面傳導;當經濟大形勢與疫情大趨勢(長期共存,不時反復)兩相疊加,恐懼上升到“恐慌”,由此,“真正的風暴”即將成勢,因為恐懼的根源不是外在,而是內在。
當裁員成為一種“風潮、甚至競賽”之時,該不該跟、怎么跟不僅成為了一種選擇,更是真正企業文化與價值觀的根本展現,無論曾經嘴上怎么說,當危機來臨之時,究竟如何抉擇?“真相即將大白”。
一、經濟的發展規律是?
寧高寧先生曾在一次會議發言中提到:經濟發展不可能是永遠一條直線地上升,總會有回落的時候,這是規律,只不過我國自改革開放后發展太順了,所以大眾潛意識里就認為應該“只漲不跌”,這其實是有違規律的。
的確,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從來都是起起伏伏、有起有落。以近鄰日本為例,其經濟爆發階段增長比我國還迅猛,甚至被譽為“買下了大半個美國。”但之后栽的跟頭無比慘烈,甚至30多年都沒緩過來,被稱為“消失的三十年”。
所以,需要首先建立的一點常識是:經濟發展如同世間萬物發展規律相同,有高就有低,有起就有落,比如農業有“大小年”,一般豐收的次年即會減產,沒有一直是增收的土地。換言之,即世間萬物一體兩面,且能量相等。此即“能量守恒定律”。
因此,經濟只增不降是不存在的。而反之亦然,只降不增也是不可能的,早晚會觸底反彈。對此應有清醒認識。
二、經濟危機企業紛紛裁員時,稻盛和夫怎么做?
1973年世界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各大日本企業紛紛以大裁員過冬。稻盛和夫所創建的京瓷訂單暴降,九成員工無活可干,但稻盛和夫并沒有裁員,他說:“十分之一的活讓十分之一的人來干,剩下的人一起打掃工廠吧。”
此后他還下了個決定,宣布從總經理到系長的所有管理職位干部全部實施減薪,但危機沒有好轉,依然沒有訂單。
日本是有“春斗”傳統的,即每年工資普漲20%-30%,且日本工會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第二年“春斗”將至,稻盛和夫向京瓷工會提出了凍結加薪的請求,希望延緩一年。這在其它日本企業可以說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日本工會的維權與斗爭意識、能力是相當強的,這可謂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韙”。
但沒想到的是,由于之前堅決不裁員以及對員工坦誠、開放的態度,京瓷工會不僅完全同意,而且愿意承擔與上級組織沖突的風險,站在企業一邊,甚至不惜與上層工會決裂。要知道日本工會確實是保護職工利益的最核心組織,而京瓷的員工為了企業的利益,不惜與自身利益的保護組織決裂,這聽起來多么地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真實發生的。這也說明在京瓷員工的心中,企業比上級工會組織更在乎及能維護自身權益。
京瓷工會是這樣回復上級工會的:“我們要勞資一體,共同維護我們的企業,企業處在這種困難的情勢下,社長提出凍結加薪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我們愿意接受,如果你們認為我們這樣做是胡來,我們可以脫離前線同盟(上級工會組織)。”
誰說企業與員工是天然對立的?是完全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稻盛和夫治下的京瓷用事實打臉了這一論點。
有人或許會說:“這是因為京瓷是稻盛和夫創建的企業,一直被他的哲學洗腦,所以才會有這種結果,是特例,放在其它企業就可能完全不同了。”這也確有可能。但沒想到稻盛先生在之后又驗證了這一抉擇的普適性:他以78歲高齡出山拯救日航,同樣是這樣的操作,同樣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這難道對我國企業與企業家沒有啟示作用嗎?難道同為儒家文化圈的中日員工有什么巨大差異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真誠的付出必有收獲,這也是能量守恒。
三、淺談當下大形勢下,我國企業的抉擇之道
當下大形勢是怎么樣的?相信每位置身其中者都不言自明,但最可怕的實質是大眾預期,因為認知決定行為,越悲觀的預期決定著越保守的行為。
恰如聯商網調研昭示:當下我國員工與企業已出現“雙向承壓與矛盾”,即兩方都在承壓、兩方又都不滿意。有幾點是尤為需要警惕的:
·打工人方面,“捧上鐵飯碗”重新成為了集體追求,北大博士考城管,名校碩士、海歸爭考鄉鎮基層編制的新聞已屢見不鮮,大眾越來越麻木;甚至之前以創新、敢于冒險聞名的互聯網大廠骨干也開始紛紛爭取“鐵飯碗”.....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因為絕大部分的鐵飯碗是不創造“利潤”的,是靠稅收支撐的,越龐大的鐵飯碗隊伍意味著越高的稅收需求,這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是不利的;
· 企業方面,裁員似乎成為了一種“最優解”,因為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但其影響也是深不可測的:當“形勢不好時”,員工其實是比管理者更敏感的,一有風吹草動,大家便草木皆兵,紛紛做最壞打算,惶惶不可終日,更多考慮“后路”,所以效率與專注度必然會受影響。而當(裁員)不是捕風捉影,而是板上釘釘時,員工則會集體躁動起來,“小道消息滿天飛”,這對企業的影響就更大了。
而在此時,若如稻盛和夫那般“反向操作”,員工則會生出巨大的安全感與優越感,從而對企業生出更高的歸屬感與感恩心,由此帶來的正面影響與聲譽傳播也是巨大的。
大家紛紛在想能為企業做點什么,所以更加努力工作,這就是人心的底層邏輯——“知恩圖報”的具體展現,也是所謂的“人心紅利”;另一方面,員工對企業也會交口稱贊,由于與其他企業行為的巨大反差,各大媒體也會集體關注與點贊,這對于企業品牌與商譽的帶動是必然的。這點看看“老鄉雞”就可以了,
但你或許會拿諸如國企、央企等舉例反駁:它們在危機時是不裁員(正式員工)的,但也沒見相關正向反饋出現。這實則又涉及另一話題:“鐵飯碗認知”:在大眾心智中,體制企業代表著“鐵飯碗”,所以似乎入職了體制企業就與端上鐵飯碗劃上了等號,大家選擇體制企業更看重的是“持久穩定”。所以當危機出現時,體制企業不裁員被視為理所應當,裁員反而就不正常了。
之于體制企業,不裁員非但沒有激發員工的感恩之心,反而更夯實了他們“選擇鐵飯碗的決策正確”的認知,不僅未產生正向影響,甚至激發起了一種“病態的優越感”(比如當下未婚女性找對象越來越傾向體制男),這實質就是“激勵機制出現了問題”,“追求穩定、端上鐵飯碗”備受追捧與羨慕。
這或許就是最早國企改制時,頂層為何這么堅決的根本原因了(國企職工大量下崗)。但也正是因此,反而倒逼出了全民的巨大潛力與經濟活力,這與農業的“包產到戶”異曲同工。
因此,面對危機時,非體制企業不裁員,會獲得巨大與深遠利益;而體制企業選擇裁員,反而會激發員工活力與效率。截然相反的操作,卻獲取了相同的結果,一切皆有原因,應加以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
四、稻盛和夫選擇危機時不裁員最終獲得了什么?
1.員工的感恩之心與高度的主觀能動性;
2.在危機過后,成為極少數完好保存所有生產力的企業,且員工干勁十足,企業業績實現持續大幅暴增;
3.其經營哲學獲得了實踐驗證,更加夯實了未來發展之路;
4.成為了備受全社會、甚至全世界尊重的企業與企業家;
5.為稻盛和夫的傳奇人生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裁不裁員看似是一個“道德問題”,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經濟問題”,這就是格局,也是“企業家精神及其經營哲學”的具體表現。
因此,信奉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企業家們,真正驗證的時刻到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若此刻“言行不一”,那么或許“盡早離場”是最優的選擇,因為之后再想“自圓其說”,真的有點難了。但對于能夠“知行合一的企業與企業家”而言,真正的機會來了,相信你懂。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