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田蝦”正式開售,盒馬首次入局工廠化養殖
上海市崇明島上的盒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一尾尾南美白對蝦在室內養殖池里愜意游動。
和傳統蝦塘不同,這些位于工廠內部的養殖池,池底帶有加熱設備,水溫全年控制在28℃-30℃之間,這就是盒馬在崇明孵化3年的千噸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場。近日,首批南美白對蝦順利“上岸”。
這也是零售行業內首個嘗試自己養蝦,并真正實現活鮮的產、供、銷一體化的新農業項目,盒馬為其注冊了“盒田蝦”的商標。
傳統蝦塘多為露天設置,在鄉間泥地上挖坑填水,養的也多是草蝦等本地品種。盒馬在崇明的一期4200多平方米養殖車間中,可以感受到濃濃的“高科技、高品質”氛圍——養蝦也可以工廠化、數字化,也可以很“高大上”。
而在3年前,盒馬的養蝦基地還是一片生態土塘。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座高科技養殖車間拔地而起,一支十幾人的專業隊伍駐扎島上,經過悉心實驗,將第一批南美白對蝦成功培育出塘。
“國內消費者對鮮活水產情有獨鐘,尤其是魚蝦這樣的大眾品類,是高頻剛需的品類。”養蝦項目的負責人孫習武介紹,活鮮產品從養殖、運輸到銷售環節,存在養殖成功率低、運輸和暫養損耗高、持續穩定供應差等行業痛點難題,這也是為什么盒馬要向活鮮產品上游產業延伸,自己養蝦的原因。
一位水產行業人士介紹,傳統養蝦模式有幾大痛點:一是生產模式落后,過度依賴土地和水資源,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和壞境污染;二是養殖環境開放,無法很好的保障養殖場的生物安全,造成養殖成功率和成活率低;三是養殖裝備與設施化自動化程度低,耗費人力和可復制性差;四是養殖理念和食安意識不足,養殖過程中存在使用違禁藥品現象,食品安全難以得到保障;五是受季節性和區域性影響,造成冬季和內陸城市對蝦生產成本高,市場供給不足問題,導致消費者要花更多的錢才能吃上活蝦。
工廠化、數字化、規模化的養殖,能夠破解產供銷鏈路中的絕大多數難點。
孫習武介紹說,盒馬所采用的“生物絮團技術“和”人工濕地技術”相結合的養殖技術路線,養殖用水實現車間內部循環使用,部分排放的養殖尾水經過“人工濕地技術”處理后進行尾水回用,耗水量是傳統的“流水養殖模式”的1/10。
養殖池的水溫控制在28-30度之間,是最適宜南美白對蝦生長的溫度,采用空氣源熱泵機組供熱的方式模擬產地水溫,綠色環保,加上封閉環境可以杜絕病害、保持種苗穩定。
在工廠環境中養出的蝦,吃起來口味更鮮甜、蝦殼更薄,出肉率高出2%—3%。
眾所周知,蝦的成活率也是影響消費體驗的重要因素。自己養蝦,無論是從上游端的養殖還是運輸、大倉和門店的暫養,都可以實現全鏈路可控,損耗率能降低一半。
加上工廠化養殖對氣候無要求,可在全國分布式布點,未來有望在活蝦供應稀缺的內陸及北方地區也帶去優質、平價的活蝦。“等南美白對蝦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完全投產后,年產量可達近1300噸,年銷售額可超8000萬元。”孫習武說。
作為新零售的代表,盒馬對于工廠化養蝦模式的持續探索,除了可以惠及消費者,也為行業帶來了新的養殖解決方案,有望推動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