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中國經濟面臨五期疊加 最困難的階段已過去
8月5日,由聯商網、搜鋪網、知了殼聯合主辦的2022年聯商網大會暨韓國商品與品牌對接會在威海國際經貿交流中心正式拉開帷幕。本次大會以“跨越周期”為主題,四海零售精英、商業大咖、政府領導、學者專家、主流媒體等賓朋匯聚一堂,一起探討跨越周期,探究前行和揚升的未來道路。
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在會上發表了題為《穿透周期的迷霧——“五期疊加”下的中國經濟與戰略應對》的主題演講。
他表示,全球經濟面臨著五期疊加,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全球經濟都是動蕩的格局。他認為,中國經濟最困難的階段已經過去,下半年的經濟數字一定比上半年好,但不是所有的困難都過去了,也不是意味著全面的反彈,因為中國經濟也是五期疊加。
▲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
以下是演講實錄(經聯商網刪減編輯):
如何看待當下?如何展望下半年?現在大家從情緒層面來講是既關心也不關心。
今天我們來看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美兩國之間的經濟增速第一次出現了嚴重的倒掛,這不是一個好事,必須引發我們的關注。我們要研究原因,是中國經濟自身出現了問題,已經到了這個階段,還是說我們有值得改進的地方要分析。我覺得中國經濟下半年一定要加力,一定要出政策組合拳。
當然上半年全球經濟都不好,第一個是通脹,我們認為2022年就是惡性通脹之年。第二個我們認為全球經濟仍然是繼續反彈的態勢,但是現在來看居然有掉入衰退的風險。
左右全球經濟的原因是什么?全球經濟面臨著五期疊加。
1、政策的退出引發的震蕩。每一次全球刺激政策退出的時候,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貨幣市場都會劇烈震蕩,現在就是。美國股市過去十年單邊上漲的歷史結束了,新型市場出現了嚴重的資金外流,美元倒漲。
2、逆全球化的沖動期。逆全球化為什么會出現?因為美國歐洲這些發達國家認為,過去40年的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是中國,他們看到了一個他們不愿意看到的強大的中國,并且走的路跟他不一樣。這個逆全球化指的是什么?他們希望把中國能夠屏蔽在全球新的經濟秩序之外。
3、史詩級的通脹期。全球現在面臨過去四五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通脹,當然這個通脹的制造者就是全球的央行,在2020年疫情到來以后釋放出來的天量貨幣,當然還有別的原因。
4、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期。這對中國不是一個好事情。因為過去二十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最大的特征就是從歐美轉到中國,全球產業鏈的核心是以中國為核心,全球生產、研發、設計都是圍繞中國市場,現在他們發現這樣很危險,他們希望大量的產業鏈也能夠離開中國。當然這個不容易,但是給十年時間,可能真的會實現。
5、經濟冷戰。什么叫經濟冷戰?就是大家站隊,互相建群,各自玩各自的,你看不到它那個群里的發言,他也看不到你這個群里的發言,他發紅包你搶不到,你發紅包他也看不見。這一次俄烏沖突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們明顯看到了經濟冷戰的危險。
五期疊加意味著未來幾年全球經濟都是動蕩的格局,因為在所有問題里面只有通脹是最好解決的。沒有央行加息,通脹給時間也會掉下來。但是其他的四個問題非常難。
在去年的時候,我們很難想象全球是這個格局。我們很難想象2022年全球經濟是這四個主題詞,只有通脹我們想到了,加息我們想到了,衰退和戰爭根本沒有想到,這四大因素本身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就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三個詞,滯脹是威脅最小的,脫鉤,跟誰脫鉤?跟中國脫鉤,冷戰。
各自形成各自的經濟陣營,我們本來期待經過疫情以后,全球能夠對經濟進行重構,使得全球經濟更加穩定健康,抗風險,但事實上這場疫情加速了脫鉤和冷戰。
現在我們如果看全球經濟,第一,通脹雖然很嚴重,但是是所有因素里面對全球經濟影響最小的。通脹究竟是誰來導致的?為什么這一次通脹不一樣?過去的通脹大多數是因為發貨幣,這一次也是因為發貨幣,但夾雜了其他很多因素,比如說美國的保護主義,一方面需要中國的產品,另一方面想方設法的跟中國脫鉤。
俄烏沖突引發上半年原油、天然氣、糧食價格的飆升,在全球上半年的影響非常大。糧食,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俄烏沖突不結束的話,全球的糧食價格短時間內很難下來。還有供應鏈產業鏈的斷點,這些東西運不出去,生產不出來。
俄烏沖突這件事可能是歷史性的,這不是簡單的地緣沖突,它對全球造成的影響還在繼續發酵。比如說把俄羅斯剔除全球金融結算體系,剔除以后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它對俄羅斯可以這樣,對中國也可以這樣,所以中國當務之急就是要看到俄羅斯面臨的東西,我們也會遇到,從俄烏沖突身上要看到,中國如何來應對?
現在對于全球來講如何避免衰退是當務之急。全球央行當務之急不是遏制通脹,而是遏制衰退,這個特別重要,這是我們對全球經濟有一個大體的認識。
中國經濟雖然表現不好,但是我認為最困難的階段已經過去,下半年的經濟數字一定比上半年好。但不是說完全走出危機了,基礎很不穩固,不要想當然的認為糟糕的上半年結束以后,下半年自動地往下反彈,因為中國經濟也是五期疊加。當然我們的五期疊加有些東西是可以作為的。
1、疫情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影響。疫情在改變,正常規律政策也應該改變,如果不改變影響會很大。
2、經濟大周期的轉換。我們過去聽到中國經濟的轉型似乎是詩情畫意的,但是經濟轉型從來都是很痛苦的,經濟轉型意味著老的產業大量的死去,新的產業崛起,這個過程中會非常痛苦。
3、三重壓力的重疊期。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三重壓力,我覺得是對中國經濟最準確的描述,對于中國經濟來講,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過去的動力變成了壓力,過去往上沖的力量變成往下掉的力量
4、新型產業進入煩惱期。怎么辦?還有沒有活路?還能不能干?大家不知道怎么干,所以要有方向。我覺得可能還需要付出一些代價才能搞清楚,這個事應該怎么走。
5、產業鏈的瓶頸期。我們不要談美國的芯片方案,但這對中國的影響是致命的。就是說他也看到了中國想打破卡脖子的這些問題,大家都在搶時間,我們在搶時間,美國也在搶時間。在這個搶時間過程中,大家都會極限施壓,出的招越來越狠,到最后可能沒有熱身的那些招,直接就是殺招,留給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為什么明年還是這樣?因為今年的上竄下跳會影響明年。當然把中國經濟的數據放到全球,過去那個最大的個子應該是我們,現在我們在這兒,二季度幾乎主要國家的增長都超過了中國。但是大家不要完全的悲觀,中國經濟只要給點活力,給點機會,大家都會去做。
房地產上半年的確是不好,但是沒有這么糟糕。上半年最大的風險就是房地產沒有復蘇,消費也上不來。消費上半年總體是下降的,雖然后半段開始反彈,但是總體在下降,這一次消費下降一定要重視,因為這一次可能和信心有關。
上半年一季度4.8%,二季度掉到0.4%,有這么幾個原因。第一個是三重壓力。什么叫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這都是長期因素。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這對中國經濟來講都是嚴重的問題,扭轉型的問題,短期過度防控,消費乏力,投資已經沒有空間。
第二個是上海疫情,這個是短期的。第三個是國際上俄烏沖突,美聯儲收貨幣。
下半年為什么我說不要悲觀?最難的階段過去,數字一定反彈,因為我們現在的政策基本慢慢都在回來,但是也不要過度樂觀,因為數據是不穩的。
7月28日中央政治局開會,有很多信息你們要會讀。
第一句話,力爭實現最好結果,這個話是什么意思?就是今年5.5%的目標應該是放棄了,就是不一定要完成5.5%了。
第二句話,下一步的政策發力在哪里?在需求,在消費,所以下半年在消費層面會出臺很多政策。
第三個句話,房地產市場要穩住,現在看到風險了,我覺得還不晚,如果政策發力就不晚。
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這三句話有針對性,但是要細化政策。
我認為下半年這個會議透露出來的五大信號基本可以總結這幾點:
第一個,我們很可能會發一些券來讓大家消費,我是建議發消費券。
第二個,人民銀行會印錢來支持這個事。
第三個,爛尾樓的情況會成為下半年解決的重點。
第四個,寄希望于經濟大省,但是今年也只是力爭最好的結果。
所以下半年穩經濟有這么幾個,第一個穩消費,第二個穩地產,第三個穩預期。那么下半年著力點應該在哪里?
第一個是貨幣政策還可以松一點。
第二個是財政政策可以發錢。給沒錢的人直接發錢,給低收入群體直接發錢,我認為發一些消費券會很好。
第三個地產還是要進一步扶持,就是怎么樣加大地產,特別是改善性需求要重視起來。
我想強調的是,房地產很重要,但也面臨新的情況。首先是中國經濟的周期意味著房地產的高增長結束了。其次,人口變化意味著未來大家的預期改變了。第三,三重壓力對房地產也有影響。第四個,房地產自身高增長結束了,可能很多城市會進入二手房時代。第五個,中國的貨幣高增長結束了。
我們認為下一步真正的需求來自于哪里?就是大家的改善,把以前的差房子變成好房子,小房子變成大房子,這種需求會成為主流,甚至會超過第一套房的需求。現在買第一套房的人其實在變少,買第二套房的人在變多。
城市更新那些老破舊的需求,第一套房的需求,改善型的需求,這三大需求都在下降,但是下降是平穩的,所以我認為房地產有三個不變:第一個支柱地位不會變,拉動力仍然很強。第二個一些老百姓還會投資房地產。第三個老百姓追求更好的居住條件,這個趨勢沒有改變。房地產在分化,我們認為房地產的未來就是城市群一體化,其他的需求在下降。第二個房地產的未來在于技術層面的改變,房子的改變。我們要鼓勵開發商做好房子。
下半年重點,第一個放松改善需求,把改善需求鼓勵一下。第二個一定要保交樓。第三個要避免大的房企倒下。
第一個,現在盡管預期不好,但是我們要發現機遇。第二個,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有很多機會。
數字經濟也好,綠色經濟也好,技術突破也好,消費也好,其實哪一個拉動GDP的總量都很大,這是我們應該去做的。再造一個中國經濟,關鍵要鼓勵。
目前這個階段其實是消費的騰飛期,中國人仍然不消費這個問題在哪里?我們要解決,我認為現在最大的空間就是我們的消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