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結束,又一家共享單車漲價了!
日前,美團單車宣布,由于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2022年8月10日23時起,美團單車騎行暢騎卡無折扣價將進行如下調整:7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15元;30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35元;90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90元。據悉,這三檔騎行卡未漲價前的價格分別為10元、25元、60元。
共享單車你還騎的起嗎?
目前共享單車市場上主要剩下哈啰單車、美團單車及滴滴旗下的青桔三家。其中,在不考慮平臺提供的優惠折扣的情況下,青桔7天、30天、90天卡分別為10元、25元、75元;哈啰出行7天、30天、90天卡分別為15元、35元、90元。
此次美團單車宣布漲價后,另外兩家暫未跟進。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團并不是第一家漲價的共享單車品牌。近年來,共享單車的價格一直在上漲,漲價類目也不止暢騎卡,還包含按時計價的單次騎行付費。
早在2019年,各共享單車品牌就曾相繼調漲了一波價格,大部分共享單車的騎行起步價由1元/小時變為1.5元/半小時。不過,相比于“共享單車進入1.5元/半小時的騎行時代”這件事,彼時大眾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退款遙遙無期的押金上。
以討論度來看,率先因漲價而引發熱議的共享單車品牌其實是哈啰單車。去年3月,有媒體報道,在上海,哈啰單車目前的收費規則為前15分鐘1.5元,之后每15分鐘1元,相當于1小時4.5元。與此同時,美團單車與青桔單車的收費標準也被網友“翻出”,在上海地區,三家均是前15分鐘1.5元,青桔單車是每10分鐘1元,不滿10分鐘按10分鐘收取費用;美團單車每15分鐘0.5元。以此計算,青桔單車1小時6.5元,美團單車1小時3元。
雖然哈啰單車前15分鐘1.5元,之后每15分鐘1元的收費規則是在去年引發爭議,但事實上“漲價”一事發生在2019年。2019年4月29日,哈啰單車曾將計費標準從每30分鐘1元調整為每30分鐘1.5元,同年9月,又漲價為前15分鐘1.5元,之后每15分鐘1元。
2016年,在資本加持下攜巨額補貼進場的共享單車,初始起步價僅為0.5元/半小時,而如今,一小時騎行收費3.5-4元成為普遍現象。短短數年,為何共享單車的騎行價格輪流翻番上漲?
巨虧之下,杯水車薪的漲價回血
對于漲價原因,此次美團單車在漲價公告中使用的理由是“硬件和運維成本增加”,同樣的,此前哈啰單車的漲價原因也頗為類似:運維人力投入和產品折舊成本增長。
據自行車協會發布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車上游原材料價格同比上漲超10%,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正面臨生產成本上升較快等困難。原材料上漲的壓力正在從自行車制造企業向下游傳導。與此同時,共享單車的成本遠遠不止自行車本身,智能鎖等硬件成本之外,運輸、投放、管理等更是持續性的人力成本。
反觀共享單車的營收方式,無非騎行費用和廣告投放。成本高企,收入單一,共享單車的虧損自然不可避免。
哈啰單車在2021年啟動美股上市的招股書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哈啰單車就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18年至2020年,哈啰營收分別為21.14億元、48.23億元、60.44億元;毛利分別為-11.47億元、4.19億元、7.15億元;凈虧損分別為22.08億元、15.04億元、11.34億元。
無獨有偶,在被美團全資收購前,美團單車還叫摩拜單車時,同樣持續虧損,2018 年到 2020 年累計虧損接近 50 億元。在滴滴2021年的財報中,青桔共享單車也被劃分進300億的“其他業務”的虧損中。
在共享出行最火熱的2017年,共享單車品牌可以輕易從各大資本手中獲得巨額投資。公開資料顯示,當年共享單車融資總額達258億元。彼時,共享單車品牌雖然也不盈利,但利用獲得的融資,它們仍可以跑馬圈地,補貼用戶。
而隨著教育用戶和“燒錢搶市場”階段的結束,市場形成了如今哈啰出行、滴滴青桔、美團單車“三足鼎立”的局面時,減少虧損、甚至實現盈利被共享單車企業提上日程。共享單車變現方式單一,因此,想要覆蓋成本漲價成為最簡單直接的擺脫虧損命運的手段。
共享經濟:漲價與頻次之間的抉擇
事實上,同為共享經濟產物且難的生存至今還有共享充電寶,而它也陷入了一邊虧損、一邊漲價的魔咒。
與共享單車相比,共享充電寶漲價更為嚴重。2019年至今,共享充電寶普遍多次提價,而且按照區域不同,價格差別也很大,某些景區甚至出現了高達十幾元一小時。
2021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會同反壟斷局、網監司召開“共享消費”領域行政指導會就曾指出,目前“共享消費”行業普遍存在定價規則不明確、明碼標價不規范等不當行為,要求企業增強合規意識,規范價格行為和競爭行為。
而即便頻繁漲價,共享充電寶行業整體仍在在虧損。以已經成功上市的怪獸充電來看,其2021年財報顯示,怪獸充電2021年營收35.59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增長27.61%,但2021年凈利潤為-1.25億元人民幣,同比-265.72%。而增收卻不增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成本過高,怪獸充電營業成本為5.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23%;市場、銷售和管理費用為3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48%;研發費用為9388.20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34%。
事實上,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充電寶,在變現手段單一的情況下,利潤公式是單價*頻次。然而共享單車的使用頻率與定價本就是相悖的,如果一味地抬高價格會導致愿意使用的人變少,使用頻次變少。
結語
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充電來說,漲價都不是解決虧損的好辦法。最好的辦法還是從根本上解決變現單一問題,打造出新的第二增長曲線。
或者拋棄規�;�,找好規模與價格之間的平衡點。原本大部分共享經濟產物誕生的意義,就是解決人們在某些特定場景下應急所需,通過做好精細化規劃、管理,避免盲目鋪設和擴大共享單車覆蓋范圍,將設備盡量部署在其他交通工具不方便使用,且用戶不太方便自己購買設備的地區,并加強對產品的維護、升級。一方面能通過縮減規模減少成本,另一方面也會讓真正有需要的用戶覺得“雖然貴,但值得付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