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有多少企業在“降本增效”?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老刀
美團王興在2019年說過一句名言,他說2019年是過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里最好的一年。如果這句話被他說對了,那么2022年確實比過去三年差,至于未來會怎么樣,目前尚不得而知。
01
環境
今年3月份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穩住經濟大盤。將2022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5%左右。
7月15日,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5%,其中二季度增長0.4%。對2022來說,二季度近乎無增長。
2022年10月,第一財經研究院發布了一份調研報告。調研中,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三季度我國經濟整體呈復蘇態勢,預計我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將從二季度的0.4%回升至3.68%。同時,首席經濟學家們預計2022年度GDP增速為3.47%,中位數為3.5%。經濟學家們均認為,今年我國實現5.5%的GDP增長目標有一定難度。
實際增長速度低于年初政府工作目標的設定值,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可能是為數不多的一次。疫情三年以來,今年可能成為最差的一年。2020年雖然同比增長為2.3%,但同比數據是正常年份的2019年。而今年同比2021年只有3.5%。
上述調研報告顯示,“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50.29,回升至近半年來的最高點。”但是,如果做一份“企業家信心指數”,可能不及經濟學家們樂觀。
8月22日,華為內部論壇上線了一篇關于《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的文章。在文中,任正非提出了驚心動魄的觀點:
未來十年應該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歷史時期,全球經濟會持續衰退。現在由于戰爭的影響以及美國繼續封鎖打壓的原因,全世界的經濟在未來3到5年內都不可能轉好,加上疫情影響,全球應該沒有一個地區是亮點。華為對未來過于樂觀的預期情緒要降下來,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的綱領。
“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
如果連任正非這樣的中國式卓越企業掌門人都預測“全世界的經濟在未來3到5年內都不可能轉好”,估計中國沒有哪個企業家對未來能樂觀起來了。
10月10日,A股跌破3000點。《證券日報》在11日頭版發文:《我國經濟基本面穩定向好,A股估值已被低估》。上證綜指失守3000點整數關口,為今年5月份以來的首次,A股目前估值水平比2018年還要低。
今年以來,互聯網巨頭騰訊和阿里股價幾乎是跌跌不休。10月11日,騰訊控股跌近 3%,創2018年11月以來新低,騰訊已連續35個交易日進行回購操作,累計耗資 123.16億港元,年內累計回購次數已達72次,回購金額累計為223.29億港元。
10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重磅文章,《“動態清零”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其中寫到:與疫情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是實力的較量,也是意志的比拼。毫不動搖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
這意味著,防疫將會成為持久戰,不要幻想一夜之間疫情消失或者防疫結束。在這樣的定調基礎上:任何企業都需要做好準備,以常態化的心態面對疫情,并且在這樣的常態化之中,找到新的方向、路徑和生存模式。
02
裁員
只有在退潮的時候才會知道誰在裸泳。只有在最困難的時候才能檢驗哪家企業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這份難能可貴的生命力,考驗的是實力的支撐,更是資源的儲備和組織的可延展拉伸能力。
難的時候,錢沒了,人還在,人多了,就要降本增效。降本增效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裁員”。
筆者在前期的文章中曾指出,企業裁員的原因有兩種:
第一,當初的戰略失誤,導致某些業務單元經營不善,需要業務壓縮甚至取消,面臨整個團隊的集體性裁員。這顯然是企業的主觀因素導致的裁員。決策者的誤判或者經營不善需要普通員工來背鍋買單。
第二,意外事件。比如疫情原因或者其他黑天鵝事件導致項目無法繼續從而裁員。比如去年教培行業的大裁員,這樣的不可抗力需要企業和員工共同買單。
4月1日,京東裁員的消息上了熱搜。據第一財經報道,3月31日,京東總部大樓1號樓的SSC(員工服務中心)有大量被裁員工等待辦理離職手續,其中一位員工在下午取號辦理離職時已經排至1000多號,按此推測當日離職人數遠不止1000人。
騰訊二季度的財報顯示其員工也縮減不少。截至2022年6月30日,騰訊員工為110715人,而在其Q1財報中,截至2022年3月底,騰訊員工為116213人。三個月之后,騰訊裁掉了5498名員工。
2021年12月31日到2022年3月31日,阿里員工數量從259316人縮減至254941人,到6月底繼續下降到245700,意味著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阿里員工人數減少超13600人。
4月8日,據“網信中國”消息,“網傳多家大型互聯網企業進行大規模裁員”,對騰訊、阿里巴巴、美團、京東等12家互聯網企業用工和業務發展情況進行訪談。
“網信中國”表示,經統計,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美團、拼多多、快手、百度、京東、網易、微博、嗶哩嗶哩、螞蟻集團等12家企業總離職人數21.68萬人,平均每家企業每個月離職2000人,而且連續9個月,這個數據已經十分嚇人。
實際上,今年以來,大大小小的企業裁員風聞不絕于耳。
而還有很多企業的裁員在水面下悄悄地進行,這個月裁10%,下個月再裁10%,悄無聲息地干掉了一半員工。筆者所知的某國內知名零售行業連鎖巨頭就是采用了這樣的鈍刀子割肉。雖說承諾給n或n+1的賠償,但連在職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了,賠償更是遙遙無期。被裁員工若是訴諸法律,企業欣然應訴,即使敗訴被強制執行,但就是沒錢給,原告也是無可奈何。
03
錢呢?
5月26日,阿里發布2022財年的財報,集團首席財務官徐宏在電話會議上稱:改善利潤是阿里未來一年的重要任務。“降本增效”成為阿里的一個高頻詞。
戴珊掌管中國數字商業之后明確表示,“今天我會堅定砍掉一些投入產出比不清晰的項目,比如天貓正當紅、天貓活力營、天貓精彩盒等等。”據報道,淘寶的預算開始卡得很緊,幾萬元的差別也會被精準計算。
8月份網上流傳的一張圖片顯示,騰訊甚至取消外包免費早餐和晚餐,員工餐廳的水果和打包盒也不再免費。
缺錢,似乎是今年所有企業的普遍“同感”。一貫財大氣粗的土豪們的錢都去哪了?
事實上,所謂的沒錢企業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賺得少了,或者賺得遠遠低于預期,便大喊大叫,要活下去,要降本增效,這類企業明顯有點“凡爾賽”。第二類企業,是真的缺錢了,現金流快斷了。
第一類企業,比如說華為和騰訊。8月12日,華為發布了2022年上半年經營業績。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301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5.8%;凈利潤150億,凈利潤率5.0%,而2021年上半年,華為的凈利潤為314億,2022上半年的凈利潤同比直接腰斬。對華為來說,上半年凈利潤還有“150億”,只不過比去年減少了一半,但畢竟凈利潤為正且依然十分可觀。
再來看騰訊,8月17日晚,騰訊控股發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騰訊不僅收入出現下滑,毛利、經營盈利、經營利潤率、凈利潤及凈利潤率等數據同比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2022年二季度,騰訊實現營收1340.34億元,同比下降3%,環比下降1%;毛利為579億,同比下滑8%;凈利潤為186.19億元,同比下滑56%(主要因騰訊投資組合價值變動所致,調整后凈利潤為281億,同比下滑17%),較上一季度的234.13億元環比下滑20%。
跟華為一樣,騰訊雖然凈利潤下滑,但是一個季度凈掙186億,平均一天掙2億多,依然是不缺錢的。相對于大量真正負增長甚至入不敷出的企業,騰訊依然是大金主。只不過沒有以前掙得多了,這對騰訊來說,產生了心理落差,所以高喊著要“節衣縮食”。
而真正缺錢的企業是誰?
如筆者剛才所言的某國內零售巨頭,員工工資緩發、全國范圍內大規模裁員、降薪、高管們工資壓兩個月不發、取消各種福利(包括話費報銷以及各種津貼)、大幅度縮減差旅費用、即使通過的報銷流程一兩個月也不打款,甚至把辦公大樓抵押出去貸款,等等一系列措施,那才叫真的沒錢,資金鏈已經到了“吹彈得破”的極危地步。
再比如說國美,9月26日,有媒體報道,國美未按時向員工發放8月工資,其公司債務和現金流危機已嚴重影響日常運營。國美總部員工表示,9月22日獲口頭通知稱8月工資將延遲發放,但具體發放時間和比例均不清晰,此前拖欠員工的半年績效也仍未發放。
國美方面回應稱,當前國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嚴峻挑戰,公司現金流承壓明顯。為保證公司正常運營,本月公司內部確實對薪酬發放做了臨時、應急調整。同時,公司不排除將繼續實施減員計劃,以進一步縮減運營成本。
總的來說,2022年的線下實體企業更加“錢緊”。正常年景賺的錢都去哪了?
風光無限的時候,大量的投資,大量的多元化,結果,疫情來了,那些投資的非主營業務處于成長期,顯然都不處于行業數一數二的位置,虧損的虧損,倒閉的倒閉,曾經的投資在這兩年成了“天坑”,成了“無底洞”,也成為壓死主營業務這頭駱駝的一根稻草。國美就是這樣活生生的例子,黃光裕去年初回歸之后,瘋狂燒錢投資線上,甚至投資家裝業務,結果把國美拖進了泥潭。
而筆者上述提到的這家零售企業同樣如此,投資地產、影業,甚至成立若干小組專職做PC/VE,今年以來好多的資金都化作了灰燼。
在一個不景氣的年景反觀那些曾經風光又失敗的案例,終于明白,“在晴天時修屋頂”,“別人瘋狂時我謹慎,別人謹慎時我更謹慎”,這些話才是至理名言。
今年,很多人說,萬達王首富才是真高人。2017年,萬達果斷收縮邊界,割肉賣掉酒店和文旅項目,專做商業管理,甚至連地產都大幅度清盤。所以即使疫情以來,萬達依然活得好好的,甚至還在全國范圍內掃貨經營不下去的商業項目。
04
增效
任正非說得很對,目前我們要活下來,不是為了理想而奮斗。“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今年以及未來兩年內,不折騰、活下去可能是最大的“增效”。
一方面,盡可能降低期望,降低庫存,降低利潤率,以穩定和出貨為重要目標,維持穩定的現金流,極力奉行“現金至上”的原則。
另一方面,要做這樣的“實彈演習”:如果突發疫情,被封控一個月甚至更久,怎么辦?你的企業能撐多久。
在企業內部,要讓所有人形成對外部不利環境常態化的充分認知,以常態的心態應對外部挑戰和改變,并且在這樣的挑戰之下尋求企業新的生存發展方式。
第三點,專注于當下,重新設計目標和經營動作。要摒棄干擾的雜音,忽略寒氣,忘記疫情,放下包袱,專注向前,積極行動。以足夠的、有效的行動影響他人,拯救自己。
無論是有驚無險,安然無恙,還是經歷了多少厄運,2022這么糟心的一年就剩三個月快要結束了,當下之事,平穩度過最后的時間,復盤今年,期待一個不會更糟的來年吧!
聯商網從2022年開啟以追求“美好”為理念價值觀的三年變革之旅,作為業內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平臺,聯商網發起成立“聯商降本增效課題組”,以“降本增效愛員工”為工作目標。集社會之力探究降本增效的方法和路徑,通過降本增效來提升員工福祉,雙輪驅動夯實企業競爭力,實現社會、企業、員工的和諧發展和持續競爭力。
對接聯系人:冀春芳18058819256(同微信)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