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的鋪“5天就掉了”——我在商業地產這一年
來源/Mall先生
作者/Wcho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是霜降,不少地方已是深秋甚至入冬。我剛以新人的身份完成了一個籌開期項目,轉戰第二個還在籌備期的項目,回想這一年多的招商成長經歷,感受頗多。
在文章的開頭,先介紹一下我的背景,我本科財務金融專業出身,碩士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的房地產碩士項目(Master of science in Real Estate)項目。過去一年剛參與了某新一線城市核心區域項目的籌開招商。
00
入行的背景和契機
進入到商業地產這個行業的過程,可以說是因緣際會。通過四年的科班知識以及多段會計師事務所、投行的實習,我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金融。
金融的工作不如實業具象化,我每天的工作可能就是讓數字變大一點,可是我感受不到這變化后面的意義感。
相比起處理數字的工作,我更喜歡跟人去溝通,更喜歡去揣摩別人的心理和行為。
去年一月,我在Mall先生公眾號做了半年線上實習,六七月份我們碩士的第三學期結束,于是我就開始找線下的暑期實習,并通過實習入職了現在所在的企業。
我入職的籌開期項目,位于新一線城市的核心區域。應當說,無論是公司平臺和品牌資源,還是項目區位,以及先期主力店打下的品牌層級基礎,都是非常好的。
但實踐的工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公司雖然有完善的品牌庫體系,可是并非品牌庫里的商家就一定能聊的上,尤其是具體到執行層面,也頗有挫折。
01
錯過了網紅首店
這一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招商失敗,是錯過了一家網紅茶飲品牌的城市首店簽約。
當時這個品牌尚未進入我們城市,拓店全部由經銷商投資,但品牌方也會發表意見。它們的首店選址傾向于標桿項目,也因此和我們取得了聯系。
我們接觸下來,認為它是個流量型的網紅品牌,生命周期短、復購率低,爆發期可能就兩三個月到半年,所以希望以快閃店的形式達成短期的合作。
但經銷商覺得在成本差不多的情況下,正式門店經營時間更長,自然收入更高,回報也比兩三個月的快閃店要多,導致了雙方沒有在第一時間上達成意向。
為了說服對方接受我們的方案,過程中我們花了挺多精力,去拆解和預測它未來的經營模型,然后又拉上我的前輩一起出發談判。
但這個過程中,我忽視了幕后品牌方快速拓展的規劃和推動作用,沒能踩準關鍵的時間節點。在這一輪我們終于說服了經銷商接受我們的快閃方案,但是他告訴我,就在過來之前的上午,他剛和我們的競品把合同簽了,首店也就沒辦法落到我們項目了。
這次招商給我一個很大的教訓,就是要了解談判對手的進度,趕在關鍵的節點之前盡可能地去努力,如果你錯過了一些節點,你再努力就是都沒有用了。
02
被“5天撤鋪”搞得焦頭爛額
如果說剛才那個項目是錯過了開頭,另一個失敗案例,則是沒能走到happy ending。
今年實習轉正,正式入職之后,我新招了一個零食類的品牌,是系統內的外地同事推薦過來的。之前他家在當地做的很成功,也和我們體系有過合作基礎,彼此都很信賴。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談合作的時候,老板人很實誠,雖然覺得租金有點高,但也并沒有回價,很爽快地就簽了。當時搞定這一單的效率之高,也讓我很興奮。
可是在開業之后,我們就發現,這個品牌的業績不行。或者說,老板的優勢是選址能力,而不是經營能力,選完址開完店后他就撒手不管交給店長了。
結果開業之后那幾天,一天只能做個兩三百塊,但是一個月租金要小兩萬。店鋪太差的業績把老板嚇到了,然而又是異地運營,他自己也沒有太多改善銷售的經驗,在開業的第5天,就跟我提要撤鋪。
找我的時候他帶著一肚子火,又是說我們項目不行,又是埋怨我給他的租金高,真是把我搞得焦頭爛額。那段時間我也天天幫著巡他家店,給他分析旁邊鋪位的銷售情況和管理方法,鼓勵他參加各種營銷活動,下場參與經營扶持,想了挺多的主意。
但受限于我自己對經營的理解不夠深刻,很遺憾沒能救回來。最終各種嘗試無果,只能協約撤鋪。
之前我只感受過簽約成功的喜悅,和遺憾錯過客戶的失落,但這個時候才發現,有時候沒能給鋪位找到一個合適的品牌,即使短期出租率上去了,后面帶來的隱患反而是更大的。
同時我也收獲了對品牌更深刻的理解,在選品牌的時候除了關注看得見的過往選址、業績表現、承租能力外,更要關注這個品牌看不見的實力,比如運營力、抗挫能力,在宏觀市場環境下行的今天,困境中的生命力對甲方和乙方來說都至關重要。
03
失敗中成長的第一次獨立招商
在將要離開入職的項目,去籌備新項目的時候,我終于完成了第一次獨立招商,也實現了職業生涯第一個成功孵化的從街店走向購物中心的品牌。
讓一個從街邊店起家的品牌充分認可我們的商業體系,放棄街邊的低租金進入了高租金、競爭激烈的商場,讓我很有成就感,過程中我也做了很多努力。
但老板從來沒有進過商場,對商場的管理介入、租金要求、客群等等都不太熟悉,甚至會有很多顧慮。
我把我對商業地產的邏輯分享給老板,相比于街邊店的自然生長,商場的生意邏輯本質上是批發客流。小店鋪進入商業,可以獲得更穩定的曝光量和客流,而且可以形成組團氛圍,商場也會做更多的活動,都能幫助他取得比街邊店更多的業績。
還有一點可能也比較打動老板的,是我告訴他,商場的標準化程度更高,進入我們項目之后,不論是以后通過我們系統擴張,還是依靠商場店積累的經驗再去選址,都有利于快速地復制拓店、迅速擴大規模。
我覺得,一個失敗的案例,其實比一個成功的案例會帶給你更多的東西。因為成功的時候,很多問題會被掩蓋,但失敗的時候你就會痛定思痛,去思考怎么樣避免同樣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這些教訓,我在后續的招商中,十分關注品牌的管理人有沒有商業邏輯、運營能力,也一直緊跟著每個品牌的內部進度和發展目標,了解他們的動態需求,這才帶來了我第一次成功的招商。
04
回顧這一年
我沒有對比過其他開發商,但我覺得在自己過去這一年的成長速度其實是很快的。因為項目團隊包括帶教我的上級,會給很多機會讓我上手獨立去做。
也很感謝公司能包容和愿意接受我的失敗,讓我從這些案例里面學到了非常多,包括上面這種5天就撤鋪的情況,領導也沒有責怪我挑品牌時候的不審慎。
在這種沉淀之后,對比之前對行業的想象,有一點我會覺得區別特別大。過去我會更多從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覺得在做招商落位和談判的時候,應該先去做消費者調研,聽聽消費者的聲音。
但實際工作中,我感覺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是去和品牌直接溝通。招商有一句話,“租戶是招商最好的老師”,聽他們分析自己的客群定位是什么樣的,他們會對標哪些品牌,和誰的客群一致性效果比較好。
對消費者的研究,很多時候品牌做的比商場更透徹,他們視野更廣,而且在具體銷售上面也更加專業。聽他們的意見,更容易提煉到關鍵點或者解題思路。
而如果要去聽消費者的意見,那么歸納整理的工作量就非常大,而且很可能最后得到的依然是不成條理的、發散性的內容,這是實踐交給我的重要一課。
05
給學弟學妹們的建議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給面臨秋招的學弟學妹們如下建議:
1、不要帶著很功利的心態去學學校的知識
校園教材和實踐是有一定脫節的,但并不是說學習沒有價值。
我覺得學校帶給人是對邏輯的打磨,還有對整個行業的思維的框架。在學校就按學校的科班的方法去學,在這個過程中打磨自己的邏輯,了解的框架,怎么思考問題的,這些思維方式會受益終生。
2、推薦一本書:《思考快與慢》
它是研究行為學和心理學的,會站在一些商業案例的角度去思考:它能夠獲得成功是利用了哪些因素?消費者的心理是怎么樣?我覺得是有助于培養后期做商業的思維習慣的。
我記得印象很深的幾個案例,像宜家為什么要做一元冰淇淋?為什么宜家的美食區永遠是放在他的結賬之后的出口處?
因為消費者的整個消費體驗中,記得最清晰的永遠是最開始跟最結尾的兩個點,所以結尾如果是畫上一個很圓滿的句號,那整個的回憶都會很美好。
3、要有抗挫折能力、邏輯、好奇心
商業地產的準入門檻并不高,也不需要很強的專業背景,所以更多會關注綜合能力,尤其是抗挫折能力。
邏輯對于招商的工作其實就是把邏輯理順,灌輸給你洽談的租戶,讓他去相信你的邏輯,說服公司這個品牌在這里業績會好。
第三個是好奇心,要有做這份工作的熱情。
4、暑期實習很重要
暑期實習是一個很難得的去雙向驗證的機會,我建議大家在確定要進入一個行業之前,一定要盡可能的找機會去先做實習,去檢驗是不是真的喜歡、或者適合這份工作。
同時特別提醒一點,在實習的時候,要盡可能地投入進去,把自己當作全職員工,充分的去感受。你的參與度越高、做的工作越多,你做出的判斷才會越準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