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AB面:一面大批品牌關店離場,一面行業大佬扎堆入局
來源/職業餐飲網
撰文/旖旎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今年的咖啡賽道用這句話描述最貼切不過。
一邊是大佬們扎堆跨界“搶食”,像是華為、特步、李寧、腦白金、中國郵政等拼命涌入;
一邊則是廝殺敗下陣來,像是百勝中國旗下的COFFii & JOY、快樂蜂在中國的唐恩都樂咖啡、融資近1億元的時萃咖啡等遍體鱗傷地“卷鋪蓋走人”。
咖啡賽道為何讓人又愛又恨?是什么吸引大佬們砸重金也要搏一搏?
又是什么讓擁有資本加持、各方優勢的餐飲大咖灰溜溜離場?
咖啡究竟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01
一邊是各領域大佬玩家扎堆“跨界”涌入
今年入局咖啡賽道的大咖們,可謂是讓人“眼花繚亂”。
基本不到2周左右,就會有消息傳出來,某位大佬也入局咖啡賽道,上演神仙打架。
首先是一波運動品牌,你追我趕著加入戰斗。
今年5月,李寧就注冊了“寧咖啡NING COFFEE”商標,并在廣東、廈門等地的實體店內陸續推出了咖啡服務;
安踏也在貴陽開出了全國首家飲品店,推出安踏咖啡等產品;
特步也申請注冊了“特咖啡”“XTEP COFFEE”等6個商標,延續了體育運動品牌跨界咖啡的熱潮。
而后是奶茶、快餐等頭部品牌“跑步進場”。
包括喜茶、奈雪的茶、CoCo、蜜雪冰城等在內的茶飲品牌早就推出了自己的咖啡產品,今年8月,茶顏悅色新推出的咖啡品牌“鴛央咖啡”也在長沙開始營業,茶飲領域跨界咖啡的頭部玩家基本聚齊了。
還有中式快餐和府撈面不僅注冊多個“和府一杯咖啡”“和府一杯拉面”商標,還開出了線下門店 。
相繼又有手機大佬華為、前瑞幸董事長陸正耀、中國郵政等一批大咖們入局……
來自天眼查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2022年新增咖啡相關注冊企業1.9萬家,同比增長26.6%,共發生14起咖啡融資事件,融資額12.35億元。
咖啡可謂是今年餐飲最熱門的賽道,各個領域的玩家都想要一試身手,武林斗法一下。
02
一邊是大品牌“止血”關店遺憾離場
雖然有很多大佬很看好這個賽道,覺得是一塊香餑餑,想要入局分一杯羹。
但今年依舊有一大批曾經擁有雄厚的資本加持的咖啡品牌,遺憾離場。
像是百勝中國旗下的咖啡品牌COFFii & JOY,就于近日終止了在中國市場的運營。
COFFii & JOY成立于2018年,主打現磨手工制作咖啡,價格在20-30元區間。
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都有門店,截至2020年年末,COFFii & JOY已經擁有42家門店。
菲律賓餐飲集團快樂蜂也在前天宣布,將結束其在中國的唐恩都樂咖啡業務。
2015年1月,快樂蜂與當唐恩都樂品牌簽署協議,獲得該品牌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獨家經營權。
唐恩都樂是全球最大的咖啡和烘焙食品連鎖品牌之一,目前分布全球44個國家,擁有超過12500家門店。
當時,快樂蜂十分看好唐恩都樂業務,在它的計劃中,中國地區將開設1400多家店面。
而就在11月14日,從快樂蜂方面證實了該消息,將結束咖啡業務,由于經營戰略的調整,在北京經營著7家咖啡餐廳也都已終止運營。
而去年才融資近一億元的時萃咖啡,如今也關得只剩一家店。
近日,知名咖啡品牌時萃咖啡被爆關店引發熱議,職餐也曾發布原創文章剖析這個品牌為何從網紅變成昨日黃花。
要知道,它在去年才剛拿到近億元的融資,還稱要開50多家店。
時萃成立于2019年,靠小程序起家,是國內第一家便捷精品咖啡訂閱品牌,一款甜甜圈掛耳咖啡累計賣出千萬多杯!也曾是資本的掌上明珠,兩年拿了5輪融資。
然而它低估了線下做餐飲的難度,線上線上一體化的新故事講不通了,資本也就跟著撤退。
而這些品牌的接連關店和出局,也讓我們看到咖啡賽道“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現狀。
03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咖啡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咖啡在今年的火熱程度,不用過多贅述。
無論是咖啡的品類延伸,還是場景拓展,在今年都層出不窮。
但職餐深度分析之后發現,著急想入局的企業各自的訴求和目標都不太相同。
而一批咖啡品牌的倒下出局的,也都或多或少遇到了不小的“問題”。
而這背后的原因和暗藏的趨勢,都值得我們深思。
1、為何一大批行業大咖紛紛涌入咖啡賽道?
對于進入咖啡賽道的大咖來說,他們各自抱著不同的目的,而不同的目標自然也就鎖定不同的市場和客群。職餐也把這些企業,按照他們的目標訴求分成幾大類。
將咖啡作為引流工具——李寧、特步等一批其他行業大咖品牌
線下實體門店獲客越來越難,為了讓線下與線上區隔,讓顧客愿意來線下消費,無論是哪個行業,都試圖在”用戶體驗“上下足功夫。
李寧、特步、華為等一批其他行業大咖品牌或在店里賣咖啡,或是注冊咖啡商標,這些創新動作,在商業邏輯上,似乎與“海底撈做美甲”如出一轍。
表面看來是針對咖啡賽道,其實本意還是在提升自己零售門店的顧客體驗和服務,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務體驗,讓顧客和門店的粘性更高。
尋求新的增量——茶飲品牌混戰咖啡市場
8月初,隨著茶顏悅色加入咖啡賽道,推出“鴛央咖啡”后,市場上主流的新茶飲玩家在咖啡這條賽道聚齊了。
今年茶飲賽道異常“內卷”,卷完產品,又掀起降價大戰。
新茶飲集體做咖啡,一方面是抓住咖啡茶飲化的趨勢,而另一方面,則是在行業內卷的背景下,去搶咖啡的生意。
大多數跨界者,背后目的大多都是尋求新的增量,希望用咖啡打開另一扇機會之門。
2、又為何一批咖啡品牌關店被逼出局?
而我們再來看咖啡賽道的B面,這些已經出局或者將要被淘汰出局的咖啡品牌,各自又有著不同的問題。
離開資本的喂養,沒有盈利模式的咖啡品牌“窮途末路”
2018到2020年,一批新銳咖啡品牌誕生,他們背后都有著強大的資本支持,都想抓住咖啡在外賣市場上的機會。
希望自己像瑞幸一樣,利用咖啡外賣成功出圈,通過融資,擴大規模,再融資,最后實現上市。
打著這樣如意算盤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沒想到的是瑞幸式紅利已經消失殆盡,而且瑞幸的成功有著自己的核心打法,包括它后來的翻紅,同自己的核心產品力及盈利模式都脫離不開。
大部分品牌想模仿其路徑,都成為了炮灰,只有少部分成功搶到一部分市場份額,像是麥當勞的麥咖啡,百勝中國的K coffee,用便利和物美價廉的價格牢牢鎖住一批顧客。
所以離開了資本的助力,加上沒有自身的核心優勢,沒有自己的盈利模式,純靠“輸血”自然命不久矣。
無模式優勢,無品牌優勢,無規模優勢,加上賽道競爭者眾多,哪有蛋糕會留給這樣的“阿斗”。
國外咖啡品牌引入,力不從心,水土不服
而對于快樂蜂在中國的唐恩都樂咖啡和百勝中國的COFFii & JOY這些品牌來說,更像是在中國水土不服,成為一個嘗試后的棄子。
像是唐恩都樂,在菜單上,一直致力于打破美國市場單一的“咖啡+甜甜圈”銷售模式,豐富了培根太陽蛋三明治等早餐,及多種特調咖啡,海鹽焦糖咖啡等,但這些嘗試卻未能成功創造爆款。
而快樂蜂旗下還有永和大王、宏狀元等其他餐飲品牌在中國的大型業務。既然咖啡業績平平,合約到期,自然就要斷舍離了。
對于百勝中國來說,咖啡市場早就沒有了COFFii & JOY的席位,自己還有主打快速便利的K Coffee及正宗意大利咖啡Lavazza,自然也就放棄了無法成功跑出來的COFFii & JOY。
職業餐飲網總結:
一面是瘋狂涌入的爆火局面,一面則是灰暗離場的關店止損。
隨著跨界者頻繁進入,創業者層出不窮,咖啡賽道已經變得擁擠。
雖然整個咖啡市場規模還在擴大,但也免不得一輪大洗牌。
資本驅動,大佬加持,都抵不過時代的洗牌更迭,最后安身立命的核心,還在于自己的盈利模式和自驅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