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連廣告也靠不住了
來源/斑馬消費
撰文/任建新
如果你也是快手“老鐵”之一,大概會注意到,這個短視頻APP上的廣告是越來越多了。
打開快手,必然有幾秒鐘的開屏推廣,最近大多是阿里電商APP和美團的直接引流。其實快手的直播電商和本地生活業務,正在挑戰淘寶和美團,為什么會有這種大規模的合作?
如果臨時退出快手APP,哪怕只有幾秒鐘,再回來的時候,廣告還是要閃現那么一會兒。
更多的廣告,則隱藏在內容中。其中,最直接的那一類,可以稱之為“硬廣”,“不開心,你就來Soul啊”,360借條的“急需用錢的朋友們注意了”,都屬于這種類型。
更為常見的,則是在視頻中夾帶賣貨鏈接。其中一部分,還會與視頻內容深度捆綁。比如說,當你看一個探店視頻,上菜的間隙,視頻主角會邀請你一起去游戲中氪金打怪。
再次,就是那些純粹為了賣貨的直播。雖然快手將此類業務歸為電商,但本質上這也是廣告的一種。
以前,在快手APP,幾條內容之中才能看到一條廣告;現在,則要在一連串的廣告過后,才能有幸看到一條精華內容。
經濟學告訴我們,免費的其實是最貴的�?焓滞ㄟ^內容來積累和留存用戶,再將用戶的注意力資源銷售給廣告客戶,這就是互聯網內容平臺們最底層和直接的商業邏輯。
從2011年創立的一個供用戶制作與分享GIF動圖的工具類移動應用程序,到2013年推出短視頻社交平臺快手APP,公司崛起迅速,并在商業化上穩扎穩打,2016年上直播,2017年開啟商業化探索,2018年進軍電商。
前幾年,快手廣告業務的占比并不高,簡單粗暴的直播打賞抽成才是頂梁柱,直播業務一度占據公司總收入的七成左右。
變化是在快手-W(01024.HK)2021年初上市前后開始的。一邊是直播業務在競爭和監管的夾擊下日漸疲軟,另一邊是公司不斷加大廣告業務拓展,2019年-2021年平均每個日活給公司貢獻的廣告收入分別為42.3元、82.6元、138.4元。
廣告業務在公司大盤中的占比越來越高,最近的幾個季度均穩定在50%以上,撐起了快手的半壁江山。
至此,公司三大業務板塊,形成了線上營銷服務(廣告)為主、直播業務為輔、電商代表公司未來方向的格局。
然而,今年以來,快手連廣告也靠不住了:雖然平臺的廣告越來越多,廣告的平均價值卻在下降。2022年Q3,平均每個日活給公司貢獻的廣告收入31.9元,同比下降6.2%;線上營銷服務板塊收入115.60億元,同比增長僅6.2%。
核心業務失速,導致公司規模增速下降。今年三季度,公司收入231.28億元,同比增長僅12.9%——公司前幾年增速驚人,今年以來不斷收縮,前兩個季度分別為23.8%和13.4%。
與此同時,公司通過提升毛利率和削減營銷投入來減少虧損。7-9月,公司毛利率46.3%,較上年同期提高4.8個百分點,銷售及營銷開支91.30億元,同比下降17.1%。同期,公司凈利潤-27.12億元,虧損額較上年同期減少六成以上。
但是,靠廣告榨取用戶價值,這種消耗性的變現模式,會導致平臺對用戶的吸引力下降,疊加拉新力度下降,剪刀差變小,最終用戶規模增速持續下滑。
截止2022年9月30日的三個月,公司平均月活躍用戶6.26億,同比增長9.3%,雖然月活首次突破6億,但增速仍然是大幅下降。
快手披露三季度業績之前,公司股價在22日大跌6.34%,說明了市場的擔憂。在減虧與增長放緩的博弈中,資本還是更擔憂后者。
直播業務雖然有所增長,但打賞抽成的模式已經不符合行業發展,各大平臺都在謀求轉型。當然,直播業務衍生而來的電商業務,同樣充滿了爭議。
快手電商GMV增速驚人,2019年-2021年分別為596.41億元、3811.69億元、6800.36億元。2022年Q3,同比增長26.6%至2225.20億元,前三季度合計已達到5887.70億元。同期,公司電商月活躍買家超1億。
公司直播電商業務最大的問題在于,低貨幣化率。今年三季度,快手其他服務板塊收入25.91億元,就算全部為電商業務收入,貨幣化率也僅為1.2%,遠低于行業整體水平。
經測算,主流電商平臺的貨幣化率分別為:京東9%,阿里巴巴6%,拼多多4%。國海證券今年10月的研報顯示,抖音電商貨幣化率達到11%,為行業最高。
快手直播電商低貨幣化率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首先,平臺競爭力有限,不得不以低費用來吸引商家入駐;其次,大量低質低價商品撐起了GMV,實際成交和復購率偏低,影響了直播電商業務的價值。
直播電商業務高GMV、高增長時期亦不能撐起公司業績,當電商GMV增速已經開始大幅放緩,這項業務能否成為未來的擔當?
壓力并非只來自內部。今年以來,競爭對手抖音不斷造流,出盡風頭;下半年風向突變,頭部主播紛紛轉投淘寶直播。如果不是重新扶持風口浪尖上的辛巴,以及綁定“科技與狠活兒”背后的辛吉飛,快手恐怕真的要在直播電商聲量上處處劣勢了。
擁抱“雙辛”,快手這是要重歸東北老鐵的懷抱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