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中式預制菜內銷外貿兩旺,墻里開花墻外香
各大企業沖刺業績的雙十一之戰已然落下帷幕。
據互聯網大數據供應商星圖數據發布的《2022年雙十一全網銷售數據簡報》數據顯示,雙十一期間,全網交易額為11154億元,同比增長13.7%。經濟承壓下,消費力仍顯強勁。
而飽受爭議的預制菜也再次印證了在消費端的熱度:京東預制菜肴雙11期間零售成交額同比增長了260%。天貓今年“雙11”期間,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內的預制菜成交額同比增長約2倍以上。
爭食萬億預制菜 墻里百花競放
除了銷售數據亮眼,地方政府、業內各類玩家對預制菜的扶持、加碼動作不斷。
1.“政策+服務”優化營商環境 政企協同搶抓風口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食品加工業相關政策,營造食品工業良好發展環境,有助于加強預制菜行業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行業內審批工作提出規范化建議,有利于行業內各企業的規范化發展;
二是針對食品安全作出規范,保障營養結構;
三是對科學技術發展支持,提升物流數據化進程,形成可追溯的冷鏈物流網絡;
四是支持綠色食品加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也指出,未來預制菜行業趨勢關鍵詞是“綠色食品“和“數據化冷鏈”,未來市場規模將會向萬億級邁進。
可見,未來預制菜行業政策的主要方向將圍繞食品安全、營養結構、食品加工技術和物流數據化展開。
行業政策梳理(根據東海證券研究所整理)
除了政策支持,地方預制菜企業的招商引資,政企聯合建設產業園等工作如火如荼,營造地方良好的營商環境,賦能地方預制菜產業發展。具體到地方來看:
11月7日,大連金普經濟區攜手佳沃、玖福團膳加速推進預制菜產業園建設,目標打造東北最大、國內一流的預制菜產業園區;
11月14日,福建省商務廳等9部門聯合發布《加快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提出到2025年,建設3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11月15日,中共佛山市順德區預制菜產業鏈委員會15日在順德北滘鎮成立,佛山市順德區預制菜產業園建設同步啟動。該預制菜產業園規劃建設期為3年,其中核心區總投資約43億元……
政策先行,產業園遍地開花。通覽全國預制菜產業園多以企業運營為主,政府運營為輔。中央廚房與預制菜產業園區作為三產融合發展的有力載體,推動預制菜企業“抱團取暖”,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互助發展。然僧多粥少,部分產業園招商存在一定難點,需要警惕供大于求的風險。
2.資本加速涌入 企業加碼布局
目前,中國預制菜行業剛剛起步,伴隨著中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產品供給的不斷豐富,B/C端市場呈現需求雙旺的增長態勢。雖經濟承壓,資本謹慎布局而又嗅覺靈敏,加速進入預制菜,下爭先手棋,為預制菜行業注入新鮮血液,促使預制菜行業產能加速擴張,產業鏈更加完善。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2021年至 2022年上半年,我國預制菜行業融資事件20余起,融資金額達數百億元,預制菜品類融資金額占餐飲行業融資金額的10%左右。在餐飲業降本增效及標準化需求上升的背景下,預制菜行業依托新型社交電商營銷渠道,疊加BC兩端的供需共振,雙向賦能,有望釋放更大的增長潛能。
除了投融資市場依舊火熱,業內各類玩家加碼布局,如:
得利斯聯合明星投資人海泉旗下海先友,以及彥伯食品、齊鮮達投資合伙企業,合作打造“齊鮮達”品牌,加速延展預制菜產業鏈條;
新希望今年成立新希望新活悅品商貿(北京)有限公司,加碼打造預制菜品牌“預膳坊”,瞄準大女主客戶群體;
無獨有偶,海欣食品公布三季報的同時發布一份定增預案,擬募資約5億元用于水產品精深加工及速凍菜肴制品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從人民啟信發布的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10月,預制菜新增企業數量比2021年全年增長134%。2021年新增預制菜企業中約11%的企業擁有專利,而2022年新增的企業均無專利。新進預制菜行業的企業呈現出數量激增,但門檻有降低趨勢,玩家池進一步擴容,需警惕“劣幣驅逐良幣”風險。
中式預制菜躥紅 墻外千里飄香
10月底,商務部印發支持外貿穩定發展若干措施(簡稱外貿六條),從增強外貿履約能力、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強化保障能力、促進貿易暢通等方面進行部署,加力穩外貿。整體外貿環境復蘇。
特別是今年1月RCEP正式生效,成員國華人華僑眾多,疊加關稅優惠,為我國預制菜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政策紅利。預制菜可以相繼出口至RCEP成員國,一方面,企業可以在RCEP成員國之間以更加優惠的價格和更加便利的方式采購原材料,另一方面也為我國預制菜的出口創造了更大的通關便利與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因此,盡管國內預制菜萬億藍海市場爭奪戰才剛打響,實力強的龍頭企業,甚至未曾涉足過海外市場的企業也小試牛刀,踏上了出海的征程,實現內銷外貿“兩條腿”走路,開啟預制菜行業的雙循環。
1、春節+疫情,海外市場廣闊
相對國內,海外預制菜接受度更為成熟,中餐本就憑借其豐富的菜系及口味受多國消費者追捧。國外中廚人力不足且成本高昂,海外中餐定價昂貴,一份沙縣蒸餃在海外甚至叫價40多元。加上海外華人6000多萬人的高基數消費力,使得中式預制菜消費市場廣闊。疫情仍然嚴峻情況下,居家用餐成為常態,傳統春節即將來臨,家庭聚會對傳統中餐大菜的需求將更為旺盛。
我國擁有雄厚的農業基礎、豐富的飲食文化、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多重利好政策的扶持也為預制菜行業發展添了一把火,保障了預制菜在“宅經濟”與“快經濟”需求下產、供、銷體系的穩定運轉。
國內預制菜市場正處于品牌導入期,尚且未形成巨頭壟斷的局勢,海外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存在中式預制菜的市場空白,誰能率先在國外市場打響品牌知名度,下好預制菜出海的先手棋尚不可知。
“墻內”和“墻外”兩方面因素疊加,共同使得預制菜逐漸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新優勢、新動能與新增長點。
2、中式預制菜掀起“出海熱”
預制菜“出海”以來,也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據各地海關數據披露,前7個月,煙臺市實現預制菜產品出口20.6億元;前8個月廣州海關共檢驗檢疫監管出口熟肉制品、烤鰻、酸菜魚、魚腐、魚蛋等預制菜約2.3萬噸,貨值約13.6億元……
企業方面,在前不久結束的亞洲水產海鮮展上,國聯水產研發的新產品菠蘿烤魚收獲了100噸海外訂單,此外,國聯水產還在美國建立了倉儲容3000噸左右的冷鏈庫房,同時配有冷柜車輛10多輛,可以直接配送至超市和餐廳;11月12日,首批1.5萬份聚春園佛跳墻系列產品裝箱上車,發往美國,標志著連江預制菜出口實現零的突破;而早在今年3月,安井食品收購一家英國食品企業,并同步增資250萬英鎊,用于開拓英國和歐洲的華人市場,生產火鍋食材和速凍食品……
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是出海企業謀求新增量的最終歸宿。想要獲得新的增長點、擁有高溢價,品牌出海就是必要一環。品牌出海不僅能幫助企業掌握更多話語權,還能拓寬商業版圖,搭建品牌生態圈。
受企業出口熱情影響,地方政府也開始發力。福建省商務廳組織舉辦“福建省預制菜出口專場對接會”;杭州舉辦了預制菜出口推介活動;廣州南沙則提出發揮樞紐優勢,打造預制菜進出口示范區……各地加快培育預制菜出口企業步伐,拓展預制菜國際市場。
出海門檻高 機遇挑戰并存
日前,關于預制菜出口的食品標準要求,廣州海關進行了答復。
出口食品生產企業應當保證其出口食品符合進口國家(地區)的標準或者合同要求;中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協定有特殊要求的,還應當符合國際條約、協定的要求。進口國家(地區)暫無標準,合同也未作要求,目中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協定無相關要求的,出口食品生產企業應當保證其出口食品符合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進出口食品管理辦法,各國對可進口食品種類、添加物等要求不盡相同,這就要求企業要根據不同國家二次開發產品,調整生產流程和原料配比,對于企業而言將是一筆不小的研發成本。同時銷售渠道也存在挑戰,深度加工的預制菜往往保質期短,而美國亞馬遜物流管理要求剩余保質期必須至少超過90天。
而國外成熟的預制菜市場和不同的管理辦法,要求出海企業加強對保鮮技術、微生物控制等技術的研發,同時強化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預制菜出海門檻雖高,但這也是一個全球美食文化、“預制菜”文化交流的契機,通過借鑒國外成熟企業經驗打造中國品牌,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進而反哺國內行業規范。
通過觀察,預制菜出海還存在以下幾個機會點:
1、特色菜系、口味存在市場潛力。中國菜系豐富,但出海預制菜多為水產、肉禽類預制菜,在傳統美食、地方特色美食的產品,在海外市場仍存在較大空白。例如清真預制菜、客家預制菜等。尤其根據“全球伊斯蘭經濟狀況報告”,全球清真市場市值3.7萬億美元。全球穆斯林人口數量正迅速上升,目前占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到2060年,穆斯林總人口有望突破30億。而我國的清真食品出口不足1%,清真食品顯示出其巨大的市場潛力,有望成為另一新風口。
2、解決供應鏈是出海首要任務。目前掌握海外大訂單的企業多自有原料供應產業鏈,解決好供應鏈問題是出海企業的首要任務,有優質供應鏈做依撐,品牌能更穩健發展,也有更多嘗試、創新空間。對于部分有意開拓海外市場的企業來說,或許抱團出海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3、產品特色與本土化并行不悖。除了研發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式預制菜,中式預制菜在保持自己產品特色的情況下進行出口國本土化改造,迎合海外消費者口味,更靈活的對產品、服務進行調整也同樣重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