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端化,醒不來的蘋果夢
來源/全天候科技
撰文/于惠如
編輯/羅麗娟
提出高端化戰略三年,雷軍帶著小米13系列交卷了。
12月11日,小米每年最重要的數字旗艦系列發布會舉行,正式發布小米13系列以及全新MIUI 14操作系統。與之前的數字系列相比,小米13在軟硬件實力均有不少提升。
“回首過去三年,高端化戰略深刻影響著小米,并深度改變了小米。今天發布的小米13、MIUI 14,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全新的小米已經開始。”雷軍在發布會上說。
除此之外,小米還推出了5款AIoT產品,包括小米萬兆路由器、小米Sound Pro、小米迷你主機、小米手表S2和小米Buds 4耳機等。
今年初,小米明晰了高端化戰略目標:小米手機和體驗要全面對標iPhone,三年內拿下國產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并由此迎來公司發展的“生死之戰”。
當下,新小米能否打贏這場戰,小米13的成績極為關鍵。
01
漲價的高端答卷之作
“小米13系列是小米高端化戰略三年探索期的答卷之作。”雷軍說。
雷軍給這款高端答卷制作的定位是:性能王者。發布會現場,他不吝使用“頂配”、“最大升級”、“不可思議”、“非常驚人”等形容詞介紹這款手機。
一個月前,有媒體報道稱,受定位升級、成本、疫情、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小米13系列售價將大幅上調,上調幅度將達15%-20%。這則消息一度登上熱搜,廣受關注。
11日晚間的發布會上,小米13系列的價格也備受消費者關心。對比小米12可知,小米13系列的確比相同容量版本的小米12系列定價高200元-400元。
小米13全系均具備四個容量版本,容量配置與顏色根據實際情況略有不同。小米12系列只有三個容量版本,少了12GB+512GB版本。
具體而言,小米13,8GB+128GB售價3999元、8GB+256GB售價4299元、12GB+256GB 售價4599元、12GB+512GB售價4999元。相同容量版本的小米12價格分別為:3699元、 3999元、4399元。
小米13 Pro,8GB+128GB售價4999元、8GB+256GB售價5399元、12GB+256GB售價5799 元、12GB+512GB售價6299 元。相本容量版本的小米12價格分別為:4699元、4999元、 5399元。
據雷軍介紹,小米13系列在處理器、內存、閃存三大件上做了全面升級。
處理器方面,小米13系列全系搭載最新驍龍處理器第二代驍龍8移動平臺,CPU多核性能提升37%,GPU性能提升42%,游戲體驗超越A16。
“更關鍵的是,性能的提升不以功耗的增加為代價。”雷軍說,第二代驍龍8在性能達到上一代峰值時,僅需要約一半的功耗,即使是跑到峰值性能時,功耗仍然更低。“在游戲負載下,小米13的整機溫度明顯領先iPhone,并且幀率更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13系列全系搭載自研澎湃電池管理系統。相較小米其它產品,小米13系列創造了兩項之最:小米13續航為1.37天,創小米高端系列最長續航能力;小米13 Pro首發50W Pro無線秒充,36分鐘可充滿電量,刷新小米無線充電速度記錄。
此外,小米13配備6.36英寸四窄邊全面屏,邊框為1.61毫米,屏占比達93.3%,小米13 Pro則配備6.73 英寸雙曲面屏幕。兩款手機均搭載最新一代發光材料,在分辨率、動態刷新率等方面均有提升。
同時,兩款機型的遠山藍配色都采用全新“科技納米皮”材料包裹機身背面,長久日曬不變色、不掉皮,具備抗臟污能力。
與之前的小米數字系列相比,小米13系列采用直屏立邊設計,首次在國內安卓陣營實現“視覺四等邊”,外觀上更簡潔。其中,小米13采用直屏配合直立邊框的設計,小米13 Pro采用“琉光陶瓷”,讓整機曲線與攝像頭區域融為一體,視覺效果上更為簡約、流暢。
今年7月,小米官宣與徠卡戰略合作,啟動影像戰略升級。此次小米13系列,不僅全系搭載徠卡專業光學鏡頭、徠卡原聲雙畫質,同時全系新增徠卡75mm長焦鏡頭,作為徠卡經典焦段,它既能兼顧遠景拍攝,又適合拍攝人像題材。
小米13系列將出廠搭載最新的MIUI14。相比MIUI13,MIUI14的系統空間占用減少1.5GB,系統內存占用減至3.3GB,開機自啟進程數減少12%,系統不可卸載應用剩8個。
同時,針對三方應用臃腫問題,MIUI14推出低頻應用壓縮和重復文件清理,智能釋放存儲空間;同時支持常駐通知一滑關閉,告別“牛皮癬”通知頑疾。
MIUI 14是小米系統軟件團隊完成整合后的首個作品。雷軍在發布會談到,“過去這三年的探索,我們深深地意識到要做到體驗優先。”
而接下來,小米還將繼續強化目標。
“萬眾一心,死磕技術體驗,全面對標iPhone。”雷軍說道。
02
高端化成功了嗎?
小米沖高端,要從三年前說起。
2019年初,雷軍在個人微博上宣布紅米成為全新獨立品牌,更名為“Redmi”,并稱紅米Redmi專注極致性價比,主攻電商市場,小米專注中高端和新零售。
盡管雷軍提到了要專注高端市場,但小米真正實施高端化戰略始于2020年。
2020年2月,小米10系列發布,首次沖擊高端市場,強調性能;小米11系列試圖從工藝及設計美學上謀求突破;小米12系列更突出實際體驗。此次發布的小米13系列是小米進軍高端市場三年之后的第四套產品。
去年12月小米12系列的發布會上,雷軍將高端化明確為集團戰略,并提出兩個野心勃勃的目標:三年之內小米手機銷量登頂全球第一;小米正式對標蘋果,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一步一步超越蘋果。
今年春節假期后,雷軍與小米集團高管召開了小米內部第一個重要戰略會議。在那次會議上,小米明晰了高端化戰略目標:小米手機和體驗要全面對標iPhone,三年內拿下國產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這被雷軍稱為“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
“一年前我提出對標iPhone時,網上有很多人笑話我。”雷軍說,如果沒有對標iPhone的勇氣和決心,怎么能把高端手機做好。“所以全面對標iPhone是向iPhone學習,將來有機會超越iPhone的開始,無論軟件和硬件一定認認真真對標。”
在這場“生死之戰”中,小米嘗試從多個角度突圍。
今年7月,小米宣布與徠卡展開戰略合作,小米今年發布的多款高端旗艦機,如12S Ultra、小米13系列,均已經印上了徠卡的名字。
小米的這個動作也被外界解讀為:小米試圖重走華為的老路。作為華為手機的“老朋友”,徠卡2016年和華為的深度合作開創了移動影像新時代,也成就了華為的高端旗艦機。
小米也在產能上下功夫。2020年小米投產了第一期亦莊智能工廠,二期M1項目已于今年9月完成主體結構施工,預計2023年年底交付投用。根據小米此前規劃,第二期智能工廠年產能是1000萬臺高端手機。
另一個正在發生的轉變是:小米在逐漸放棄過去那種堆配置、拼參數的打法,而更加注重軟硬件深度協同等軟實力。
據雷軍介紹,今年,小米先把MIUI團隊合并到手機部,跟BSP系統軟件部門合并,隨后又將AIoT系統部門和互聯互通軟件部門全部合并,形成了縱向深入硬件底層,橫向統括小米所有業務的系統軟件平臺團隊。
不過,在一系列嘗試和努力之后,小米手機在出貨量、產品均價、毛利率等方面的表現卻沒法令人滿意。
最新財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4020萬臺,同比下滑8.4%;ASP(平均售價)為1058元,同比下降2.9%;智能手機毛利率從12.8%下降到8.9%。
對此,小米集團合伙人、總裁王翔給出的解釋是:今年小米受到了外部環境、全球供應鏈等因素的影響,三季度期間,小米在海外市場進行了大幅促銷降低庫存,影響了整體毛利率。另外,大促節點之后,小米的庫存水位下降,因而小米手機的ASP同比下滑。
對于小米過去三年在高端市場探索的表現,王翔認為,做高端不能采取速勝的想法。“我們有戰略耐心,不期待通過一兩款產品能夠站穩高端市場。”
小米的高端化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但雷軍認為,在過去三年的探索中已經看到了積極的信號——小米高端產品的口碑在變好。“小米12S系列和折疊屏手機小米MIX FOLD 2在電商平臺的首月好評率,均超過98%。”
03
新小米始于困境
“一個全新的小米已經開始。”雷軍在發布會上信心滿滿。
但小米的現狀證明:這個新小米始于“困境”之處。
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依舊疲軟,延續了前兩季度的下跌態勢。根據市場第三方機構IDC的數據,該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僅有3.02億臺,同比下滑8.8%。小米出貨量4020萬臺,同比下滑約370萬臺。
公司層面,自宣布造車至今,小米股價已經跌去超過50%。今年以來,小米營收整體下滑明顯,前三季度依次為734億元、702億元、704億元。
最新的情況是,受疫情、地緣政治沖突、全球通貨膨脹、美元加息、手機市場大盤下滑等因素的影響,小米公司第三季度經調整凈利潤為21.2億元,同比腰斬。另外,小米第三季度在手機、IoT和互聯網收入這“三駕馬車”的營收增速、毛利率等均出現放緩態勢。
盡管主業尚且處于低迷之中,小米依然在研發上加大了投入。剛剛過去的第三季度,小米新增研發人員2211人,研發投入達到了41億元,創上市以來季度最高值,電動汽車相關研發費用增加超過2億多元。
過去,為了尋求新增長,小米不惜投入重金,講了不同的故事,比如:造車、人形機器人等。
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王翔給出了汽車量產時間表:小米有信心在2024年實現電動車正式量產。但與小米汽車有關的負面消息依然不斷。
11月初,多家媒體報道稱,小米造車已經叫停,內部正在重新評估小米汽車項目。不過,小米汽車對此迅速回應稱:“小米汽車項目正在順利推進。”隨后,又有媒體披露,小米汽車項目進展延遲,自動駕駛測試不及預期,最終可能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
今年8月,雷軍在年度演講之夜推出小米全尺寸仿生人形機器人CyberOne。不過,雷軍坦誠,CyberOne只是小米對未來科技生態的一次探索。人形機器人需要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每臺高達六、七十萬元,尚無法實現量產。
不過,這些故事的發展情節仍然曲折,離結果尚早。
新小米能否打贏“生死之戰”,小米13的成績極為關鍵。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