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了“僅退款”,商家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出品/鈦媒體APP
作者/謝璇
隨著拼多多、淘寶、抖音、快手、京東等多個平臺逐步修改售后規則并征求意見,對于“僅退款”問題,各大平臺都在征求意見中明確,平臺不主動介入消費者的“僅退款”申請。這或許意味著,曾經備受市場爭議的“僅退款”問題,宣告落下帷幕。
在過去的“僅退款”條例中,在消費者遇到商品質量存在問題,或與描述不符的情況時,可以選擇向賣家提出僅退款請求,而無需將商品退回給賣家。
這項原本用來保護消費者免受劣質商品傷害權益的政策,卻遭遇了極大的輿論爭議。
經過了近幾年的爭論,此次調整則改變了過去一刀切的方式,將“僅退款”的決定權放到商家和用戶的手中,提供更多的協商空間,平臺則秉持“非必要不介入”的原則,逐步弱化裁判的角色。
部分電商平臺甚至將“僅退款”改為了“退款”。
僅退款的退潮,也讓不少商家底氣更足了。有商家在接到了后臺僅退款申請后回復稱,“親,現在全網都不支持僅退款了,您這邊申請僅退款的原因是什么?”
從一刀切到不主動介入
雖然僅退款的政策趨于緩和,但各平臺給出的解釋卻略有不同。
拼多多的態度是“非必要不主動”。《拼多多售后服務規則》征求意見稿中表示,商家應在用戶提交退款無需退貨申請后36小時內進行處理,如果商家逾期未處理,平臺將視實際情形判定是否支持退款給用戶。同時,平臺有權基于用戶申請、用戶投訴和/或店鋪售后等因素自行決定適當縮短商家處理時限。
抖音“非必要不介入”的態度與拼多多類似。在其發布的《關于修訂<售后服務相關規則>的意見征集》意見征集中表示,充分支持商家與消費者自主協商解決售后問題,非必要不介入消費者在已收到貨后的不退貨全額退款售后申請。在變更前,消費者可自付款時起至商家售后服務有效期內在線上發起僅退款/退貨退款/換貨/補寄/維修申請(以產品顯示為準);在變更后,“僅退款”變為“退款”。
淘寶則刪去了僅退款選項。在《淘寶平臺爭議處理規則》中稱,如果買家退貨前商品性質已不適宜退貨,或買家退貨存在困難,賣家應為買家退貨提供必要的協助,賣家未協助或協助后仍無法完成退貨的,交易支持退款。此外,經判斷賣家出售的商品存在描述不當、混淆誤導、偽劣等情形的,平臺售后支持退貨退款。該新規預計將于7月陸續生效實施。
京東則在《京東開放平臺售后服務管理規則》中,將“僅退款”的相關內容進行了集中修改,即在自助售后處理流程中,將“僅退款、不退貨僅退款”文案修改為“退款、退款不退貨”。
從各家的條款修改情況可以看到,“僅退款”并沒有徹底消失,而是電商平臺改變了其過去強勢介入的態度,轉而變為商家與消費者協商溝通后的“退款不退貨”。
事實上,“僅退款”的推出本是一次對用戶體驗的提升,但該規則的漏洞卻給不少商家帶去了嚴重損失。據第三方網絡消費糾紛調解平臺電訴寶數據顯示,去年雙11期間,全國電商平臺商家投訴問題中“僅退款”占比超六成。
隨著輿論的愈演愈烈,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明確表示,會對平臺濫用“僅退款”規則,造成商戶貨款兩空的突出問題進行治理。
隨后,各大平臺開始逐步松綁相關條例。
2024年7月,淘寶對評分≥4.8分的優質商家減少干預;同年11月25日,快手電商發布公告稱,廢止“退款不退貨服務”;今年3月,1688全面取消“僅退款”,改為按買家信用等級補貼。由平臺買家信用體系進行判定,符合要求的將由平臺出資補貼給買家,商家無需承擔相關費用,補貼完成后,商品無需退回,其他的退款申請交由商家自主處理。
“僅退款”背后,還有哪些大山?
不過對于商家來說,“僅退款”僅僅是其頭頂的眾多大山之一。
在電商極度內卷的經營環境下,“自動跟價”“全網比價”所帶來的極致價格內卷,以及增長壓力,才是根本性的壓力來源。
這背后,也是電商市場流量增長乏力的體現。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74億人,較2023年12月增長5947萬人,占網民整體的87.9%。如此高的占比之下,電商消費者很難再出現大幅上漲。
同時,根據尼爾森IQ發布的《2024中國零售業發展報告》顯示,消費者趨向于尋找更低價的產品,降低整體開支,并轉換購買渠道或品牌。
因此,低價仍然是最佳的獲客手段。雖然各大平臺都在淡化絕對低價策略,但并不意味著不做低價。
去年618結束后,淘天集團弱化了絕對低價戰略,弱化此前的“五星價格力”分配體系,更強調按GMV 分配。但“五星價格力”并未取消,而只將其推給適合且有意愿的商家參與。
京東旗下主打高性價比的品牌“京喜”改名為“京喜自營”,以全托管模式提供更低價的商品。
去年8月,抖音電商改變了以“價格力”為優先級最高的策略,轉而將重點改為追求GMV(交易金額)增長。但據某資深代運營機構負責人介紹,對于商家來說,想獲得抖音電商的流量傾斜,價格仍然是核心能力。雖然算法有所調整,但低價仍然是主流的消費心智。
從集體追逐到紛紛后撤,“僅退款”所帶來的是一場電商行業的震動,更是一次內卷格局下的集體反思。但挑戰依然艱巨,如何能夠在回歸行業價值的過程實現有效增長,如何能夠探索出更多真正可以取悅用戶的手段,如何能夠實現三方共贏的良好生態,仍有待進一步的探索與嘗試。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