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不愛國貨美妝了?
來源/億歐網
撰文/孫美娜
編輯/顧彥
12月22日,國貨化妝品企業韓束母公司上海上美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美”)成功登陸港交所,成為“港股國貨美妝第一股”。
上美2002年成立于上海,主營業務包括護膚、面膜、母嬰、洗護等品類的生產及銷售,旗下有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等品牌。招股書顯示,2021年上美營收36.2億元;按零售額計,在國貨化妝品市場中所占份額為1.7%,排在第四位。
上美發行價25.2港元/股,截至2022年12月30日收盤,股價漲至34港元/股,總市值134.97億港元。作為創始人的呂義雄,直接、間接持有上美72.35%的股份,按2022年12月30日市值計算,身家約98億港元。
但好景不長,進入2023年,上美股價在短短幾個交易日內就“打回原形”,從2022年12月30日的高點36.8港元/股,一路跌至1月9日最低時的25.2港元/股。
上美股價走勢 圖源:東方財富網
這不僅讓人聯想到“美股國貨美妝第一股”,明星品牌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的遭遇。過去一年多,逸仙電商從2021年2月25.47美元/股、超160億美元市值的歷史高位,截至2022年12月30日收盤已跌至1.37美元/股、不到10億美元市值,股價蒸發近95%。
資本不愛國貨美妝了嗎?
01
“韓妝”起家的國貨
潮汕人向來有經商傳統,1977年出生于汕頭的呂義雄從小便耳濡目染。
早年間他曾擺過地攤、賣過盒飯、開過便利店,頗具經商頭腦。1999年,22歲只有大專學歷的呂義雄,在西安批發市場開了一家專營店,主要做化妝品批發零售生意,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但愛做生意、愛折騰的他并未止步于此。兩年后呂義雄到上海出差,被當地優越的經商環境吸引,于是義無反顧地放棄自己原有的生意,帶著8個人的團隊來到上海創業。
隨后呂義雄展現出對新興事物的高度敏銳,一路抓住了從電視購物、到微商、再到直播的營銷紅利期。
韓流,是呂義雄嗅到的第一次風口。2003年,《藍色生死戀》等韓劇在國內熱播,韓流開始在國內盛行,呂義雄便順勢將新品牌命名為韓束。就是因為這個名字,韓束在很長時間內都被認為是韓妝。
乘上韓流的東風,再加上呂義雄熟悉的專賣店線下直銷渠道,韓束品牌面世沒兩年,就迅速在三四線城市贏得了女性消費者的芳心。呂義雄曾在接受采訪時透露,2005年,韓束的銷售額就做到了1個億。
但韓束真正出圈,還要從入局電視購物說起。
2009年,韓束宣布與湖南快樂購等全國30多家電視購物頻道達成合作。靠著輪番“轟炸”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韓束的銷售額很快飆升到全國電視購物化妝品品類的38%。
隨后呂義雄乘勝追擊,瘋狂加碼廣告投入,相繼和《非誠勿擾》、《花樣姐姐》、《蒙面歌王》等各大衛視王牌綜藝深度合作。
其中最成功的,當屬冠名中國相親綜藝鼻祖之一的《非誠勿擾》。2015年,韓束斥資5億冠名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創下當時中國廣告史上第一大單的記錄,也使得韓束的百度指數第一次超過了百雀羚。
除了綜藝,韓束還進行了大量影視劇植入;隨后,上美又大手筆簽下郭采潔、鹿晗、謝霆鋒、楊穎多位明星作為代言人;后來的新生代網絡綜藝《火星情報局》、《明日之子》、《這就是街舞》中,也不乏韓束的存在。
當時和韓束緊緊捆綁在一起的,不僅有鋪天蓋地的節目,還有無孔不入的微商。
2014年,微信用戶數量破6億后,便成為了商家新的“掘金地”。第一批微商大軍浪潮來臨之際,韓束就加入其中成立微商事業部,并創下40天銷售破億的記錄,這一紀錄在當時被稱為“2014微商八大事件之一”。
但很快,央視在2015年5月針對微商疑似傳銷一事進行了跟蹤報道,因“多層多級代理遭質疑”,有“第一微商”之稱的韓束深陷“傳銷門”的泥沼中。
因此近年來,上美一直在努力撕掉微商標簽,在招股書中全文沒有“微商”字眼,曾經的微商CEO陳育新也已經不在董監高名單中了。
近年來上美的營銷重點,已經轉移到短視頻和直播平臺上。
據悉,上美在2019年就開始對抖音、小紅書、直播等新型流量陣地大力投放,同時也開始發力線上渠道,線下分銷商的數量從2019年初的965家,逐漸減少到2021年底的585家。
敏銳的呂義雄再一次賭對了風口。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上美的線上渠道分別創收15.05億元、25.43億元、27億元及9.31億元,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52.4%、75.2%、74.6%及73.8%;同一時期,線下營收分別為13.14億元、7.70億元、8.29億元及3.11億元,占比從45.7%銳減到24.6%。
02
扎根于下沉市場
上美在招股書中多次提到,自己是“一家在中國化妝品行業領先的多品牌國貨化妝品公司”。
根據招股書,2019-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上美集團營收分別為28.74億元、33.82億元、36.19億元以及12.62億元;毛利分別為17.49億元、21.87億元、23.61億元以及8.20億元;除稅前利潤分別為5940萬元、2.03億元、3.39億元及7840萬元。
上美旗下有9個品牌,知名度較高的是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公司的營收就是這3個主品牌支撐起來的。2019-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3個品牌的營收占比之和,從86.6%逐步攀升至93%。
2003年面世的韓束,定位科學抗衰,目標客戶群為25-40歲女性。韓束紅BB霜、韓束紅膠囊水、韓束金剛俠面膜等,都是該品牌的爆款。呂義雄曾經透露,2013年韓束紅BB霜一款單品就為公司賺得5.76億元,銷售額占比高達32%,巿場份額居當年國內BB霜品牌之首。
為了覆蓋更年輕的消費群體,2014年,上美推出了平價面膜品牌一葉子。憑借親民的價格和鋪天蓋地的營銷,一葉子面膜也曾在大學生群體中風靡一時。但隨著年輕人口味的快速更迭,只專注于基礎補水的一葉子面膜就顯得中規中矩,近年來陷入增長乏力的困境。
紅色小象則是上美2015年推出的,定位為陪伴寶寶健康快樂成長的品牌,主要適合于中國嬰童。招股書顯示,2021年紅色小象零售額超18億元,在國貨母嬰護理品牌中排名第一。
2019年,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三大品牌尚屬均衡發展,對收入貢獻分別為32%、36.6%和18%。但到了2022年上半年,韓束的營收貢獻占比上漲到47.8%,一葉子的營收占比卻已降到了21%,甚至低于紅色小象的24.2%。
值得注意的是,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這三個大眾品牌,均扎根于以三四線城市為核心的下沉市場。
這一方面是上美的基因所致:從線下直銷起家,抓住電視購物風口,再到大舉投身微商、直播,20年來,上美始終在下沉用戶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與較低的產品定價有關,低價無疑是占領下沉市場的最大武器。根據天貓官方旗艦店,一葉子銷量最高的一款面膜,售價69元/21片;韓束銷量最高的產品為紫膠囊提拉緊致系列小樣裝,售價109元;紅色小象銷量最高的一款產品嬰兒多效面霜,售價59元。
在談判真人秀《所有女生的offer2》中,李佳琦曾直言:“目前我提到韓束能夠想到的,就是價格和無數贈品。”
03
高端化任重道遠
上美也意識到對高端市場的覆蓋不夠。招股書中透露,未來上美將陸續推出安敏優、一頁以及山田耕作3個中高端品牌,逐步向品牌高端化轉型。
其實近年來,上美連續推出高肌能、安彌兒及極方等品牌布局中高端條線,但都缺乏爆款單品、并未打開銷量。多年來對研發投入不足,品牌缺乏堅固護城河,已經讓上美在高端化之路上陷入困境。
研發投入偏低導致的創新力不足,可能是上美高端產品線缺失的關鍵。
上美在招股書中表示,其研發了TIRACLE、AGSE和青嵩油AN+有關的技術及配方,并讓這些成分賦能到旗下產品中。其中,有控制炎癥、衰老及保濕功能基因的TIRACLE已經在385款產品中使用。
但從數據上看,上美歷年來的研發投入都不高。2019-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上美研發開支分別為8290萬元、7740萬元、1.05億元及5190萬元,分別占收入2.9%、2.3%、2.9%及4.1%。
而多年來的重金砸營銷策略,則消耗了上美大量的真金白銀。2019-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上美的營銷及推廣開支分別為8.03億元、10.7億元、10.34億元和4.1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27.9%、31.6%、28.6%和32.5%。
上美還在招股書中表示,此次IPO的募資首先會用于品牌建設,包括線上線下品牌營銷活動、邀請代言人、加強與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合作等,其次才是研發投入。
輕研發重營銷幾乎是國貨美妝品牌的通病。逸仙電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雖然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從2018年的0.42%增長至2021年的2.43%,但也不及營銷費用的“零頭”——同期營銷費用占比從48.2%上漲至驚人的68.6%。
另外,品控及質量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上美恐怕也很難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高端品牌認知。
韓束曾在2016年、2017年和2019年出現在國家藥監局抽檢不合格通報中,原因包括實際檢出成分與產品批件不符、包裝空隙率不合格等。
2021年6月,上海市場監督管理局抽查和檢驗了509家企業銷售、生產的1184批次商品,其中共有119批次商品包裝不合格,其中就包括一葉子的產品。
04
尾聲
憑借一次次踩在風口、長期走平價親民路線,上美曾占領過下沉市場用戶心智,創造了韓束主品牌的輝煌戰績。但時過境遷,流量、低價已不再是主導消費市場的關鍵。
再加上近年來,主打“藥妝”和“成分”概念的護膚品牌開始受到年輕消費者追捧,貝泰妮、華熙生物、創爾生物等帶有研發基因的上市公司成為資本寵兒,都讓上美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從國際美妝品牌的競爭格局中看,上美想要爭得一席之地更是任重道遠。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截至2020年,在全球五大化妝品主要市場中,僅有中國市場,外資品牌市占率為本土品牌的4倍多,其余四大市場這一比例僅為1倍多。
如何撕掉“性價比”標簽,踏實做好技術研發,加快品牌高端化進程,打破消費者固化認知,不止是上美的難題,更是國產美妝品牌共同的難題。
參考資料:
1、《小鎮青年撐起一個IPO》,IPO觀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