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周期永遠擺動,最重要的是定力
來源/錦緞
撰文/耀華
進入21世紀,科技嬗變之快令人瞠目結舌。20余年間,互聯網變革音猶在耳,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能經濟大幕已然張開。
從PC到iPhone,再到ChatGPT,湊起來不過15個字母,卻道盡了全球科技產業的滄海桑田。
勃興之間,追風口的豬,大都成了砧板上的肉;最終穿越周期且依舊張力十足的幸存者,無不系那些篤定使命、守正出奇的捕風人。
其中在中國科技公司領域,最具韌性的樣本無疑是阿里巴巴: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愿景起家,直至成為中國數字經濟底層基礎設施,迄今24年,這一戰略主線從未改弦易轍。
從黃頁,到淘寶、支付寶、天貓、菜鳥,再到云計算,這是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智能經濟(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新階段)的直線距離,也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一戰略主旨徐圖展開的路徑脈絡。
24年間,有高潮有低谷,最重要的是有定力。在互聯網經濟與智能經濟交接之際,這重用以熨平得失、穿越周期的戰略定力,又意味著阿里巴巴怎樣的未來圖景?
藉著剛剛發布的最新財報,我們嘗試探討這一關鍵命題的邏輯。
01
電商:企穩向上
舉一綱則百目張。電商是阿里基本盤,仍是理解其當下與未來邏輯的題眼。
過去三年中,全球經濟周期共振向下,加之疫情擾動,在宏觀經濟顛簸中保持最大穩定性,是電商這類商業基礎設施的第一性。
根據昨日(2月23日)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阿里整個電商板塊,在經過過去兩個季度的固本培元之后,已經發出了明確的企穩復蘇信號:
2022年第四季度,受制于經濟周期與電商業態的成熟性邏輯,阿里商業板塊在整體收入端微降1%背景下,以盒馬、阿里健康為核心的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0%,達到744.21 億元;以Lazada、速賣通、Trendyol 和 Daraz為構成的國際商業,整體訂單量同比增長3%,較去年同期顯著改善。
在本次季報分析師電話會上,張勇表示,隨著二月疫情和假期影響的消除,工作生活回到正常狀態,消費出現恢復勢頭,特別是服飾、運動戶外等品類增速恢復良好,商家整體也表現出強烈的經營愿望。預期這種復蘇的勢頭將會持續。
當前阿里電商業務已企穩向上,是具有確定性的自然回歸:
1、電商這類商業基礎設施,是社會總需求的晴雨表,與宏觀消費一體兩面。阿里電商業務的復蘇,是走出疫情、經濟重回正常軌道的客觀結果。
2、電商是整個互聯網經濟板塊里,最早走入高成熟度的部門。這意味著對于效率與成本的追求,在上一個周期內(2018年前后)已經是行業的主線。因此對于電商行業來說,它不是當前主要矛盾,因此不屬于穩定與復蘇的決定性要素。
3、在電商行業內部仍保持高強度競爭的態勢下,檢驗競爭者能力質量的重要參數除了用戶數量,還有用戶粘性。根據QM和華安證券的數據,淘寶月活用戶在高于同業競爭對手同時,單次使用時長已在12月實現下行趨勢的逆轉,重回行業領先。同時,至2022年末,淘系電商的用戶粘性仍保持較大幅度的領先身位。
圖:主流電商數據對比,來源:華安證券研究所
很大程度上,這樣的基本事實,也回應了外部對于阿里應對直播電商挑戰的顧慮:在電商由傳統圖文展示轉向圖文與直播并重的趨勢中,阿里并沒有失位,而是因循自身比較優勢順應了這樣的潮流——從底層邏輯看,阿里電商廣告計費模式足夠豐富且具有效率第一性,使得不同規模的商家,均能夠在淘系電商平臺中找到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模式。
圖:阿里電商廣告投放產品介紹,來源: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
4、核心電商業務重回健康穩固態勢是定風丹,而以盒馬為代表的次梯度力量所展現出的新勢能則證明“電商永不老,總有新引擎”。
根據Runwise創新咨詢的數據,當前盒馬APP MAU在2300萬左右,對比6000萬+注冊用戶規模,這一黏性不亞于小紅書、B站。生鮮電商幾經顛沛流離之后,終被正名:走進千家萬戶的現實趨勢已形成——繼9月季度盒馬開店一年以上門店實現現金流為正、今年1月盒馬走向全面盈利之后,最新季報數據顯示,盒馬實現20%的同店銷售增速同時,新開店鋪也達到兩位數增長。可以看出,以盒馬為代表的自營線下業態,初步形成了阿里國內商業又一新引擎的能力。
以上,電商是阿里基本盤,哺育出了其所有生態成員。這一基本盤在經歷過經濟周期、疫情與直播帶貨新業態三重磨礪后,已經健康企穩,并呈現出新的價值增長曲線。
02
菜鳥:奮力高飛
毫無疑問,在過去3年應對外部經濟周期及行業內部競爭挑戰過程中,阿里基本盤的健康企穩與重回上升,在其內部起到關鍵穩定器與節拍器作用的是菜鳥。
通常來說,在公眾認知中,菜鳥是阿里商業的物流基礎設施。但實際上,它的價值遠不止于此。通觀菜鳥的發展軌跡,它最終成為了阿里商業版圖的最大妙手之一:
第一層:物流基礎設施,塑造用戶粘性的關鍵要素;
第二層:商業板塊之外的第二增長極;
第三層:阿里商業全球化的大動脈;
第四層:在全球宏觀經濟下行周期中,臨危受命逆風起飛,成為阿里鐵軍之后,阿里精神的第二策源地。
邏輯足夠清晰,執行力足夠到位。今年已是菜鳥成立的第10年,回首過去數年,菜鳥值得足夠尊重。
持續演進的數據說明一切:我們從菜鳥的市場表現可以看到,菜鳥的營收同比一直處于正增長的狀態,并且增速明顯駛入快車道。最新季報顯示,菜鳥營收增速達到了27%,是所有阿里業務中增速最快的板塊。
圖:菜鳥會計年度營收及增長率,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說幾個更能體現菜鳥核心價值的數據:
菜鳥驛站有7大核心樞紐,超3000萬平方米的倉儲面積;
外部客戶比例已經超過72%;
菜鳥海外分揀中心達到了15個;
送貨上門訂單量單日峰值達到1800萬;
成為了阿里的支柱板塊,收入占比提升至6.68%。
這五項數據,菜鳥都做到了行業一流,尤其是外部客戶比例彰顯了菜鳥獨立化運營的能力,表明它已經成為打通阿里商業國內與國際的主動脈,進而也證明了菜鳥對于整個阿里乃至中國物流數字化建設的價值。
以上都是菜鳥可以被量化的內涵價值,而其更重要的內涵價值則是它難以被量化的那部分:菜鳥從無到有、從弱積強的10年,是從不被看好到價值綻放、從逆風出發到奮力高飛的10年,其中的精神力量,讓我們看到,阿里精神里最為寶貴的那重內核依然就在那里。
03
云計算:守正出奇
如果說電商在企穩向上,菜鳥在奮力高飛,那么阿里版圖中另一核心板塊——云計算的關鍵詞則是:守正出奇。
作為全球第二大、亞洲第一大云計算廠商,阿里云在2023年正式進入了守正出奇時刻。
隨著ChatGPT的橫空出世,當前全球科技競賽已經拐入“算力軍備競賽”時態。對于這一時態的寓意,我們在2022年6月對于阿里云的追蹤分析報告《算力戰爭》中已有所預示。
根據 ChatGPT開發公司OpenAI的研究報告《AI and Compute》顯示, AIGC模型訓練所需要的算力每隔3-4個月翻一倍,整體呈現指數型上漲趨勢。2012-2018年6年間,訓練AIGC模型所耗費的算力增長約30萬倍。
目前生成式AI市場分為三層:應用層、模型層與基礎設施層。a16z(硅谷知名創投企業)以應用層公司向下推算,預測20%-40%的利潤會流向提供基礎設施企業,其中10%-20%會流向云計算服務商。
圖:生成式AI技術棧圖示,來源:a16z《 Who Owns the Generative AI Platform?》
圖:利潤走向推算,來源:a16z《 Who Owns the Generative AI Platform?》
對于阿里云來說,能分到的蛋糕可能不僅僅是最終流向云廠商的10%-20%,而是在三個層面均有潛在的巨大收益空間:
下圖系生成式AI產業鏈的微笑曲線,橫軸代表產業鏈上下游,縱軸代表產業價值。
圖:阿里產品布局AIGC行業微笑曲線,來源:錦緞研究院
在傳統云計算時期,上游芯片供應商和下游應用端能拿走大部分利潤,而傳統服務器集成商的利潤水平很低。很多人認為國產云廠商只能攫取微笑曲線底部的利潤,但是對于阿里云,卻并非適用:它已經實現了產業上下游高價值帶的布局。
1、算力層(基礎設施層):掌握算力“七寸”。
算力是阿里云的核心優勢,核心資源握在手中:其在張北和烏蘭察布建設有兩座超級智算中心,建設規模分別為12 EFLOPS(每秒1200億億次浮點運算)和3 EFLOPS(每秒300億億次浮點運算)AI算力,規模超過谷歌和特斯拉。
該智算中心可對萬卡規模的AI集群提供無擁塞、高性能的集群通訊能力,將計算資源利用率提高3倍以上,AI訓練效率提升11倍,推理效率提升6倍。
阿里云在算力層的優勢不止于此:
2022年11月的阿里云棲大會上,張建鋒表示云計算的三大變革,阿里云均有提前布局。其中云硬件重構(阿里自研CPU)和算力上云(磐久超高性能網絡)直接打到了算力的“七寸”。
我們先來看看阿里這兩項產品的技術特點:
自研CPU倚天710:AI推理性能提高了 70%,算力性價比提升超過 30%,單位算力功耗降低 60%。
久超高性能網絡:長尾時延顯著降低 90%,低至 2 微秒,同時,阿里云將云服務器的接入帶寬提升了一倍,可達 1.6Tbps,實現了在 AI 場景下的通信效率倍增。
阿里云的這兩個變革,切中了目前生成式AI發展的兩個痛點:性能和能耗。而這正是其守正出奇的第一維。
2、模型層:快速布局并具備關鍵比較優勢
據公開信息可知,2021年,阿里先后發布國內首個超百億參數的多模態大模型M6,以及被稱為“中文版GPT-3”的語言大模型PLUG,并訓練實現了全球首個10萬億參數AI模型。
公允的說,快速提前布局大模型,也僅僅是個開端,還遠不能被認為是阿里云的核心能力。但此中一些核心事實,則預示著阿里云做大模型具備關鍵比較優勢:
阿里的24年,是全球商業貿易數字化的24年,它有著貿易領域最完備的全鏈路數據儲備及知識圖譜——即使在OpenAI看來,在生成式AI大模型領域,最關鍵的生產要素除了算力,就是高質量數據與知識圖譜。
3、應用層:天然的電商生態接口優勢。
在此前ChatGPT相關分析報告中,我們已經有所揭示:互聯網的核心價值是連接,ChatGPT代表的生成式AI的核心價值則是嵌入。嵌入式特質,使具有低成本、廣泛性應用到各個產業部門的潛力。
而電商(或者說商業貿易),則是生成式AI大模型最天然以及匹配度最高的應用場景——電商貿易有兩個底層屬性是為核心:
1.技術優勢—解決周轉率問題;
2.信息優勢—解決信息差問題;
相比傳統貿易模式,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更好的做到了這一點,而生成式AI大模型將能夠實現再次迭代:試想一下,一旦阿里成功實現在電商領域大模型的突破,購物體驗將被集約成一次“解決方案”——在其中輸入“裝修,價位,風格”要求參數指標后,一個更優化、不再被信息差所污染的購物解決方案將直接生成,點一下“確認”,然后就是等待入住即可。
算力、數據、模型與場景,這些優勢的集結,意味著阿里將是全球布局生成式AI大模型所有玩家中的重要力量。這也意味著,阿里云這個全球第二大云計算廠商,多年深耕之后,在2023年迎來守正出奇一刻。
04
周期永遠擺動,最重要的是定力
在這篇報告的最后一部分,我們試圖在更底層揭示下阿里穿越周期的原力所在。在我們看來,以下兩重邏輯以及所蘊含的啟示,值得更多的思考與分享:
(1)雙向創新
熊彼特在其創新理論中提出,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其市場表現密切相關。在這個理論中,創新包括產品創新、組織創新等多個方面。我們透過阿里財年第三季度的報表可以看出:阿里產品創新與組織創新,都有各自的暗線。
研發投入是驅動產品創新的主要路徑。在這條路徑上,阿里從始至終一直是引領者。一圖勝千言:
圖:互聯網頭部企業研發投入,來源:財經十一人
組織創新層面,熊彼特指的是通過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實現一種工業新的組織。運用于現代商業來看,就是通過組織制度,實現勞動力目標統一,加強效率,成本端利潤表現是直接體現。
費用水平與人均營收水平的演變是透視組織創新的財務窗口。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經歷了過去三年快速應變,阿里的整體費用率水平下降很明顯。自2020年費用率巔峰來看,整體費率下降了11.69pct。人均效用層面,投入產出比明顯優化,阿里巴巴的單一財報年度人均營收為341.09萬,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圖:阿里費用率,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圖:頭部電商人均營收,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既有研發創新,又有組織創新,雙向創新保證了阿里面臨周期變化時能夠保持戰略定力——這不難理解,阿里戰略制定的基礎,是創新研發提供保障加上強組織管理共同作用下做出的決策。正是基于這樣的決策,企業才能凝神靜氣,保持定力。
(2)多引擎協同跨周期
創新之外,多引擎驅動的協同效應,也是阿里二十余年跨周期的動力來源。每個行業都有波峰波谷,但是根據物理學家哈肯提出的協同理論,集體和整體的協同能夠降低大多數的不穩定因素。
單絲不成線。阿里的業務領域協同能力優異,哺育了下游大量業務的協同,淘寶天貓、菜鳥、云計算支持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進程。
這種多引擎協同作用,相互哺育改善了各項業務的邊際收益。此處特別需要提及的是還有阿里本地生活業務:單季度毛利率增長明顯,較去年同期提升了23pct。根據電話會議信息,餓了么的訂單同比增長于12月份實現了轉正。
圖:本地生活單季度毛利率,來源:企業財報
協同效應匯成一條主脈,推動阿里自上市以來一直保持了營收正增長。
圖:阿里巴巴上市后營業收入,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基本盤穩固向上,新增量格局漸成,“精氣神”傳承有序,創新業務守正出奇——2023年的阿里巴巴,能夠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便是:周期永遠擺動,最重要的是定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