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Mall先生
撰文/小栗子
近幾年,以“FARM”主題作為概念的品牌店層出不窮。
尤其是在疫情爆發之后,隨著人們對于食品安全越來越關注,對于食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提升。有機、環保這些與健康緊密相關的概念,愈發成為品牌錨準的香餑餑。
2月17日,前灘太古里的全國首家MUJI農場概念店開業,贏得了各家媒體爭相報道。
為了了解它究竟有何魅力,我們于上周進行了探訪。
門店實探:食占絕對C位
MUJI FARM門店位于太古里的B1層-03-08鋪位,網紅Shack shake冰淇淋博物館的下方。
作為約3,000平米的大店,店面有兩個主要出入口:一個與B1層木區室內中庭直接相連,另一個直通木區室外手扶梯。

內部有一部手扶梯,通往北段1層,及位于家居生活區背面、可達各樓層的兩座直梯。

在完整看完店面之后,我從產品屬性、業態體驗、空間設計三方面出發,將店面大致分為衣、食、住三部分。

“食”部分位于整個店面正中C位,包含食堂、FARM、食品、廚房餐桌用品陳列區;
“住”部分位于店面北端,包含床上用品、家具、健康美容、收納、文具等;
“衣”部分位于整個店面南端,由服裝,服飾雜貨組成。
店面整體裝修風格延續MUJI一直以來的木質簡約日式風,以原木色、裸露天花、鋼架吊頂為主要硬裝界面,在陳列設計上,則以細微質感差別對三個區域作感官上的區隔。
食的部分:在陳列上延續MUJI慣用的谷倉、木質菜架塑造原生態自然感;

住的部分:以輕盈明快為大面定調,以木質陳列塑造暖性環境,并配合部分空間場景還原,給予顧客帶入感,如以沙發、茶幾、掛衣架等物件擺放塑造客廳生活場景;

衣的部分:整體色系稍深,陳列架以紅磚塊拼接而成,以與商場內部色調融合。

重點單元分解詳析
以FARM為主題,食部分自然是本店的重點。
與常規MUJI食品區域相比,農場概念店的主要不同體現在業態組合和產品選擇上。
首先,從“食”=“吃”+“喝”的業態組合來看,這是MUJI在國內首次把“喝”單拎出來進行強調。
“吃”=以堂食、便當為主的即時吃DINER+有機生鮮的短保熟食FARM+傳統品類的長保食品GROCERY。
“喝”= MUJI 茶工坊+ MUJIWINE



- MUJI自建供應鏈的FARM -
不同于此前與其他供應商的合作、聯合運營模式進行生鮮時蔬售賣,MUJI FARM售賣的鮮食均是由MUJI在上海自建供應鏈,進行食材銷售。

從食品標簽上可以看到,生鮮蔬菜上的生產商是位于上海川沙新鎮的果蔬專業合作社,MUJI FARM則是作為產品的銷售品牌。

整體FARM規模并不大,在我到訪之時,僅看到一個冰柜及一個陳列架用于擺放時蔬,冰柜陳列菜品共8種,陳列架共6種。
菜品以生菜、甘藍、冰草等方便進行沙拉等輕食餐點制作的進口品種有機時蔬為主,如有機羅馬生菜、有機意大利生菜、有機紅葉生菜、有機紫甘藍、有機胡蘿卜等。價格相對日常超市偏高,如400g的皺葉甘藍18元,250g的紅葉時蔬18元。

除了新鮮時蔬直采直供外,也有半加工的即食品售賣,如MUJI便當、鮮榨果蔬汁等。這些即時餐品均為當日制作。當天我到店時間不到中午一點,所售便當上標注的生產時間是上午9時50分。此外,還有半個冰鮮柜售賣兩到三個品類的黃油、香腸等食材。


不難發現,相較于大規模售賣食材原料,這家“MINI” FARM更像是圍繞餐廳建立的食材供應鏈展示地,以更具話題性、藝術性的方式,增強顧客的信任度。

- 不僅賣MUJI自家產品的GROCERY -
而作為門店必備的GROCERY部分,這家農場概念店的特別則體現在選品的豐富性上。
除了MUJI自有品牌的包裝食品系列外,還設立了農產品專區,銷售各類廠家直銷的雜糧、米釀、藕粉、阿膠糕等有機產品;地方老字號產品板塊,銷售地方特產,如天津酥餅、四川麻花酥。


此外,與B1室內中庭鄰近的高人流區域,MUJI集中放置了具有相似品牌理念、本土特色的其他品牌產品代銷售賣,如一米市集的肉松系列、大地物源的菌菇醬系列。


在這家店里,MUJI進行了自有品牌+其他品牌代銷組合模式的嘗試,一方面構建了更完整,具有在地性的FARM有機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對多元經營方式在客戶認可度上的試水。
- 首家茶工坊 + 首家MUJI WINE -
在“喝”上,則涵蓋了國內首家MUJI茶工坊、MUJI WINE。
MUJI茶工坊內茶品以克重售賣,價格1元/1g,最小30g起售,以10g為一個選購單元。

茶均選自栽培自國內的代表性品種,分為福建白茶、浙江綠茶、浙江紅茶、廣東烏龍茶四類基礎茶,輔之花朵、果干等配料,以透明圓柱形小盒陳列于架上。據悉,后續會根據季節進行產品更替。


MUJI WINE所售產品均是由MUJI直采自世界各地葡萄酒莊,單瓶價格在200-500元之間,主打無添加的純發酵的自然酒。
所有酒品標簽均手寫,以介紹原產地、配餐方式,進一步強化“自然、原生態”的心智感官。

不難看出, 農場概念店與FARM直接相關的“農場菜”其實只占一小部分,而“FARM”帶有的有機、新鮮、溯源概念,所引申出的食堂、酒、茶,以及更多元的食品品類延展才是重點所在。
- 較為常規的衣 + 住 -
從面積占比上來看,“住”應當是排在“食”之后的第二重心。整個區域由相對私密的床上用品專區和日用品兩部分組成。
北面圓弧形與墻面形成的銳角區域整個作為床品展示,正好利用狹長、獨立的空間塑造了私密的感官體驗。

日用品區域則與FARM部分相連,協同塑造“市集感”。此外,還專門設立了寵物用品區,給“小寶貝”一個專屬小天地。


“衣”部分則相對常規,與普通MUJI門店較為相似,產品也無特別之處。


此外,門店細節上有部分小心思。
一是,與有機、生態、健康、放松的生活方式相關的產品標簽,都是采用手寫,更直接的給與顧客親近感。

二是,門店所有包裝袋都是印的MUJI DINER,對農+食的概念進一步強調。

FARM背后藏著的生意邏輯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數據,環比來看,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及服務價格分別上漲1.3%和1.1%,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均持平;衣著價格下降0.5%。
去年年底,疫情剛放開,餐飲行業迎來了一波劇烈回暖。

如此來看,餐飲類體驗性消費的需求的回暖肉眼可見,而零售需求消費力尚未明朗。就MUJI店面人流看,最熱區域也是MUJI食堂。

那為什么MUJI要以農場作為店鋪主題呢?為什么不直接以食堂作為宣傳點呢?
據悉,此次MUJI所占鋪位,自一開始就是預留給MUJI,但此前一直沒有進行官宣。猜想這一主題,也是最近才得以明確。
我想,農場這一概念的確定,是MUJI想在體驗性業態上,尋找與自身品牌氣質契合的具象著力點。
就如,近兩年爆火的露營爆火的背后,是人們對于自然、生態、健康、綠色的向往。MUJI所想表達的FARM概念,也源于此。
FARM所能囊括的也不僅僅是食物,而是一種原始、返濮的生活方式。而新鮮有機蔬菜,健康餐飲只是其中最為具象的體現。
真正戳動人心的是“FARM”帶給人的“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生活畫面感。
那既然FARM這么美好,為什么不直接做生鮮市集,多賣點菜呢?
基于前灘太古里的LUXURY定位,真做生鮮很難平衡掉經營成本。在消費趨近理性的情況下,過高的溢價顧客接受度較低,生意太難做。
而作為餐廳的“附屬區”,售賣直采蔬菜、便當只是“順便”而為,一方面可以增加產品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食物的溯源性,以高質食材體現堂食的高性價比。

在當下,選擇以FARM作為主題,以餐廳作為主力業態,以新鮮、有機食品作為產品拓展,是對客戶需求、生意邏輯的兼顧。
入華20年,MUJI的能屈能伸
對比同時期開拓中國市場的ZARA、H&M等國際品牌的奄奄一息,MUJI自2005年7月上海第一家專賣店開業,進入中國市場已近20年,如今仍能保持商業生命力,成為行業焦點,實屬不易。
而它之所以能做到,正源于它一直以來都保持對市場的敬畏之心,對客戶更迭的高敏感覺知,并能適時地進行自我調整、改變。
上世紀80年代誕生于日本的MUJI,正好處于二戰后,日本經濟高漲時期。當時消費主義盛行,MUJI的去品牌化意在對“消費主義”的批判,希望以物美價廉喚醒人們對物品使用價值本身的關注。
自2005年進入中國以來,由于兩國經濟、關稅等影響,MUJI價格一直偏高,且一度成為“中產”身份的品牌。
但隨著國界之間信息的透明化,2倍日本售價的曝光,中國本土MINISO、THE GREEN PARTY、NOME等一眾品牌的出現,讓MUJI面臨市場競爭與品牌認同危機的雙面夾擊。
為了提升客戶接受度,擴大市場占有率,MUJI先后進行了11次降價,從初入的高冷風中產人設,到如今的平民百姓家。

除了價格進行市場適應性調整外,MUJI也在不斷針對客戶需求改變,進行多元業態的嘗試。從零售切到全維度服務體驗業態,觸及顧客更多生活場景。
為了適應市場價格需求,MUJI從供應端改變,從日本進口變為本土生產。從研發端,也在2018年建立了中國本地化商品開發團隊,開發符合中國消費者喜好和使用習慣的產品。
而在場景維度上,MUJI也積極探索更多元化內容,通過不斷創新,更多組合形式,為品牌發展注入新活力。
如2015年底,Café&Meal MUJI在上海首先開起了單體餐廳;2018年年初深圳MUJI HOTEL開業;

2021年年初推出首家長租公寓,同年年末與七鮮聯營,在上海開出全國首家MUJI菜場。

結語
近幾年新興的新消費品牌,大多存活期不到2年,哪怕曾經紅爆全球的快時尚,如今也奄奄一息。可見,商場如戰場,不進則退。
如MUJI這般,成立超40年,入華近20年,仍能成為行業話題性的存在,實屬難得。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不斷適應市場變化,改變自身的同時,仍能保持自己品牌調性的根本內核,保持“常青”、“常新”,可以說是榜樣性的存在。
希望越來越多的品牌,在時代洪流的汰洗中,能始終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席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