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知名家電大廠突然宣布解散
出品/聯商網
撰文/小索
8月18日,新安電器(深圳)有限公司正式解散。
隨著員工稀稀拉拉地走出工廠大門,這家經營了38年的家電企業也親手為自己畫下了句點。
在此之前,一張該公司發布的“告全體同仁書”在網絡平臺廣泛傳播。
公告顯示,在全球經濟萎靡訂單減少的情況下,公司經歷了全球疫情影響,加上經營情況進一步惡化,經公司股東會決議,決定提前解散,并擬于8月18日結束經營。
同時,公司將按《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四十七條的規定支付相應經濟補償金,經濟補償金的計算截止日期為2023年8月18日,所有員工的勞動合同依法終止。
一名自稱新安電器辦公室員工的人曾向記者證實了網傳截圖的真實性。
被“拋棄”的老牌家電企業
據悉,新安電器為深圳知名家電企業,最初成立于1985年,曾代工生產飛利浦咖啡機等知名品牌產品,主要出口海外市場。
作為最早進入內地的港資代表企業之一,新安電器曾獲得深圳寶安區人民政府、勞動局等多個機構授予的“加工貿易出口百強” “勞動管理先進企業” “誠信AAA企業”等殊榮。
但在疫情期間,生產被迫停止,出口受阻,導致該公司經營受到明顯影響,訂單大幅減少成為新安電器面臨經營困境的主要原因。
為了獲取訂單,新安電器曾一度轉變思路,從出口轉向“外貿+內銷”,并獲得了國內訂單,但終究沒能扭轉經營繼續變差的局面。
此外,減少人力資源支出也成為其自救的一根稻草。據工作人員透露,年內新安電器曾經歷了一次大減員,約半數員工離開,到解散之時新安電器僅余900多名員工。而2017年到2019年期間,公司員工人數則徘徊在3000人上下。
事實上,在訂單減少背后,新安電器暴露在產品創新和研發等方面的不足更是不容忽視。有觀點認為,新安電器倒閉與當地政府開展大力淘汰低端產業,著力推動產業升級有關。
據了解,今年深圳有多家勞動密集型知名企業宣布停產,包括成立于1986年的深圳燊力玩具廠、有20年歷史的深圳印刷龍頭企業深圳冠達印刷廠、運營了17年的塑膠制品大廠福華德塑膠制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新安電器母公司新瑪德在印度尼西亞設立了首個海外工廠,隨后,新安電器的部分訂單也被轉移至這家人力等成本相對更低的工廠。
新瑪德(Simatelex)作為港資小家電制造巨頭,是松下、飛利浦、西門子、伊萊克斯、DeLonghi、歐萊雅等國際知名品牌的代工廠。
公司網站顯示,新瑪德成立之初就在小家電領域建立優勢,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將整個制造過程轉移至內地,旗下擁有多家與新安電器性質相似的工廠,包括新豐電器、新笙電器、新瑪基(清遠)實業有限公司等。
目前,新安電器的員工賠償已完成,原屬于新安電器的訂單,后續還會交由同集團下其他企業繼續生產。
國產家電出口的新故事
雖然新安電器的倒閉令人遺憾,但作為家電生產制造和出口大國,我國家用電器的出口需求依舊旺盛。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1-6月份,我國家用電器出口數量為172893.1萬臺,同比增長1.4%,出口額296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2%。另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家電的產量規模占全球份額接近六成,貿易規模占全球份額超過30%。
不過,新安電器面臨的出口承壓問題也并非特例。受整體經濟態勢和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影響,國內多家出口家電企業,如萬和電氣、新寶股份等,一季度財務表現都呈現下滑態勢,并言明面臨一定出口壓力。
新寶股份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一方面,消費力下降影響海外訂單周期縮短,從過去平均四個月下降到兩個月以內,壓縮了企業的生產管理空間;另一方面匯率和原材料的波動直接影響產品成本與利潤,相應地要求企業須迅速調整經營管理。此外,漸嚴的關稅壁壘不僅增加了海外客戶的采購成本,也對供應商提出更高的產品要求。”
在海外建設工廠成為不少家電企業緩解經濟態勢變化和國際環境變動對出口產生影響的重要手段之一。
與新瑪德做出同樣選擇的萬和家電,于去年年底宣布在埃及和泰國投資建設的海外制造基地目前已經動工開建。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家電在海外市場的規模日漸擴大,也需要同類型家電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以應對,值得注意的是,以ODE、OEM模式為主的家電企業,愈發重視自身品牌建設,正在通過自建品牌或收購國外品牌等多種方式提高品牌影響力。
據了解,接續收購了飛利浦全球水健康、體育健康用品業務的家電企業德爾瑪已借助電商體系完成直銷,有效地提高了利潤轉換。同時,去年10月斥資14億元收購了英國知名小家電品牌摩飛公司的新寶股份也在不斷蓄力。
在如火如荼的家電出口市場中,新安電器的掉隊也敲響了一記警鐘,在大批上下求索的家電企業之中,如果講不出新故事,結果就只能是被迫退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