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新任CEO回答了三個問題
出品/財經無忌
撰文/陶魏斌
上任第三天,作為20多萬員工的新任“指揮官”,阿里集團CEO吳泳銘通過全員信的形式,發布了自己的“施政綱領”。
主動求新求變一直以來都是阿里的風格。這次吳泳銘宣布確立兩大戰略重心:用戶為先、AI驅動,同時也更新了行動指南,要求對“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全球化的商業網絡”這三類業務加大戰略性投入。
吳泳銘是阿里004號員工,在公司內有極強的號召力,在這封信的最后,吳號召全體阿里人“以創業心態,不沉溺過去,不墨守陳規”。
今年年初,阿里迎來了成立“24年來最重要變革”——“1+6+N”的組織變革,隨后一系列高層人事變動陸續調整完畢。
在財經無忌看來,吳泳銘的這封全員信的核心是和阿里這次的組織變革思想相呼應的,同時這封信清晰地回答了,阿里這家大型商業組織“為了誰”、“我是誰”以及“依靠誰”這三個核心問題。
為了誰?——用戶為先
“任何一個組織的目的和價值,不能在內部發現,只能存在于企業的外部。”這句話出自德魯克的那邊經典的《管理的實踐》。
阿里巴巴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它的使命就沒有再變過: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在這家公司的價值觀里,第一條就是“客戶第一”。
這次吳泳銘提出阿里兩大戰略里的“用戶為先”,事實是和阿里使命和價值觀的呼應。
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市場,都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競爭時代——所謂大競爭時代,是指市場供給達到相當充分之后,用戶選擇成為市場競爭的唯一變量。
換句話說,只有真正幫助用戶解決了問題,獲得用戶的信任,企業組織才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上世紀90年代,穿越過多次經濟周期的巨頭IBM陷入巨虧困境。緊要關頭,郭士納挺身而出,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扭轉了頹勢。
“保持了IBM的完整性。”在回憶自己做過的一個最重要的決策時,郭士納在《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一書中總結說。
這一決策的原點,就來自于郭士納和用戶的交流:他們希望有一家公司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幫助他們解決IT領域的問題。
而當時管理學界和企業界一個主流思想是“小而美”,包括IBM的很多高管在內,都主張分拆IBM。
最終郭士納決定保持公司的完整性,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而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最終成功地挽救了IBM公司。
貝索斯也一直宣稱,要把亞馬遜做成“世界上最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
“如果你想鶴立雞群,就一定要真心為顧客著想,要具有長遠的眼光,而且要不斷有創新產品的出現。大多公司做不到這些。他們把目光放在競爭對手身上,而不是消費者身上。”
“用戶為先”戰略再次給全體阿里人強調了“用戶”的重要性——而這樣的變化,事實上今年以來,已經在阿里各個業務層面出現,今年5月,戴珊在淘天集團的商家大會上,公布的淘天三大戰略,第一條也是用戶為先。
吳泳銘這次上任后,回答了“為了誰”,也是為了讓經營目標更加地聚焦和明確,形成思想上的全員統一,把產品和策略的底層邏輯,調校到“聚焦用戶需求”這一點上,真正做到“力出一孔”。
“我們必須更加堅定轉向用戶視角,多維度滿足用戶需求,用戶需求的優先級高于一切。更多用戶才能給商家帶去更多市場機會。”吳泳銘在公開信上也強調了這一點。
為創造行業最好的用戶體驗,吳泳銘提出“我們必須更加開放”,要求各業務主動以用戶為先的視角,尋求最廣泛的開放與合作,“包括傳統意義上競爭關系的公司”。
我是誰?——AI驅動的科技組織
我是誰?看上去是一個哲學命題,其實回答的是一個對自我的重新認識。這一點,對阿里現在已經形成“1+6+N”這樣一個龐大組織來說,也是一個關鍵內容。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阿里整個商業生態豐富性很強,一方面具備協同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各個業務條線,相互的理解其實是存在偏差的。
比如有的認為自己是零售業務,有的認為自己是平臺型的,有的認為自己是工具型的……自我認知的不同,往往也會造成各自為政的局面,從而在資源調配上無法做到統一。
“下一個十年,最大的變量毫無疑問是AI帶來的全行業深刻變革。”作為有著深厚技術背景,曾擔任過B2B、淘寶、支付寶等多個重要業務首席技術官的吳泳銘,對于技術變革帶來的影響力有著自己的敏銳性。
“我們必須在AI時代以再次創業的決心,重塑用戶價值,才可能得到在未來十年繼續服務客戶的機會。”
這意味著阿里整個“1+6+N”體系下的各個組織,都要統一到“AI驅動”上,從技術推動業務的角度上,去思考各自的發展引擎。
“各業務有大量用戶場景,我們必須讓這些場景都變成AI技術最佳的應用場,通過技術創新帶來突破性用戶體驗和商業模式。”吳泳銘用更具體的畫面語言描述了這一點。“傳統互聯網模式嚴重同質化已走向存量競爭,AI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成為全球商業發展的新動能。”
從外界認知來說,阿里的科技底色也是公眾所熟知的。而由AI大模型所引領的新一代浪潮,也是被稱為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的又一次平臺革命。“如果跟不上AI時代的變遷,一定會有新的物種將我們取代。”吳泳銘提醒自己的同事們。
隨著騰訊發布其通用大模型“混元”,中國大模型賽場上阿里、騰訊、百度、京東、字節等互聯網科技企業已全部集齊完畢。
此前阿里也已經宣布,所有產品未來將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進行全面改造,包括天貓、釘釘、高德地圖、淘寶、優酷、盒馬等。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AI驅動”這一戰略,等于是回答了“我是誰”的關鍵問題,讓組織體系的所有管理者們,重視AI的重要性。
依靠誰?——年輕人
依靠誰?這也是一個回答組織能具有持續效能的核心問題。
作為阿里的新掌門人,吳泳銘的回答是依靠年輕人。“我們會堅決實行團隊年輕化,4年內,要讓85后、90后作為主力管理者刷新業務管理團隊。”
這或許和吳泳銘自己的經歷有關。
早在1996年,大學剛畢業的吳泳銘帶著一張3.5英寸軟盤,來到馬云的中國黃頁公司面試。聽說“可以不受限制地上網”是21歲的小吳內心的“小九九”。
據說吳泳銘和馬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當即決定入職這家公司。
時至今日,吳泳銘依然記得初見馬云的情景:“馬云講了一些關于商業和愿景的問題,覺得這個人很風趣,語言充滿感染力。”
專研技術的吳泳銘在馬云的“人才庫”里,備受重用,幾年后被委以搭建阿里巴巴平臺架構的重任。
2003年的時候,馬云秘密籌備創立淘寶網,在欽點的七員大將中吳泳銘也在名單之中,還被任命為技術總監。2004年,支付寶誕生,吳泳銘順理成章地成為支付寶的首席技術官,隨后又擔任中國雅虎的P4P產品及技術總監。
那時候的吳泳銘還不到30歲。
阿里集團CEO吳泳銘
回到阿里整個組織,此前有一份數據稱,阿里的平均年齡在30歲出頭。2021年,時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就透露,阿里目前52%的員工是90后。而37歲的蔣凡,也已經成為了阿里現任28位合伙人中最年輕的一個。
作為具備互聯網科技屬性的公司,像阿里這樣的公司員工,普遍呈現“年輕化”和“高知化”。這也是為什么這些年來,中國互聯網行業能一直創新不斷,并引領各種商業模式迭代更新的主要原因。
至于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吳泳銘號召大家“創造讓更多年輕的阿里人成為阿里的核心力量的機制和文化環境”。
“時代在變,阿里必須變!時代在進步,阿里更必須進步!”解讀吳泳銘的這份公開信,如果從“為了誰”、“我是誰”、“依靠誰”這三個角度來看,這位再次出山的阿里元老,心里對阿里的未來,已經有了深入的思考和判斷。
阿里一直是阿里,AI時代,市場也期待一個新的阿里出現。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