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零售數字化的“僵局”和“破局”思考
出品/聯商個人VIP專享頻道
撰文/關山
毋庸置疑當前很多零售企業得都活得很艱難,一方面市場需求疲軟,另一方面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很難差異化,導致只能打價格戰,企業生意增長緩慢乃至負增長,很多知名企業甚至黯然退出市場。
筆者一直從事零售數字化轉型相關工作,有幸親身參與不少國內外企業數字化項目,得出一個結論,即零售企業對數字化目標不是“為什么”的問題,而是“做什么具體怎么做”的問題。企業需要對數字化需求更加明確,當然對數字化產出及質量提出更高要求,高度關注價值變現、運營效率提升以及怎樣實現業務高質量可持續的增長。
怎樣尋找藍海?
筆者曾經和一美妝數字化負責人討論市場紅海和藍海的問題,現在美妝市場競爭激烈,怎樣尋找市場的藍海呢?大家發現盡管競爭激烈,但很多打法上還是局限于打價格戰,市場上陷入“不促不銷”的窘境。
通過討論仍然還發現一些尚未挖掘的空間,如品牌積累了千萬級消費者數據還未有效開發:
·品牌花大力氣招募而來的會員注冊后再無轉化;
·很多老會員沉睡了流失了,而品牌實際做的動作有限;
·市場部和媒介部每年投放花了上億也回流了大量投放數據,但在后鏈路卻未實現有效收割;
·數據平臺沉淀幾百張報表,但不同角色業務找數據時,發現要么找不到要么不好用甚至不知道怎么用;
大家一致認為藍海不僅是在紅海的邊上,而更應該在紅海的上邊,企業在組織協同上、跨平臺協同上、跨渠道協同上等仍存在較大的紅利,但這都是深水區;
怎么找到突破口?
那怎么破局呢?話題比較大,先拋開公司“政治”原因,本次先從業務視角切入談談個人一些思考。以終為始來看,企業最終還是關注“開源節流、降本提效”這八個字,而這背后是涉及的運營和經營效率的有效提升。
1、先說說人貨匹配效率提升
零售企業業務經營一個很大目標是解決人與貨的精準匹配的問題。這里面兩個關鍵點,一是對于人和貨的業務理解深度,二是兩者基于何種載體按照什么樣的規則更好實現匹配。
第一點關鍵是標簽體系建設。聚焦人的旅程及貨的周期關鍵節點梳理并搭建,基于標簽的精準圈人及精準圈貨,實現人找貨或者貨找人。很多品牌都會搭建上百個各種維度的標簽;
第二點就是消費者洞察。要尋找關鍵 MOT 場景,找到消費者真正的痛點、癢點、爽點,再結合運營工具等載體進行商品 cross-sell或者 Up-sell,而這背后涉及到與消費者調研、數據洞察、AIGC等技術應用的有效結合了。
a、案例解析:以某新銳內衣品牌消費者調研為例,通過收集幾百份問卷及KOC深度訪談分析。
策略發現:通過問卷數據回收及分析有以下發現
·該品牌女性買該bra品類時非常注重品牌、對價格不敏感;
·購買內褲時往往會買一打,且并不太關注品牌,對價格較敏感...
策略執行:這種洞察算是相對深入的洞察了,但是再往下怎么結合運營平臺工具使用呢?這又涉及到調研與運營的結合了,而這是一線運營人員操盤時關心的問題。
會員營銷過程中,針對 bra 單品營銷時可以不再是發優惠券,可以把合適內褲作為贈品,一方面增加消費者整體的價值感知,另一方面降低營銷費用提升 ROI;也可以針對之前購買低客單 bra 的客戶,為其推薦高客單的單品做 upsell等等,這樣營銷更有針對性,轉化效果也有明顯提升;
2、再談談業務如何與數據結合
對于數據的重要性企業上下已逐步達成共識,越來越多企業把自己的戰略方向之一定為數字化,從業務數據化到數據業務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但接觸很多頭部企業下來發現,中間信息斷層非常嚴重,很多數字化基建花大成本建設完后束之高閣用不起來,導致大家對數字化缺乏足夠信心。一方面品牌內部有眾多平臺積累大量業務數據,但同時不同部門業務的需求及優先級各有不同,加上涉及眾多系統平臺及服務商協作,把業務與技術、系統、數據相結合的復雜度也越來越高。
通過什么樣的抓手可以實現有效結合呢?
·業務目標與指標:基于業務目標層層拆解,細化 GMV、轉化率、客單價等;
·業務場景與畫像:運營的對象是消費者,消費場景有哪些,消費者行為有什么特點;
·數據標簽與指標:再往下衡量消費者行為、畫像背后的數據基礎是標簽和指標;而數據底層治理如數據對接、數據加工、數據建模、數據資產、數據安全等最終建設目標也相對清晰,大方向上路不會走偏。
可見基于業務目標及場景出發,借助標簽和指標成為鏈接業務與數據的有效樞紐,尋找高價值進行小而美的專項突破,從小目標的實現出發,樹立大家的信心,穩扎穩打。
b、案例解析:某零售企業借助潛客數據洞察及AB測試,找到最佳營銷時機及溝通利益點,實現精準人群觸達及銷售增長。
核心問題:線下客流疲軟、對潛客不了解、缺乏運營機制;
數據策略:借助數據分析洞察,總部人員建議針對*天內未轉化潛客進行權益告知;導購人員建議針對**天內未轉化潛客進行回訪。
業務價值:潛客數據運營納入日常運營體系中,當月銷售提升7%以上,同時每月持續發揮價值;
3、信息在組織內高效的流通
信息在企業內部流通不暢這是老大難問題,除去組織上、利益上、安全上的因素外,我們看看還有哪些可以發揮大家的主觀能動性,把當前局面再向前推進一步的有效方法及做法。
高層支持是非常需要的
爭取領導們支持是很重要的,尤其在組織層級較多的企業非常重要。給領導匯報得學會一頁紙讓他們知道該項目價值意義,如可以帶有數字的預估收益,這樣更容易獲得領導對項目的支持力度。有了領導自上而下支持,后續更需要一線人員自下而上相合,也能實現數字化有效落地。
工作坊式討論是有益的
有條件企業可以請外部行業專家進行培訓,很多企業內部也可以組織相關部門午餐會,或針對特定專題邀請利益相關方進行討論拉通內部信息,盡可能提升共識,建立并完善各方配合的流程,不斷讓各部門間加深理解,提升配合的效率。
需求管理是要高度重視的
工作上有效開展的前提是需求,業務部門提出的需求是真正的需求嗎?以過往經驗來看只要與業務深入討論,業務多需求往往會有變動。
深入來看業務需求描述上需要相對清晰地描寫業務目標、衡量指標、預期收益、業務場景、輸出成果物,這些往往需要 BA 或產品經理專業背景的同學介入了;技術評估上再相應評估技術架構、技術實現、測試場景等內容,前面科學合理評估后,需求會進行過濾及迭代,后續進行高效的內外流轉討論。
定期復盤沉淀是亟需的
復盤大家聽多了,很多時候項目復盤會變成大家吐槽或訴苦的時機。有時核心人員流失很多項目會陷入停滯,導致先前做過的工作需要重新再做一遍,耗時耗力。現在很多企業普遍建立了知識資產管理,還有些企業開始做業務面知識萃取、提煉再內部宣傳,還有些開始布局知識圖譜類、營銷策略中心類的項目,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沉淀更多資產。
c、案例解析:某品牌需求收集、分析、評估、內部流轉、存檔統一管理。
需求管理:需要采集業務方原始需求,描述當前需求現狀(As is)、期望場景(To Be),業務價值、適應范圍、上線時間等基礎信息,后續業務經理進行業務邏輯設計,技術同學進行技術架構設計、接口開發等評估,管理層據此評估成本等都更有依據。
業務價值:業務原始需求不僅僅靠口頭而是要落在紙上,很多需求會相對清晰;后續不同角色基于此需求進行分析、設計、評估,信息在企業內部流通會高效很多;文檔本身可以存檔作為公司知識資產。
結語
零售數字化之路漫漫,數字化帶來很多效益,也帶來很多問題,而要解決當前的問題則需要更深入的數字化才能解決。在市場相對不景氣、充滿寒意和不確定的時代里,企業數字化更需要把“指針”時刻指向自己,戰前精于謀劃及策略設計,戰中完善內部流程及管理效率提升,戰后不斷復盤精進,找到并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方是致勝之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