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咖啡將何去何從?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來源/C-STORE、NESCAFE、DREAM COFFEE
編譯/松柏
多年來,咖啡如同搖滾樂和牛仔一樣,在美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過,考慮到歷史原因,在咖啡引入該國市場之際,似乎就與“賺錢”這個標簽形影不離。以至于人們提及美國的咖啡文化時,想到的是“速度和數量”,而不是像咖啡文化之邦意大利那樣,強調“放松和享受”。
據估計,美國人平均每天喝三杯美式咖啡。WIFI、遠程工作和技術的崛起塑造出美國社會如今的咖啡文化,享受即飲咖啡的便捷和效率。早餐選項之一、打工人常備、路邊自提,這些字眼成為咖啡文化的一部分。
在美國,現代咖啡消費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超級濃郁、苦澀、事先研磨的商品化咖啡為特征,無需任何宣傳。那時,人們對咖啡的關注都集中在商品上,并不關心它來自哪里或是如何烘焙的,唯一關心的就是它是否含有咖啡因,換句話說,人們喝它只是為了保持大腦清醒,而不是為了享受。
彼時,順應時代需求,速溶咖啡橫空出世。無需半小時或更長時間釀造,只需要將咖啡粉溶解在水中,這類咖啡迅速引發全球關注,并一直延續至今。而另一類盛行的便是真空包裝咖啡豆,與速溶咖啡一樣,這些咖啡豆通常是來自不同產地的混合物,經過預烘焙和預研磨,往往顏色偏深且苦,缺乏精品咖啡的濃郁風味。
第二階段是由星巴克主導,核心在于體驗,咖啡館文化也由此而來,咖啡貼上了社交的標簽。至于產品本身,不再局限于陳舊的罐頭裝,而是各式各樣的產品類別。即使有些品牌的咖啡豆烘焙過深,甚至是過度烘焙,導致咖啡變得過于苦澀或碳化味濃烈,但那也不是消費者“挑剔”的核心。近來,這些品牌還大力發展路邊自提、線上下單和定制化服務,以期為客戶提供更多便利的選擇。
彼時,人們更注重創造和維持咖啡體驗,而不是真正探索咖啡本身,所以咖啡師的概念破土而出,成為消費者和咖啡豆之間的“橋梁”。第二波咖啡通常也是深度烘焙且較苦,但相比此前已經有所減弱,其中不乏消費者對甜味需求的推動。由此,富含各種口味的濃縮咖啡飲料風靡一時,如焦糖瑪奇朵或摩卡咖啡。
但第三階段才是真正吸引我的。
隨著技術的提升、咖啡文化的普及以及精品咖啡的滲透,人們開始關注咖啡豆的來源,種植環境以及沖泡方法。通過創新的沖泡技術、淺烘焙和獨特的加工方法,消費者開始自行發掘全新口味,這是第三階段,或者說第三波咖啡浪潮的特色,它所反映的是人們對優質產品本身的思考過程。
不過,當人們把咖啡作為一門學科或藝術來研究時,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辨別其中的細微差別,烘焙、研磨和沖泡,貫穿全過程。對于更高品質咖啡的需求無疑是主推力,但生活方式的更迭瞬息萬變。在快節奏主導的時代,有沒有什么渠道可以兼具便利性和高品質?
一、“快速”咖啡的現狀
出門在外,我(筆者)常常臨時起意,突然想喝上一杯咖啡,但隨身攜帶沖泡設備?顯然不切實際。加之趕時間,來不及在地圖上找一家附近的精品咖啡店,更別說在現場等個十分鐘。所以遇到糟心體驗是常態,比如機場的美式咖啡(沖得過稀、沒有咖啡味),或是快餐店的即拿即走咖啡(烘焙不足、缺乏濃郁口味)。
當然,我并非異想天開,期望早上五點半在汽車穿梭餐廳買到一杯沖泡咖啡,而且還使用了Wilton Benitez(哥倫比亞考卡產區)或Edwin Nore?a(哥倫比亞錫卡西亞產區)的精品咖啡豆。但至少,我希望能夠享受我喝的東西。
幸運的是,近年來便利店制作的咖啡水平有所提升。
早年,裝在玻璃熱水壺里的咖啡常常散發“焦味”,但那樣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2010年,美國連鎖便利店Wawa推出“coffee unplugged”活動,旨在改善咖啡的質量和客戶體驗,并因此聞名于世。隨后幾年,傳統的玻璃儀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批量沖泡以及從豆到杯的全自動咖啡制作。
大約2015年,另一家連鎖便利店Ricker’s也加入了自動咖啡機試點行列。自此,越來越多的連鎖便利店看到了新的“商機”,紛紛在門店引入從豆到杯的全自動咖啡機,包括銷售排名在TOP20榜單的Casey’s、Kum & Go、RaceTrac等。
2023年,美國便利店門店數量TOP10榜單。數據來源:企業官網。制圖:聯商翻譯中心
即便是銷售額與門店數均排名前二的7-11和Circle K也漸入佳境。
先說說7-11,在美國全線推出“現代化咖啡計劃”,旨在深化便利店的餐飲定位。截至2023年7月中旬,該品牌在北美超5000家門店升級咖啡設備和選項,包括新型豆倒杯咖啡機、精品咖啡機、冰咖啡選項以及各種定制口味。
在本財年一季度電話會議上,7-11美國執行董事兼CFO丸山好道(Yoshimichi Maruyama)提到,為了響應集團號召,成為一家“以食品為核心的世界級零售集團”,7-11美國開始強化便利店咖啡業務,并預計到2025年底,將該服務鋪設至所有符合條件的門店中。
再看看Circle K,每年供應超過1.2億杯咖啡。新磨咖啡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有原因的:該零售商在幾乎所有門店安裝了最先進的豆到杯自助咖啡機,并只填充100%可持續采購的優質咖啡豆。然而,盡管專注于提供口感出色、高質量的咖啡,人們對便利店咖啡仍持有消極的先入之見。
為了將“懷疑者”轉化為“信徒”,Circle K在今年年初發起了一項社會“盲測”實驗,在路邊推出“Kafe”品牌咖啡車,向路人提供其美國門店內相同的咖啡。在揭開品牌標志前,會詢問路人對咖啡口感和質量的看法。結果令人驚喜,近九成的受訪者表示認可。
“在Circle K,我們為自己向顧客提供的咖啡感到非常自豪,并且相信它可以媲美世界上最好的咖啡。因此,我們決定提供免費的咖啡品嘗,讓每個人都嘗試一下,”全球餐飲副總裁大衛·霍爾(David Hall)表示。
但便利店咖啡未來會走向何方?還有繼續創新的空間嗎?
二、便利店咖啡有了自己的“訂閱服務”
幾十年來,便利店營銷一直圍繞著促銷、折扣和每日特價展開。倘若用少數幾杯星巴克的價錢,就能滿足一整個月的咖啡需求,還有比這更具吸引力的營銷嗎?
另外,在美國便利店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場景:每當你有急事想拿起東西就走時,前面卻有人占著隊伍,樂此不疲地刮著彩票。如今,便利店零售商推出“跳過隊伍”的咖啡訂閱功能,顧客定期支付費用,每天或每周即可享受咖啡“即拿即走”服務,無需排起長長的隊伍,更不用每次都買單結賬。
就顧客而言,這個功能省時省力,極大增強了咖啡訂閱服務的吸引力。從零售商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會按照訂閱計劃支付費用,借助大數據,后臺還可以監測客戶的使用頻率、續費情況等,十分有利于穩定和可預測的現金流。
據市場研究機構INTOUCH INSIGHT報告顯示,在如今的美國市場,咖啡成為便利店的主要商品之一,有75%的消費者表示他們經常購買咖啡。其中,8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從便利店購買咖啡。
當被問及在決定購買咖啡時哪些因素最重要時,便利性排名第一,其次是口味和價格。雖然這種便利性的關注直接契合了便利店的優勢,但不容忽視,便利性并不會壓倒品牌忠誠度。70%的消費者稱,他們會尋找自己最喜歡的咖啡品牌,而不只是簡單地購買“最方便”的咖啡。
數據來源:INTOUCH INSIGHT。制圖:聯商翻譯中心
與此同時,在那些報告曾從便利店購買咖啡的消費者中,有96%表示他們會再次購買。而那些不會再購買的人,透露的主要原因是:口味不佳、溫度不適和不愉快的店鋪體驗。
往后,我相信線上APP或小程序將成為改革的重點方向。不同于傳統的忠誠度計劃,便利店零售商要思考得更多。雖然會員計劃不適合每個人,但對很大一群客戶而言,將成為購買咖啡的重要考量因素。
美國芝加哥高端連鎖便利店Foxtrot已經開始試水,推出無需訂閱的會員計劃,通過免費的門檻吸引消費者入局。此外,該計劃為會員提供獨家的價格和特權,其中一些是基于顧客每月的累計消費額進行解鎖,例如,如果每月的咖啡消費達到100美元,即可享受1美元一杯的咖啡。
三、成為新的“第三空間”目的地
“在意大利,咖啡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延伸,”1996年舒爾茨在刊登上《洛杉磯時報》的一篇文章中說道,“在那些咖啡館中,鄰里相聚一堂,社區氛圍濃烈,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在那一刻,咖啡成為社交的媒介。”
幾十年來,星巴克正是在這種咖啡文化的指導下發展壯大,并形成了強有力的品牌效應,以至于人們一提到第三空間就會想到它。時過境遷,星巴克也在改變。線上下單,到店取貨、沿街取、專星送,越來越多類似字眼成為該品牌的新標簽。
在上一財年的電話會議中,“第三空間”的概念僅被提到一次。其中,72%的銷售額是通過沿街取、專星送和線上訂單完成,其中線上訂單占比首次超過26%。另外,與傳統的濃縮咖啡相去甚遠,冷飲占據飲料銷售的76%,且其中60%都是客戶定制。
星巴克的速度越來越快,是否也意味著釋放出額外的機會?
國別差異,美國相當一部分區域“地廣人稀”,汽車擁有率較高,對燃油需求大。所以傳統便利店都與加油站融為一體。而在許多消費者心里,便利店售賣的食品帶有“污名”。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便利店零售商推出食品服務,并且優化店內空間,消費者的“偏見”在逐漸淡化,長途跋涉后的小憩成為一種選擇。對便利店零售商而言,如何跳出思維定勢成為關鍵。未來十年,“便利店+油站”的模式會逐步減少,如何吸引消費者到店或在線互動才是當務之急。
一些零售商早已察覺并付諸行動。在愛荷華州的梅因市,連鎖超市Hy-Vee與Smokey Row咖啡合作,在旗下Fast & Fresh便利店內引入咖啡主題區,空間布局寬敞舒適,外觀設計簡單大氣,還提供精選紀念品選購,旨在鼓勵顧客駐足停歇。
Fast & Fresh便利店內的咖啡休息區。圖源:C-STORE DIVE
自2016年以來,連鎖便利店Kum & Go也開始主推第三空間的理念,無論在店內還是店外,都擺滿了座椅,還提供豐富的美食選擇。其定位明確,瞄準生活習慣規律的客群,提供一個舒適的休憩環境。天氣晴朗之時,人們來到家附近的便利店,點一杯咖啡或加一份小食,坐在窗邊,拿起手機,累了就閉上眼睛打個盹,又或者看向窗外發呆。
悉尼也有這樣一家便利店,Jack&Go,推門而入,會發現櫥柜和墻面上貼滿了各種明信片,有人分享故事、為當地受傷兒童祈福、向店家表示感謝等,十分溫馨,顧客與商家之間的距離感冰消瓦解。
實際上,鮮有零售渠道像便利店零售商一樣,能實現高度本地化,與當地社區的人、事、物交織在一起。伴隨商業模式的變化,加上消費者需求的更迭,拾起星巴克丟掉的第三空間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四、下一波浪潮是否襲來?
關于現代咖啡消費是否進入第四階段,或者該階段有什么具體特征,眾說紛紜。但更受歡迎的說法是:第四波浪潮是專業咖啡的大眾化。換句話說,打破障礙,以既不費時也不費力的方式,向普通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咖啡。
便利店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但不是每一家都能做到。
咖啡豆是任何一杯咖啡的核心和靈魂。假設咖啡豆陳舊,質量不過關,即使使用最昂貴的沖泡設備,結果也只會讓人大失所望。相反,只要擁有高質量的磨豆機,優質的水,適當的技巧和優質的咖啡豆,即使使用15美元的塑料手沖壺也可以制作出色的咖啡。
問題在于,許多零售商仍在沖泡諸如“深烘焙”,“中烘焙”和“經典”之類的平淡無奇的咖啡豆,一直走在求穩的路上。未來,消費者會慢慢走向收益遞減的臨界點(譯者注:起初提高質量的好處明顯,但隨著質量提高,額外的好處開始變得不那么明顯,成本卻可能增加),小批量、單一來源的碳浸漬烘焙咖啡豆也會有一定的市場,高質量的獨家混合咖啡會越來越受歡迎。
便利店零售商與當地烘焙商合作空間廣闊。在大多數大城市中,遍布各種類型的烘焙商,有些甚至就分布在便利店附近,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對雙方都有益處。例如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36 Lyn便利店,其引入Peace Coffee的咖啡豆,而這家烘焙商距離該便利店只有10分鐘路程。
總之,便利店可能乘機而入,打擊快餐店和第二波咖啡連鎖店的痛處。就其價值而言,也可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