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自爆達達 內控震蕩背后的同城業務困境
來源/觀點網
撰文/黃指南
一份自曝的內審存疑公告,讓總算邁過盈利門檻的達達掉入信任危機之中。
1月8日晚間,京東與達達集團發布公告稱,達達在其例行內部審計中發現了一些可疑的做法,可能會導致該司2023年在線廣告和營銷服務的一些收入存疑。
受該消息影響,達達美股1月8日先是盤前大跌超20%,并在當日收盤下跌超過45%,最大跌幅至49.43%,股價接近腰斬。
觀點新媒體了解到,達達集團曾在2023年二季度財報中指出,實現首次季度盈利,這對該公司來說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現今內審查出業績存在“夸大”情況,以劉強東為首的京東又會如何擠出水分?
刮達達骨
達達創始人蒯佳祺曾對外坦言,當初拒絕阿里和美團選擇京東,是因為“希望達達能夠獨立發展”。
不過如今看起來,當初的想法或許過于“天真”。雖然達達集團目前仍是獨立上市企業,但無論是來自管理層還是業績端,京東的元素已充斥著這家企業的里里外外。
根據達達方面的披露內容上看,初步評估,2023年前三季度來自在線廣告和營銷服務約5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和運營支持成本各約5億元人民幣可能被夸大。因此,該司此前提供的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收入指引不可再作為參考。
與此同時,達達集團對外界表示,此事件是由自身審計中主動發現,或因個別人涉嫌詐騙犯罪導致,該事情不涉及達達核心業務,影響范圍非常有限。
相較于管理層對事件“影響非常有限”的評價,資本市場給出了與之相反的答案。
公告披露當天,達達集團股價收報1.705美元每股,下跌45.87%,以接近“腰斬”的價格回應“業績造假”。
近10億元財務數據被夸大,意味著此前刊發的財報也存在著巨大水分。
達達集團此前公布的2023年三季報顯示,1-9月實現營收82.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66億元。這就意味著,近三分之一的收入增速部分存在“夸大”情況。
若是扣除目前已知夸大的5億元收入,達達前三季度收入增速將由原來的23%降至16%。
觀點新媒體了解到,達達集團所面臨最嚴重的后果是從納斯達克退市。
該公司此次“自曝”內部造假與瑞幸咖啡財務數據造假案性質相同,后者則是在2020年5月被納斯達克通知要求退市。
若是達達集團與瑞幸咖啡一樣被要求退市,對于京東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資虧損。
達達與京東的“聯姻”要追溯到2016年,彼時京東以京東到家資產、京東集團的業務資源及2億美元的現金換取“達達-京東到家”新公司47%的權益。
到了2020年中旬,達達集團成功在美敲鐘上市,成為“即時零售第一股”。
上市后,京東多次增持達達集團,其中2021年斥資8億美元增持,持股比例來到51%;2022年2月再以5.46億美元現金及若干戰略資源作為對價增持,持股比例升值52%。截至2023年三季報,京東持股已經來到了53.8%。
粗略統計后,二者“聯姻”到上市增持,京東持續投入超15.46億美元,而此時達達集團市值僅有4.47億美元,不到京東投入金額的三分之一。
股價也似乎要沖著“仙股”前進,未來資本化收益也許會更低。
盡管如此,京東尚未停止全面控制達達集團的腳步。2023年三季度財報刊發之后,達達集團管理層迎來了新一輪人事變動,開啟“京東系”高管全面接管時代。
具體來看,達達集團董事會主席辛利軍因個人原因辭職,由京東集團首席財務官單甦接任。與此同時,陳兆明也辭去達達集團CFO一職,由京東物流高管茆俊接任。
或許是達達集團內部治理問題早就被京東所洞察,本次“主動上報”數據夸大動作,有可能是“京東系”高管入主后的首次刮骨療毒。
療虧損毒
達達與京東的“聯姻”,本質上是雙向需求耦合結果。達達需要京東到家的大量業務規模,支撐業績;而京東則需要達達的末端配送能力,以滿足最后一公里服務需求。
在京東到家接入達達集團后,迅速成為后者營收貢獻的主要業務。
據2023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達達集團收入為28.7億元,其中京東到家以15.6%增長率實現了17.8億元的收入,占比達到了62.02%。
考慮到達達與京東即時零售“持續融合”的態勢,達達創始人蒯佳祺于2022年8月“讓賢”,辭任董事會主席、CEO職務,彼時接任者系京東零售CEO辛利軍,接替其董事會主席一職。而達達集團副總裁何輝劍升任CEO職務,標志著正式被納入京東體系。
觀點新媒體了解到,京東接管達達集團后并沒有立即助其擺脫持續虧損的困境。
財務報表顯示,達達在2017年至2022年期間凈虧損分別為14.49億元、18.78億元、16.70億元、17.05億元、24.71億元和20.08億元,年均虧損超過18億元,近三個財年虧損超過20億元。
數據來源:觀點指數整理、企業公告
大額虧損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騎手支付成本和到家業務激勵推廣費用。
根據上市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達達騎手支付成本分別為15.27億元、19.18億元和26.79億元。此外,向京東到家投入的激勵費用也呈現出攀升的態勢,期內分別為3.62億元、7.83億元和9.38億元,。
由于業務規模激增,2020年該司騎手支付成本占到營收的超8成,進一步增至47.20億元,該財年總營收則為57.4億元。
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達達集團錄得總成本和費用為31.074億元,其中經營支持成本為19.56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14.67億元同比增長33.44%,主要仍是業務訂單量的上升導致騎手成本的上升,以及推廣活動成本增加。
換句話說,為“養活”騎手和留住平臺現有用戶的推廣活動,達達集團耗費了大量財力。
截至2022年末,達達集團持有的金及現金等價物期末余額僅為16.68億元,較2020年末高位時的55.21億元,減少了69.78%。而這個現金流狀態,還是在京東對達達進行增持注資“回血”后的結果。
在“京東系”辛利軍擔任達達集團董事會主席一年多時間內,雙方融合進一步加速,實現京東首頁推薦流的LBS化,業績隨之改善。
到了2023財年第二季度,達達集團實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季度盈利。
財報顯示,該司第二季度取得總營收28.11億元,同比增長23.21%,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凈虧損為1.59億元,同比縮窄72.58%;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經調整凈利潤為841.2萬元,首次實現單季經調整凈利潤為正。
進入2023年第三季度,達達集團盈利面再回“虧損”通道。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歸母凈利潤錄得虧損915.7萬元。
雖重回虧損,但較2022年同期2.70億元大幅收窄。此外,得益于廣告和營銷費用減少,以及有效的費用控制措施,達達集團三季度營銷費用10.18億元,同比下降11.41%。
盡管這樣的降本效果已經有了“注水”嫌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