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手整治惡意索賠,餐飲職業勒索到頭了?
來源/職業餐飲網
作者/旖旎
對于餐飲人來說,苦職業打假、惡意索賠久矣!
敲詐上百萬,6人勒索全國3000+外賣店賣“拍黃瓜”;
點外賣“惡意差評”712次,一顧客獲利萬元;
拿不出“有機菜花”認證,南京多家餐廳遭大額索賠;
........
而今年兩會,三位代表再次共同呼吁,遏制惡意索賠行為。
職業打假出現以來,雖然對經營者違法起一定作用,但也讓一部分人有可乘之機,知假買假、主動造假,擾亂正常餐飲經營秩序。
對于餐企來說,它更像是“毒瘤”和“頑疾”,無法根除,恣意生長!
但從去年對“拍黃瓜”的政策放開,到如今兩會委員建議加速對“惡意索賠”立法嚴打,對餐飲人來講無疑都是利好消息,讓亂象能夠得到進一步控制!
01
去年惡意投訴73萬起,
以食品安全為由22萬起,賠付超7000萬!
近幾年,“知假買假”“惡意構陷”商家索賠的現象屢見不鮮,尤其是餐飲業,這種現象更是頻發。
而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統計,2023年,11家連鎖零售、餐飲企業,1家前置倉線上平臺以及2家外賣平臺全渠道共統計到73萬起惡意投訴。
其中,以食品質量安全為由的惡意投訴為22萬起,賠付金額超7000萬元。
平臺監測到的惡意索賠用戶數量達到2.4萬個。
此外,來自消費者申訴舉報熱線12315、北京市市長熱線12345接訴即辦等政府渠道反饋的職業索賠投訴案件達1.4萬件。
而這些也許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餐飲小店遭受過或正在遭受卻未曾有機會發聲,深受其苦。
02
職業惡意索賠成“一條龍”黑灰產,
餐飲人苦其久矣!
口含蟑螂蓄意訛詐、奶茶里放蒼蠅造假索賠,無論是堂食還是外賣,餐廳總會遇到一些鉆法律空子的不法之徒。
而且隨著人們點外賣越來越多,外賣市場擴大的同時,利用外賣平臺發偏財的人越來越多,餐飲外賣是“惡意差評”的高發場景,也成了餐飲老板們最大的“瘟神”,有很多小店甚至因惡意差評關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小紅等三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針對此提出建議,希望從政企協同共治、立法、投訴機制優化、信息共享等層面進行規范,遏制外賣、零售等領域的惡意索賠行為。
在三位代表委員看來,惡意索賠有著團伙化、職業化運作的特征,甚至會造假構陷企業違法。
團伙化職業化
我們都知道,在外賣行業,“好評返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雖然從2021年開始,就已經被劃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很多餐廳因發“好評返現”小卡片而被處罰。
但“明令禁止”之下,很多餐廳還是在繼續用,而這一餐廳“漏洞”,卻被一批“職業打假人”盯上!
他們專門顧員工去大批量點外賣,外賣到了以后查看是否有好評返現卡片。
如果有好評返現卡,則是要調查這家餐廳每日單量是多少,估算出這家餐廳的營業額,看看商家的實力,然后進行“油水”敲詐。
他們一次性找10-20家,通過“訛詐”“私了”方式坑了多家餐企上萬元。
而這一現象就是“團伙化職業化”惡意索賠,他們會針對同類市場主體或連鎖企業的不同門店,采取團隊分工合作形式,短時間內大范圍、重復性地知假買假,并形成商業化、公司化運作模式。
小額多頻索賠
除了團伙化配合,還有通過小額多頻索賠的方式,像是我們曾經報道過的“湖南多家餐館賣拍黃瓜遭職業打假,被一對父子3年舉報49次”。
本是湖南一家小餐館被兩男子主動要求商家做一道“拍黃瓜”,可是店家菜單上,并沒有這道菜,這兩名男子就建議“把黃瓜拍碎,加點兒辣椒和醋就好了。”
老板本以為這就是普通的食客,但沒過幾天就被人舉報,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上門來查看他的相關證件,說他在沒有取得冷食類食品制售許可證的情況下,銷售“拍黃瓜”屬于超范圍經營,市場監管部門要對其進行處罰。最后經過討價還價,劉先生付了對方2400元錢這才了結了這件事情。
后來,劉先生將情況也反映到了市場監管部門和當地的餐飲行業協會。他們這才發現,類似的案例不是第一次出現,而這兩名男子曾多次以同樣的理由舉報當地多個餐飲商家,從2020年到2023年就舉報了49次。
這種方式靠的是惡意索賠人員采取分單分次結算,避免行政部門適用“超出正常生活需要”進行判罰;單次索賠金額較少,避免金額重大構成敲詐勒索。
營造灰色產業
而這些鉆法律空子的方式,也被有心之人制造成灰色產業鏈。
他們通過師徒傳幫帶、培訓產出一條龍、開設專業咨詢公司等方式,分享教程、傳授經驗,形成黑灰產業鏈。
像是當下甚至有人通過社交平臺,像是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公然售賣、傳播“美團外賣賠付”教程,一些不法分子收費50-300元,教他人以在外賣中吃到異物為由,向商家進行投訴并索要賠償,惡意索賠教程衍生出產業鏈。
造假構陷企業違法
而較為復雜和常見的一種當屬“造假構陷”。
餐飲人都知道,有很多不法分子通過私藏、夾帶過期食品、偽造或者抹去標簽內容、利用新技術合成商品異常圖片等不正常手段,偽造商品異常投訴索賠,并以自媒體曝光威脅等方式反復獲得不合理賠償。
像是職餐曾經報道過北京一顧客就餐時口含蟑螂,在吃飯的過程中,把蟑螂放到飯菜里。之后,他告訴服務員飯菜里有蟑螂,正常結賬離開,過段時間,打電話給飯店,進行敲詐。因為敲詐次數太多,有飯店發現不對后報警。
而不僅僅是蟑螂,很多惡意索賠顧客謊稱食物里吃出異物、有蟲子、飯菜不放鹽……
這些五花八門的理由,成為許多不法分子“碰瓷”餐飲商家的常用話術,并借此索賠10倍賠償。
而不少商家就曾遭到這些不法分子投訴,掉進惡意索賠的陷阱。
此類事件因舉證難、索賠數額小、頻次多,很難達到刑法立案標準,餐企往往只能吃“啞巴虧”。
03
兩會關注外賣惡意索賠:
建議加速立法,嚴厲打擊敲詐勒索行為!
而針對惡意索賠這顆餐飲毒瘤,雖然不能馬上根除,但我們會發現政府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大。
比如去年針對拍黃瓜,市場監督管理局新修訂了《食品經營許可和備案管理辦法》,對拍黃瓜、泡茶等簡單視頻制售行為,做出了簡化許可的規定。
為了讓頑疾能夠進一步被根治,今年全國兩會委員也給出了相關提案的四點建議,而這無疑對餐飲人是一個好消息,惡意索賠有望從根源得到治理!
多地整治“惡意索賠”,去年抓捕40余人,挽回損失2400萬元
2023年,警方破獲多起惡意索賠案件,抓捕40余人,累計幫助商戶挽回經濟損失2400萬元。
而山東省淄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印發《淄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依法處置職業索賠舉報行為暫行規定》,明確規定惡意索賠的具體情形。
今年兩會委員提出,各地可以通過之前的案例,幫助推廣相關處理經驗和做法,讓不法分子沒有可乘之機。
立法明確惡意索賠行為認定標準,減少濫用“10倍懲罰性賠償”
而整治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兩會委員也建議通過國家層面立法形式,設立惡意索賠行為的判定標準,并與消費維權進行有效區分。
進一步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規定的懲罰性賠償細則,減少裁量空間,為控制惡意索賠人員濫用“懲罰性賠償”提供法律解釋,這樣就不會發生利用10倍賠償等行為惡意造假的事件。
鼓勵餐企、轄區、市監部門共享“惡意索賠人員”信息
我們可以看到,上面很多餐廳都是通過同行之間互通有無,發現不法分子的“暗箱操作”敲詐行為。
而這也提示我們,可以鼓勵餐企及時向轄區信訪、市場監管部門共享惡意索賠人員信息,如全國12315、12345等政府投訴平臺可共享信息。
同時也可以建議司法機關與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出臺《優化投訴舉報處理機制的指導意見》,對認定為惡意投訴舉報行為的不予受理,已受理的終止調解并告知相關人員。
公示“惡意索賠人員名錄”,防范團伙全國多地持續作案
而通過餐企共享的惡意索賠人員信息,相關部門可以依據惡意投訴舉報行為判定標準,匯集各企業反饋的惡意索賠人員名錄及案件,定期通報行政、司法、信訪、信用管理等部門,防范濫用投訴舉報訴訟權利。
通過法律手段和提前預防,雙管齊下整治亂象。
職業餐飲網總結:
一份“拍黃瓜”難倒了多少餐飲英雄漢,一杯偽造的含蒼蠅的奶茶又讓多少品牌跌到谷底。
惡意索賠、造假敲詐,一直是餐飲人無法解決的難題。
希望在越來越多人關注此行為事件之后,能夠盡快通過法治筑起一道遏制惡意索賠的“防火墻”,讓“走偏”的打假維權回歸正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