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缺的不是創始人
來源/新熵
作者/古廿
貓狗之爭永不休。先是馬云一封內部信,肯定了當下的阿里領導層敢于認錯;緊跟著劉強東也化身數字人入駐京東直播間,開啟帶貨首秀。
昔日的領先企業面對日益下滑的地位,創始人“復出”往往會被外界寄予厚望。但是不論是阿里還是京東,目前缺的都不是這種迷信般的精神療法。
從退休時間線來看,馬云是2019年正式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劉強東則是在2022年卸任京東集團CEO,退出一線管理。兩個創始人在位時,2019年的馬云并沒有發現拼多多的威脅,2022年的劉強東也沒能阻擋“211”的京東速度被30分鐘到家的美團所超越。
創始人的戰略認知,會轉化成企業的發展機會。在拼多多,這個機會是下沉市場;在美團,這個機會是即時零售;在抖音,這個機會是直播電商。三個切口,也分別對應著電商市場的價格、履約、流量三個環節。
馬劉二人尚在一線時沒能抓住機會,連輸三場之后所謂的“復出”,也只能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表現。對于阿里京東來說,當下如何重整團隊打出一場勝仗,是遠比將信心寄托于創始人更重要的事情。
2023年的國內電商平臺們,圍繞低價打了一年后,不管是阿里還是京東,均未能撼動拼多多在市場中的心智地位。未能解決的問題留到了2024年,答案的關鍵詞悄然變成了AI。馬云聲稱阿里要全面押注未來,用AI把所有業務重做一遍。
但實際情況是,目前的AI遠水難解近渴。一邊是受益AI浪潮最直接的阿里云,海內外全面降價,不得不再次打響價格戰來保住市場份額;另一邊是集團層面全面收縮非核心業務資產,卻在AI初創企業接連入股獨角獸,狂灑100億。
阿里將這種變化稱為聚焦,吳泳銘給出的具體戰略是AI+電商。可從實際情況來看,和預期中的用AI賦能電商不同,現階段仍是電商在給AI輸血,為其提供財力、物力、人力。所謂的AI電商目前來看更像是一個大模型時代的“電商新物種”。
相較之下,京東反倒是更務實一些。在即時零售方面,今年1月中旬,原美團S-team成員郭慶已現身達達,開始主導內部管理。有媒體報道稱,郭慶到任后火速推進一系列變化。首先是帶領管理層開了三天封閉會,隨后宣布要做“行業最佳實踐對標”——即全面對標美團,并商討未來5年京東即時零售的發展規劃。
不過所有電商業務的基礎還都是海量用戶。根據公開的2022年數據顯示,淘寶的月活用戶數是5.2億,拼多多4.19億,京東3億。
落后者更有追趕的空間。4月10日,京東官宣拿出10億現金和10億流量補貼,吸引更多的原創作者和優質內容機構入駐。這也是2024年初,京東零售定下“三大必贏之戰”(內容生態、開放生態、即時零售)之后,正式吹響了進攻哨,第一個主戰場就選擇了直播和短視頻領域。
當阿里開始收縮專注于一點,過去一直聚焦并重倉物流體驗的京東,反倒是開始全面進攻。在持續低價常態化的基礎上,京東一手即時零售,一手直播電商,想要四處開花,全面抓住過去失去的三個機會。
不管是更聚焦還是更全面,可以肯定的是馬云和劉強東的“復出”,暫時還難以驚動退居二線的黃崢和張一鳴,唯一還在依然忙碌的只有美團的王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