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沒,我們越來越少見到臺灣餐飲品牌了
出品/餐飲老板內參
作者/內參君
01
滿屏“死忠粉”
依舊沒留下這位80后的“白月光漢堡”
又一臺資企業在逐步撤離大陸市場。
日前,臺灣安心食品公司公告,公司與日本摩斯漢堡合資,長期經營廈門摩斯漢堡海外業務,衡量整體發展性,將重新整頓,現董事會決議裁撤摩斯漢堡廈門海外業務,未來有適合的經營團隊再重新出發。
摩斯漢堡這個曾經在中國開出300+門店的漢堡品牌,如今在中國大陸地區僅剩最后6家。其中3家位于廈門,另外3家分別位于上海、無錫、晉江。
圖片來源:小紅書@一鷺展翅
摩斯漢堡是起源于東京的知名連鎖餐飲品牌,在日本擁有近1300家門店,在日本市場外的中國臺灣、新加坡、中國香港、泰國、中國大陸、澳大利亞、韓國、菲律賓等以亞洲為中心不同區域市場也開設了約400家店鋪。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摩斯漢堡在上海開出過門店,不過當時中文叫“莫師漢堡”,后來因母公司的經營不善,“莫師漢堡”也慢慢銷聲匿跡。
圖片來源:MOS BURGER官網
2010年,“代理商”臺灣安心食品帶著摩斯漢堡再次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在廈門、泉州、廣州、福州等地開出近30家門店。鳳凰網2012年報道,臺灣摩斯漢堡公司計劃5年內在中國大陸開設460家門店。
圖源:鳳凰網2012年報道
但摩斯漢堡門店數量并沒有如期快速增長。
“摩斯漢堡退出中國大陸市場”的消息在社交平臺上掀起一波“回憶殺”。許多網友都表示非常感慨,分享著一段又一段關于摩斯漢堡的故事,——摩斯漢堡當時在哪有家店,從前和誰經常一起去吃,最喜歡哪款產品,至今還記得當時綠色的門頭,字幕M的LOGO圖案……回憶的最后,許多人表示,想趁還沒關店再去吃幾頓。
摩斯漢堡是一個在互聯網上差評微乎其微的品牌,幾乎找不到說產品不好吃的評論。內參君點開摩斯漢堡幾家門店的大眾點評頁面,也看到了相似的場景,評論區有很多“死忠粉”。
02
宣傳、不降價
這個品牌被“卷走了”
在摩斯漢堡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出一些老牌餐飲的“固執”,產品上新慢、幾乎不做營銷宣傳、價格不隨市場變化調整。
摩斯漢堡把有限的資源幾乎全部放在了“做產品”這一件事情上:
在大陸市場的營銷宣傳“幾乎為0”,也不像有的品牌那樣做聯名、做節日活動、做周邊。在冬季時甚至還能在門店里看到夏季的新品推介宣傳海報;
沒有營銷的莫斯漢堡,上新速度也十分堪憂。以半年度為單位的菜單更新,相較于內陸大多餐飲品牌“一月更新幾款sku”,顯得格格不入;
以及,在消費降級普遍的今天,西快巨頭們將“窮鬼套餐”都玩出了花,摩斯漢堡的客單依舊維穩在35元左右……
摩斯漢堡菜單,圖中價格的單位為為臺幣
圖片來源:摩斯漢堡臺灣官網
這份“固執”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20世紀一幾年為止,為摩斯漢堡積累了一批“死忠粉”。打開社交平臺,能夠查詢到的關于品牌的評價,幾乎全是“復購人群”留下的。
這批老粉的消費客單要遠高于門店顯示的“35元”,普遍在50-60元左右,也變相證明了他們愿意為摩斯漢堡的產品付出更多的金錢消費。
但背后卻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陷阱——新客消失了。
摩斯漢堡的產品就像是木桶效應中突出的一塊長板,團隊管理、營銷宣傳、出品速度各項“短板”都在拖品牌后腿。
事實也證明,僅靠產品的打法在現下大陸餐飲市場“卷生卷死”的環境中,行不通了。
03
閉店、撤退、收縮
另一個臺灣品牌的典型案例
摩斯漢堡二度撤出大陸市場,不禁讓人唏噓感慨。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每個品牌身上都是一座山。還有許多之前如日中天的臺式餐飲品牌,現在也慢慢走向下坡路。最典型的還要數烘焙品牌85°C。
內參君發現,最近一年左右,在小紅書、大眾點評等多個社交平臺出現了大量“緬懷”85℃的帖子。在全國各地,都有85℃的老店正在關閉撤離。
在臺灣創立的85°C,最開始走的對標星巴克路線,把絕大部分店面開在星巴克對面。憑借著價格上的優勢,短短兩年時間內,就在臺灣開設了237家門店。
這套打法在大陸市場同樣適用。2007年,85°C剛進入大陸便混的風生水起,以每年100家的速度在開店,2010年在臺灣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85度C在全球有超過1000家門店,其中在大陸約550多家,覆蓋17個省份93個城市,在美國休斯敦等城市擁有近40家連鎖店。財報顯示,2017年度該公司的營收入約合人民幣51億元,其中大陸的85度C貢獻收入近20億元。
從營收來看,轉折點發生在2016年。這一時間開始的隨后兩年內,85度C開始頻繁被爆料食安問題,不僅拓張速度放緩,品牌的營收幾乎無增長。
圖片來源:小紅書@余果yuguo
這些年,盤點85°C幾乎是食安問題的常客,并且被點名的理由年年不重樣:
12年奶茶杯里喝出兩只蟑螂;
13年面包柜里老鼠啃面包;
16年三明治中吃出活蚯蚓;
16年蛋糕中出現螺絲釘;
17年使用假食材,用肉粉松偽造肉松;
18年面包中混入指甲;
18年奶茶里喝出一節電池……
而2018年的立場問題,更是讓各大外賣平臺均下架了品牌門店,也遭到消費者“抵制”,此后品牌在大陸市場的營收一路下滑。
不論是“食安問題”還是“立場問題”,都是品牌總部對于加盟商疏于管理的緣故,屬于擺在桌上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當大陸連鎖餐飲品牌迅速崛起時,85°C的性價比優勢被不斷淡化。在產品方面缺少能夠打爆的拳頭產品;品牌總部對于各家門店的出品規范、管理也沒有加強監管……
當這些老牌臺式品牌原有的競爭優勢被不斷淡化,退出內陸市場變成了注定的事情。
04
近幾年
臺灣餐飲品牌在大陸市場過得不太好
除了摩斯漢堡、85°C,其他臺灣餐飲品牌近些年在大陸市場的發展狀況也并不順遂。
比如“初代奶茶網紅”1點點和CoCo都可,在新茶飲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漸漸失去競爭力,代表“紅火”的排隊景象幾乎不復存在,門店數量呈現負增長趨勢。
2023年10月、11月,#為什么人們不愛喝1點點了?#,#感覺1點點慢慢退出奶茶界了#等相關話題多次登上熱搜,引發廣大網友的對初代茶飲網紅的關注與懷念,但這波關注也沒能攔住品牌門店數量不再下滑。
今年5月,1點點因為漲價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在價格戰盛行、大健康趨勢蔚然成風的新茶飲市場,漲價決策首先就會給品牌帶來更多的爭議。未來,兩品牌的發展會不會更強勁,目前還是個問題。
再比如,火鍋大咖呷哺呷哺,過去三年凈利潤都出現虧損。2023年,A股、港股市場上市餐飲企業普遍實現盈利時,呷哺呷哺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9.18億元,同比增長25.3%;歸母凈利潤依舊為虧損,虧損金額由上年同期的3.53億元收窄至1.99億元。
呷哺呷哺正在積極結合餐飲市場動態采取相應措施,比如近期宣布套餐價格全面下調,整體降幅約10%,單人套餐售價最高下調8元。
05
小結
臺灣餐飲品牌在大陸市場有過一段輝煌時刻,大約在2012-2015期間。
當時臺灣餐飲品牌在品牌化、標準化方面領先于國內餐飲品牌平均水平,受到眾多消費者喜愛,并形成一定聲量。
但隨著時間發展,中國大陸市場餐飲快速發展,連鎖化率逐步提高,市場競爭的維度、激烈程度不斷加碼。激烈競爭中,一批有野心的品牌將自己鍛造成“六邊形戰士”,通過產品能力、組織能力、宣傳能力、供應鏈渠道等多方面的建設,開拓市場,從個體成長為區域黑馬,再逐步將視野放至全國乃至全球。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后來者氣勢洶涌,跑在前面但更新發展速度慢市場洞察相對不夠敏銳的臺灣餐飲品牌,在對比中競爭力被逐漸削弱。
在摩斯漢堡的討論中,有人留言:
摩斯漢堡好吃,其實價格也不貴,但這些年,別說麥肯了,國內各種各樣的漢堡品牌,比它價格低、比它花樣多比它卷的,太多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