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9塊錢,盒馬盯上“打工人快餐”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作者/內參君
01
盒馬也開了“打工人食堂”,
一頓午餐9塊錢
打工人的“窮鬼快餐”又多了一個選擇。
9元的梅州腌面,19.8元的三菜快餐、16.8的豬雜湯......最近廣州的盒馬推出了“平價快餐”系列。商務套餐、潮汕粿條、客家腌面、老廣燒臘、牛排肉脯,品類應有盡有,客單價基本上都在人均30元以下。
一整排的“盒馬自營”快餐,有商務套餐、麻辣燙、粿條等,客單價在9-30元左右
攝圖:內參君
午飯時分,位于保利時光里的盒馬,就餐區滿滿當當,聚集了一大批在周邊上班的年輕人。吃面的、干飯的,大家很高效地“搓完一頓”。
商務套餐區的工作人員告訴內參君,這些快餐攤位運營有一小段時間了,所有菜品都是現做的。午餐比較受歡迎,可選擇的品類也比較多。晚餐也提供,菜品種類相對較少。
中午飯點,盒馬“小食堂”就餐的人非常熱鬧,一撥又一撥 攝圖:內參君
盒馬采購負責人向媒體表示,盒馬平價午餐的品質有嚴格把關,例如,燒臘的合作商家供應商來自廣州有一兩百家連鎖門店的大品牌;各種食材、佐料都可以追根溯源。
跨界餐飲對盒馬來說并不新鮮,盒馬早期就入駐了大量的小餐飲商家,也提供海鮮加工服務等。這回的“平價快餐”系列,既有品牌入駐的形式,也有盒馬自營,一排小檔口都是穿著盒馬工作服的工作人員。
02
便利店們“明搶”快餐生意
“CBD的飯沒有靈魂,不如去吃便利店。”
在午飯價格水漲船高的當下,“便利店+餐飲”能更大程度發揮午餐“質價比”,消費者青眼有加,便利店們自然不放過這塊“蛋糕”。
去年年底,全家推出了全新的5.0店型,從現制紅燒牛肉面、熱壓三明治到烤腸、紅薯、抹茶蛋糕,根據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多元化商品。將餐食作為錨點的“熱氣小灶”,撫慰了不少“打工人”的心。
今年4月,7-11便利店在廣州開設了一家“打工人專屬小食堂”(Food Bar),提供從輕食、卷餅到漢堡、炸雞等多種現制鮮食套餐,套餐價格也十分“美麗”:消費者花費9.9元即可獲得照燒雞排吐司三明治+豆漿,而豬排咖喱飯+可樂也僅需22.9元。
這家與眾不同的“七仔”甫一上市,就從“食堂”升級成為了無數打工人心中的“天堂”。
事實上,“搶食”餐飲這塊蛋糕的,遠不止便利店。
被譽為零售界標桿的胖東來,也是餐飲界的“隱藏大佬”。DL美食匯、DL鐵板燒、DL湘菜館、DL麻辣香鍋、DL麻辣燙……從快餐、火鍋、燒烤到甜品、烘焙,豐富的品類配合真材實料、現制現售的透明服務,讓“DL”成為了無數食客心中“美食寶藏”的代名詞。
無獨有偶,今年2月,永輝超市在福州開出店內食堂,僅需15元左右,就可以完美解決一頓午飯。實際上,去年年底,永輝超市就在武漢的兩家門店內設置了“小輝食堂”,彼時就吸引了諸多消費者前去就餐,以其便宜新鮮的特點,被稱為“打工人的第二個家”。
從把意式肉丸配果醬的瑞典風味傳遍全球的宜家餐廳,到將在7000+家門店上線現制咖啡的安踏,乃至最近落地三里屯的時尚品牌Maison Margiela Café,跨行做餐飲,用食品吸引、留住消費者,正在成為更多賽道的共同選擇。
03
政策推動,各行積極跨界餐飲
“火拼”局面一觸即發
對便利店、商超等零售業而言,餐飲無疑是塊“香餑餑”。
一方面,餐飲業務給便利店們帶來了極高的利潤。日資便利店40%-60%的營業額都來自于鮮食。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7-11在中國市場的鮮食商品的銷售占比40%,毛利占比達60.4%。
為了獲取更高的業績,便利店已經將觸角伸到了一日三餐。更有甚者,全家5.0版本甚至已經占領了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宵夜這5個時間段。
另外,商超借力低價餐飲來解決“流量之痛”。新零售專家鮑躍忠表示:“現在很多超市通過增加餐飲業務來解決困難。餐飲高頻且剛需,能夠解決客流不足的問題。“
相較于餐飲業本身,商超便利店等零售品牌跨界做快餐,一大優勢就是擁有天然的品牌效應。另一優勢就是供應鏈,比如在米面糧油方面已經擁有成熟供應鏈。還有一些便利店企業甚至自建供應鏈,比如羅森自建了中百大廚房,Today便利旗下天翼鮮食食品有限公司等。
“說跨就跨”的背后,也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
此前,內參君在一文中提到,最近半年,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針對餐飲的利好政策。
比如,5月10日,上海在2023年12月起施行的《食品經營許可和備案管理辦法》的基礎上,施行《上海市食品經營許可和備案管理實施辦法》,取消了對如拍黃瓜、泡茶等簡單制售行為的專間設置要求,進一步放寬餐飲企業限制條件,刺激消費活力。
各行各業積極跨界餐飲,首先入局的就是咖啡、甜品,以及快餐等門檻較低,體量較輕的賽道。尤其是小成本、小利潤的快餐門店們,正面臨“強敵環伺”的局面。
04
快餐賽道何時能“卷到頭”?
一面頂著業內“處處9.9元”的極卷壓力,另一面又是各行各業的“跨界打劫”。快餐賽道,難之又難。
一位從業者表示:“餐飲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了,給一些沒有創意的剛需型餐飲,帶來很大的打擊。”尤其在最近一年左右,許多快餐店陷入了一味的價格戰,面對便利店這類“低價強敵”時,更是乏善可陳。數據顯示,2023年1-4月,快餐門店的存活率只有55%,低于大部分其他品類。
在“對戰”便利店等跨界業態之時,傳統的夫妻老婆店,在產品研發、品控、價格等方面幾乎無“還手之力”。更遑論餐飲小白們,極有可能只能進場“送人頭”。用傳統的邏輯做快餐,幾乎難有生路。如果不希望被“收割”,必須打破當下的價格圍城,做出差異化。
“價格戰不會停下來,只會更高級。”一位快餐老兵告訴內參君。
換句話說,如今快餐行業的競爭維度早已升級,不是一家簡單的門店之爭,而是背后一整套供應鏈、運營系統的競爭。價格戰還會持續,無論是便利店們的“平價食堂”,還是必勝客們的“平價餐廳”,都是一種降維打擊。
薩莉亞式的“極致性價比”受到了極大的推崇,不可忽視的是,它是建立在“極致的供應鏈”,以及“極致的運營模型”之上。也就是邁克爾·波特提到的“總成本領先”戰略。以高效且規模化的生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保證高性價比的同時,也保證了優質的體驗。
能夠在便利店等跨界“強敵”的圍攻下闖出來的,一定是高品質、高性價比、有特色的“六邊形品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