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餐飲,真的領先中國餐飲5年嗎?
來源/職業餐飲網
作者/王春玲
“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過去的一年,被業界定義為出海元年。
中餐品牌的“首店經濟”在海外市場多點爆開。年初,呷哺呷哺在新加坡開出海外首店;年尾,朱光玉官宣海外首店將落地美國紐約。
茶咖板塊,茶百道、甜啦啦、瑞幸、庫迪等品牌相繼開出海外首店。
這一年,高端餐飲新榮記,也把店開到東京,讓世界舞臺檢驗中國匠心餐飲成色
……
當然,伴隨著一批品牌出海,還有一批餐飲人涌進了國外市場考察團,因地緣優勢臨近的日韓成為首選。
有人說,日韓餐飲領先中國餐飲5年。
果真是這樣嗎?
疫情之后,真實的日韓餐飲市場,又是怎樣的呢?
01
面臨同樣的焦慮:日韓餐飲是中國餐飲未來的“縮影”!
上個月,因為一些工作原因,我走訪了韓國首爾,這也是疫情之后第一次去韓國,和5年前去的感受大相徑庭。
關于日韓餐飲是否真的領先中國餐飲5年,我想說不至于那么夸張,但確實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我們的市場情況趨同,面臨同樣的焦慮:
1、消失的顧客(受老齡化和出生率低困擾)
先說日本,日本是世界上少子化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被安倍稱為“國難”;兒童青少年占比全球倒二,老年人口占比世界第二。不婚不育、晚婚晚育使日本陷入“超少子化”困境,2022年0-14歲人口占比全球倒數第二,低生育率,疊加醫療技術提升帶來的人口平均壽命延長,使日本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2022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29.0%,創歷史新高,老齡化程度僅次于摩納哥居世界第二。
再來說韓國,韓國年輕人對于生育這件事已經徹底擺爛,韓國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為23.5039萬人,創下歷年新低,成世界上出生率倒數第一國家。
請問,人都沒了,誰來消費?
2、高昂的開店成本(年輕人壓力過大)
這次漫步在首爾街頭,看到不少倒閉的門店,盡管疫情全面放開已經過去一年多,但不少街區依然十分蕭條。同行的餐飲朋友說:“昂貴的轉讓費和高額的房租,沒有人愿意繼續開店,所以就一直空著。”
在招人上也是一樣,一位在韓國工作19年、在當地做中華料理的朋友說,現在他的店里一萬多都雇傭不到一個洗碗工。
同樣,日本的開店成本也十分高,像有一個在東京做餐飲的朋友老蔡,他說:“在日本開店難,想關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不少房東會要求你在退租時必須把你的裝修還原到裝修前的狀態,你改得越多,退租時的費用就越高,并且你必須提前半年和房東解約,這半年房租就浪費了。
有的物業甚至會規定還原時用他們指定的裝修公司,價格很高的那種,他有三家店鋪在關的時候就遇到了這個問題,每家都花了三千萬日幣左右才成功關店止損,甚至可能會出現閉店裝修比開店裝修更貴的情況發生。
如果你是抱著發大財的思路開飯店,那在日本幾乎不可能,他們飯店的員工成本、食材成本、房租成本,前期投入都不低,回本理論上需要按年來計算。
02
和日韓餐飲:學什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拋開歷史政治因素,單從客觀的餐飲上,日韓餐飲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連鎖化趨勢明顯,背后核心是效率、效率還是效率
盡管中國餐飲連鎖化率近十年持續提升,目前約為18%,但距離日本、美國仍有一段距離。
2021年日本餐飲連鎖化率為50.8%,日本有62個上市的餐飲,可謂大牌云集。和民、鉆石、物語等旗下有諸多不同業態的子品牌。
同樣,韓國此行也顛覆了我的認知,比如我們這次拜訪了一個40年的參雞湯品牌(芝湖),他在韓國如此有限的境域內開出100多家門店,從人參種植到餐桌全產業鏈自我完成。
連鎖化的背后推手,其實都是效率。
以日本一個50~60平的餐飲小店為例,核心員工兩個,一個店長,一個全職員工;再加上兩個小時工,日營業額能做到2萬多人民幣。
排班系統也非常好,日本餐飲店很早就按一個小時的營業額去排班。在中國的餐飲店,會見到一個現象,那就是沒顧客的時間段,服務員也要站著等候。在日本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如果是這種情況,肯定會砍掉這個人工。
而且,日本餐飲店偏小,廚房小效率高,一轉身拿得到東西。薩莉亞的手冊里也寫到,員工不能徒手移動,只要是午晚餐期間,員工移動必須手里有東西,上菜、撤盤、拖把、抹布,只要動起來,手里就不能閑著。
其次是,供應鏈效率非常高。利思客創始人張利曾說過:“日本的供應鏈效率可能會領先中國10到15年。在十幾年前,日本餐飲店的米飯都實現了配送。甚至,切好的姜絲、姜末、姜片、蔥香菜末等都是可以配送的。
最后是產品效率很高,日本有一個做團餐的企業玉子屋,只賣單一菜品,不做外賣,年營收達4.7億。它日銷13萬份便當,第二天實際售賣的便當數和預測的差距只有幾百個,效率也很高。
但在中國,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產品很多,但消費者可能會吐槽除了招牌菜都不好吃。大而全,但不精。
2、數字化滲透率高,方便做深服務
現在,走在韓國的大街上,即便是夫妻老婆店,你也很少會看到用洗碗工的,基本上90%的門店都被智能洗碗機覆蓋。
同樣在中國和韓國做過餐飲的朋友介紹,收銀軟件這些的整體服務功能也要遠遠高于國內。
在日本,711的礦泉水,可能都不是按箱配送,而是按瓶配送。一個 711 便利店,一天需要幾瓶礦泉水、什么品牌、什么規格,配多少瓶,日本人對營業數據和數字化的把握都非常精準。如果像中國按一箱箱配送,店面面積需要更大,而且按箱配送,也說明效率不高。
數字化滲透率高,就讓門店更輕盈。
3、向日本學做精,向韓國學做新
盡管中日韓三國地緣相近,但餐飲方式卻截然不同。
日本餐飲是在做精,一厘米的寬度一千米的深度,在日本人眼里,排序是味道、外觀、環境、服務、價格,價格是排在最后一位,不鮮不食。
其次是,日本餐飲人的經營理念是,做百年老店。日本有很多四五十平的餐飲小店,老板一呆就是50年,顧客可能一吃也是40~50年,基本每天都去,除非有一天顧客去世了。店家和顧客之間的溝通比較好,就像深夜食堂一樣,和顧客聊聊天。顧客每天不來一趟,都覺得缺點啥。
和日本比,韓國的餐飲就要求自我革新,在這片一個西瓜可以賣到70元一個的土地上,卻到處充滿了對食材的尊重和創新,比如你可以看到把打糕做成蛋糕進行售賣,可以看到將松子和咖啡做創意結合,冰淇淋和面包相結合一賣賣幾十年;在環境上有24小時都下雨的咖啡店、有殘垣斷壁堆砌起來的咖啡館……
此外,性價比、真材實料都是日本、韓國餐飲值得我們國內餐飲人學習的地方。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