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億“討好”女性,京東和巴菲特想到一塊兒了
來源/卿照
撰文/李偏偏
回顧人類商業史,“商業的秘訣在于發現財富” ,追隨金錢涌動的方向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8月8日,京東宣布投入不低于30億元,以實現百億補貼項目對美妝商品實現全品類覆蓋,補貼投入后,京東所有百億補貼的美妝產品預計降價10%至30%。
這已是今年以來,京東對美妝類目的第二次補貼了。今年4月,京東首度加碼百億補貼,彼時京東的選擇是加補2億元贈品,同樣也選擇的美妝類目。
京東看到了什么?
消費真相:女性決定消費
根據埃森哲的數據, 中國擁有4億年齡在20歲至60歲的女性消費者,在她們手里,每年掌握著高達10萬億人民幣的消費支出 ,這一規模接近歐洲德國、法國、英國零售市場的總和。
再結合身邊具象例子,我們幾乎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女性群體正在成為消費回暖的最強動力。
1、與整體的悲觀情緒相悖的是,中國職業女性就業前景相對樂觀,為個人消費提供了基礎的來源 。我國擁有全球最多的職業女性,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63.7%)遠超國際平均水平(47.3%) ,中國就業女性人數占全球女性總就業人數的24%( 國際勞工組織2023年 )。
2、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女性除了為自己的消費做決策外,還在家庭消費場景中掌握著決策權。2020年《瑞銀投資者觀察》報告數據顯示: 全球受訪女性中,58%會將財務決策的主動權交予配偶,在中國內地只有14% 。
3、這些樂于親自管理個人和家庭資產的中國女性,牽引出各大電商平臺熱門品類的大致輪廓:
2023年網絡零售品類交易數據顯示,排次靠前的品類中,服裝鞋帽、針織品、化妝品、金銀珠寶中女性受眾形象呼之欲出;而除此以外的熱門品類,如日用品、家用電器、糧油食品、娛樂用品甚至是汽車等以家庭為主要消費單位的品類,買/不買、買哪個的決定權往往也掌握在女性手里。
這正印證了市場流行的那句,“打動女人的心,錢會跑進你的口袋里”,至此,也難怪就連巴菲特,都抵擋不住這一趨勢,開始建倉做女人生意的美妝品牌Ulta Beauty。
至此,和巴菲特想到一塊兒的京東,選擇補貼美妝的邏輯得以顯現:女性消費者手中,掌握著消費市場的主要預算。因此,女性用戶是電商平臺在存量時代所將爭奪的終極優質資產。
京東的一步好棋
而此次京東對女性消費品的大手筆補貼,顯然意在通過吸引具有高消費活躍度的女性消費者,來帶動平臺交易活力,而這正是京東目前的短板,面對前有淘寶、后有拼多多、抖音的電商之戰,京東補足短板的需求也愈加迫切。
首先,近年來的電商大戰中,京東正處于掉隊之勢:
雖然國內主流電商平臺的整體競爭格局,正從一超多強轉型為多巨頭割據,老牌電商平臺都不好過,其中京東無疑處于尷尬地位。
比上,淘天2023年以36.5%的市占率仍盤踞第一,短期內不會交棒他人;比下,拼多多的成長速度唯有恐怖二字。往后看,直播電商領頭羊抖音虎視眈眈,眼看也要在今年沖擊第三名位置。
往前看則更為慘烈,兩個月前的618,各平臺使勁渾身解數不玩套路玩補貼,也沒能擋住下滑之勢,今年618全網銷售額勉強站上7428億元,較去年的7987億元下降了7%,電商市場顯然進入了存量期。
究其根本,存量競爭中掉隊式微的一個重要原因便在于“過于剛猛,不夠溫柔”: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京東的資源稟賦主要集中在以家用電器( 618市占率約50% )為核心的3C領域,但家用電器更換周期長,與此相關的房地產市場又不景氣,總的來說家電市場容量無論是占到大市場的份額,還是個體增速都并不算樂觀。
京東想要改變現狀,獲取更多的增量,就迫切需要打開稟賦圍欄,突破并吞并更多“外面的世界”。
圖片來源:商指針
大盤的情況顯示,從服裝服飾、到食品酒水、再到美妝個護和家居日用,甚至是家用電器,背后的女性決策者形象躍然紙上,而吸引女性消費者駐足,就是京東正是當下京東需要補足的短板所在:
AquestMobile GROWTH用戶畫像標簽數據庫顯示,2024年5月20日-5月31日,淘寶、拼多多和京東的高粘性用戶中,女性用戶占比分別為68%、64.1%和41.7%,抖音的女性消費者更是達到了74%。
對此已有警覺的京東,在2023年財報中就曾指出,2024年的主要目標為重新提高日用品銷售占比( 2022年占營收比33%,2023年占比30% ),以擴大市場滲透率。
化妝品動輒90%的女性消費者構成,40%的品牌復購率( 珀萊雅2023年 ),已經成為女性社區的品類代表,自然成為京東意圖觸達女性消費者的最佳選擇,顯然這一次京東將創造新增量的希望寄托在了女性消費者身上。
潛在的挑戰
順滑的補貼邏輯之上,是京東高效的執行能力,四個月兩次重點點名美妝品類,大手筆補貼,將美妝單獨作為一級索引類目。
但我們不由得好奇,如此看重的美妝,能為京東帶來幸運女神的光顧嗎?
我們認為,補貼之下,京東的美妝品類的訂單數會在短期迎來一次漲潮。原因在于,電商之戰進入白熱化,同質化商品的供應中,價格直接決定銷量。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已經達到9.15億人,電商們的競爭格局從一超多強轉型為多巨頭割據告訴我們,這些用戶已經習慣了在不同的購物APP中切換,來尋找質價比。
《中國美妝消費者購買習慣與需求洞察白皮書》也指出,消費者平均每年去2.4個線上平臺購買美妝產品,比起依賴單一渠道,她們更相信貨比三家。所以,補貼之下的大幅度降價,必將能為京東吸引來一些女性消費者。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補貼總有結束的一天,那時這些前來購買化妝品的女性消費者會繼續留在京東嗎?
現在看來,這取決于京東在接下來的流量高峰期,能否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品牌的“后顧之憂” 。目前來看,京東APP美妝類目下,有五個品牌欄,分別為IPSA、香奈兒、迪奧、SK-II和雅詩蘭黛,點進去都是品牌的京東自營旗艦店。
以香奈兒為例,熱門產品“山茶花洗面奶”在京東自營旗艦店的價格是原價500元/150ml,補貼后到手價是480元/150ml,京東國際美妝專區價格更是觸及419元/150ml,都低于同期天貓旗艦店的原價。
用光子星球報道中品牌運營的話說,“因為采銷模式,京東自營可以視為to B業務,相當于平臺包銷我們的貨品,沒有平臺費,只吃品牌毛利。但品牌們在天貓的生意算作to C業務(零售)。”
在比價便利性越來越高的語境下,平臺常常要求品牌承諾“全網最低價”,來錨定價格,以防失去價格競爭力。京東這種自營模式雖然免除了品牌們面對其他品牌的為難,但卻讓品牌進入了另一種尷尬:
首先是利潤空間 ,今年7月,我國化妝品零售額245億元,同比下滑6.1%,為近十年降幅最高的一年, 存量之內,轉而向京東購買(to B)同品牌的消費者勢必會擠壓其他渠道(to C)的用戶,多一道中間商的京東自營顯然會壓縮品牌毛利。
其次是品牌調性 ,從各品牌的宣傳物料、漲價頻率,就可以看到美妝品牌對于高端化的執著,大額度補貼是否會影響品牌形象,是他們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第二個是女性消費者的情景邏輯問題 。
淘寶的長處在于品類齊全,提供了一套可以盡情檢索和瀏覽的貨柜,帶著購買目的的時,淘寶占據消費者選擇的優先級;抖音的長處則在于內容和算法,閑暇時間瀏覽短視頻,也能在合適的時間接受“不期而遇的投喂”。
二者各自的稟賦,構成了留住消費者的原因,這又反過來引致越來越多的商家入駐。當前環境下,服務女性消費者的情景邏輯,京東卻是缺失的,也是其變革與復興的當務之急。
以上,30億元“討好”女性,是京東的一步好棋。對于京東而言,這無異是一次精準的杠桿行為,有望撬動市場期待已久的GMV增長。一定程度上,我們亦傾向視此動作為一個標志——京東在歷經浮躁跟隨之后,開始理性深度審視市場競爭主要矛盾,逐漸回歸自己的節奏。
一步好棋之后將走多遠,決心之外,京東還有更多的專業事情要耐心耕耘。就此會否引發其基本面嬗變,作為投資者,我們仍需審慎追蹤與觀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