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0億股份回購,安踏的信心來自哪里?
來源/36氪財經
撰文/謝蕓子 潘心怡
安踏的回購計劃既超出市場預期,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消費市場面臨一定挑戰,但我們對前景充滿信心,董事會也通過了股份回購計劃。 本集團將于未來18個月內,動用不超過港幣100億元回購股份,提高股東回報,為股東創造長遠價值。 ”
在8月27日的財報溝通會現場,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如此表示。 這是安踏集團2007年以來首次公布的股權回購計劃,也給予了資本市場極大的信心。 次日港股開盤,安踏體育一度漲近12%。
單從業績來看,安踏體育2024年上半年的整體表現也足夠亮眼。 報告期內,安踏集團實現營收337.4億元,同比增長13.8%。
分品牌來看,主品牌安踏同比增長13.5%至160.77億元,毛利率同比上升0.8個百分點至56.6%。 FILA斐樂品牌收入130.56億元,毛利率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至70.2%。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安踏集團其它品牌的營收表現。 今年上半年,迪桑特與可隆所在的其他品牌業務部門,收入同比增速達到41.8%,超過集團管理層預期。
也得益于全品牌的擴張及增長,安踏集團整體毛利率同比上升0.8個百分點至64.1%。
截至發稿前,安踏體育股價又上漲0.53%至每股75.85港元,最新市值達到2149億港元。
“迪桑特能做到100億”
可以肯定的是,在宏觀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安踏多品牌的優勢顯現,極大地抵御了風險,并帶來了可觀的營收回報。
在丁世忠的介紹中,消費行業里大家常說的“中產三件套”,有兩個來自安踏和亞瑪芬集團,即始祖鳥與薩洛蒙。 “此外,今年體育行業店效最高的兩個品牌也來自安踏和亞瑪芬集團,第一是始祖鳥,第二是迪桑特。”
一直以來,安踏集團都堅持“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發展戰略。
2007年7月10日,安踏赴香港上市,融資超過35億港元,一度創下中國本土運動品牌在港募資的最高紀錄。 兩年后,安踏以4.6億元的代價,從百麗手中拿下意大利品牌FILA在大中華區的專營權。 彼時的FILA在中國只有50家門店,虧損超過3200萬元。
隨后的十年,安踏與FILA努力磨合,調整品牌戰略,用較高的品牌勢能進駐中國一二線城市的高端購物中心。 2019年,成功踩中消費升級趨勢的FILA,經營溢利首次超過主品牌安踏,并在2020年上半年實現了收益反超。
也或因為對FILA的重振,讓安踏集團在海外市場風頭正盛,使其能牽頭組成財團,以46億歐元的價格將亞瑪芬集團“收入囊中”。
今年2月,亞瑪芬體育正式登陸紐交所,發行市值63億美元。 亞瑪芬最新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其凈利潤510萬美元,實現扭虧。 該份財報發布后,亞瑪芬體育美股股價單日漲幅超10%。
“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安踏集團的夢想正依靠多品牌策略實現。
近年來,運動鞋服市場的復蘇趨勢出現了明顯的高端與大眾市場并存的K型分化跡象,呈現出“消費圈層化、場景細分化、功能專業化、表達個性化”的分級趨勢。 在此背景下,布局多品類、涵蓋全方位人群的安踏集團或能更好地抵御風險,對沖經濟周期帶來的增長放緩。
而目前,被管理層寄予厚望的增長引擎,是在滑雪界大受追捧的迪桑特。
2016年,安踏采取與迪桑特和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成立合作公司的形式,取得在中國大陸獨家運營迪桑特品牌的代理權。 本次財報會上,丁世忠也表示,在做迪桑特之初他就認為五年能做到20億營收,“按照現在這個規模,應該很快能做到100億”。
財報顯示,迪桑特目前的經營利潤率達到30%以上。 今年上半年,迪桑特凈開10家門店至197家。 其中,兒童店鋪已經開了7家,店銷均超過了55萬。
按照丁世忠的愿景,迪桑特將成為安踏旗下第三個營收過百億的品牌。 這或許意味著,迪桑特有成為第二個FILA的戰略目標。
行業的未來增量在哪里?
當然,主品牌安踏、營收近半的FILA,始終是安踏集團的根基。
2022年,在疫情與消費分級的影響下,FILA營收同比降低1.4%,毛利和經營利潤分別同比下降7.2%和19.4%。 對于FILA業績的下滑,安踏體育表示主要是線下業務受到沖擊。
在這種情況下,FILA開始自發性地進入調整期,穩住基本盤后,進而聚焦更高端的“精英運動”。 2023年,FILA營收恢復增長。 今年上半年,FILA凈開9家門店,從凈關店重回門店擴張節奏,但從營收增速來看,相較全年流水10%至15%的增速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安踏聯席CEO賴世賢直言,維持既定目標“有一些挑戰,并不是說輕輕松松做到”。 其表示,“我們各方面都比較健康,覺得團隊應該有一個較高的目標,全年(流水)雙位數(增長)還是有機會的。 ”
在中國運動鞋服行業的發展浪潮中,穿越經濟周期的洗禮成為常態。
安踏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吳永華也認為,當下的FILA還是要健康,所以集團策略性地調整了FILA潮牌、流行產品的增速。 同時在7月份,對安踏也做了一些改革。 “效果很好。 ”
有業內人士告訴36氪,在注重專業運動的同時,安踏集團正將戰略傾向戶外。
其中,FILA提出了“情緒戶外”這一理念。據悉,FILA正借助超級電商IP布局,推出可滿足菁英人群對戶外裝備專業性與時尚度統一的產品。另一邊的安踏,更是將冠軍旗艦店調整為聚焦戶外品類的高端門店。
資深零售專家王國平對36氪表示,安踏集團近兩年的逆周期增長,正因為踩中了中國戶外市場的增長紅利。
他認為,消費市場整體疲軟下,戶外、女性、兒童三大市場是體育用品行業為數不多的增量。戶外領域,也向著“輕戶外”——即不那么注重專業、競速,純粹追求時尚與生活方式的需求轉型。
“這導致人們對運動服飾穿著的需求發生改變。 在此前,中國市場也沒有太多品牌真正在戶外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三夫戶外、探路者、駱駝始終沒有獲得太高市場份額。 ”
在王國平看來,安踏集團此前收購多個戶外品牌,是絕對正確的選擇。 同時,整個體育用品行業在線上仍有一定增量。 原因則在于,早期的體育品牌在線上的營收權重占比較小。
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而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5.3%,占比持續提升。 直播帶貨、即時零售等新模式的發展,對拉動線上消費起明顯作用。
安踏在財報中也顯示,公司正大力拓展新興電商渠道,所有品牌的電商業務占整體收入貢獻的33.8%。 按絕對金額計,較2023年同期增長25.1%。
此外,從2020年開始,安踏集團就積極推動DTC(直面消費者)轉型。 截至2024年6月30日,在安踏集團超12000家門店中,超10000家采用DTC模式進行運營; 其中有超6000家由品牌直營,直營店鋪超過了總店數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業始終關注的庫存方面,“多品牌”的安踏似乎不占優勢。
財報數據顯示,安踏的庫存周轉天數114天,盡管較2023年同期下降10天,但與奉行單品牌戰略的其他國產體育品牌相比,庫存周轉天數仍保持較高水平。
現金流方面,上半年,安踏錄得經營活動現金流入凈額為85.02億元,自由現金流入為76.19 億元。 截至期末,安踏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存款期超過三個月的銀行定期存款及已抵押存款合計為478.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與李寧集團此前強調的“穩健發展”“不以規模增長為主要目標”相似,丁世忠也在財報溝通會上強調“外部環境多變的情況下,更加堅持穩中求進的可持續經營方針。 ”
且在安踏主品牌的核心市場——二三線甚至更低線城市,耐克、阿迪等一線國際品牌也在不斷下探。 據36氪獲悉,李寧也在加大對中低線市場的探索,希望能進一步增加市場份額。
可以肯定的是,在存量競爭的國產體育品牌行業,競爭會不斷加劇,也沒有人能準確預測經濟周期何時結束。 安踏們仍處于“中場時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