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承壓,飛鶴奶粉飛不過國產奶粉的“高崗”?
來源/氫消費
作者/大可Dake
近日,一則謠言讓飛鶴成為“風口浪尖”。
10月18日,飛鶴乳業發表聲明,否認了網上關于其“進口日本原料”的不實傳言,并指出這些傳言誤導了消費者,損害了品牌聲譽,公司已就此報案。此傳言源于10月初飛鶴與日本協和發酵簽署的技術合作意向書。
飛鶴表示,這項企業間的技術合作協議被某些人惡意曲解,謠傳飛鶴接受了日本企業的投資,甚至散布飛鶴使用日本原料的謠言。
飛鶴聲稱,這一合作旨在共同研發乳鐵蛋白生產技術,并不涉及原料進口或注資。
當飛鶴重回輿論圈,我們觀察到,“奶粉一哥”沒能逃過業績下滑的命運。
01
營收業績持續下滑,
“奶粉一哥”的營銷戰術不管用了?
說飛鶴是奶粉業的“老大哥”,可謂名副其實。中國飛鶴成立于1962年,擁有超過60年的歷史。公司在2013年從美股退市后轉戰香港市場,并于2019年11月13日在港交所上市。特別是自2016年起,飛鶴找準了“飛鶴奶粉,55年專為中國人研制,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這一占領消費者心智的廣告語,并請來吳京等明星做廣告,大幅增加綜藝投入,搭配鋪天蓋地的電梯廣告宣傳,以及強大的母嬰店線下管理體系,讓飛鶴的影響力達到了有效提升。
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19年—2023年,飛鶴奶粉在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不含港澳臺地區)連續5年位居第一,在全球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連續3年銷量第一。
但要注意到的是,在其黃金發展的五年,飛鶴的營收曲線,與其營銷投入高度契合。除去收縮營銷的2019年,飛鶴的營收增速,幾乎與銷售費用的增速一致。而且,恐怖的是,飛鶴的營銷費用,在部分年份已占到營收費用的近三成。
來到2022年后,形勢變得更加嚴峻。2019年至2023年,銷售費用從38.48億元增至67億元,增幅達74%。2024年上半年,銷售費用繼續上升2.2%至35.35億元,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線上活動及促銷活動的支出。銷售費用強勢加碼的另一面,是業績表現的低迷。2019年至2023年間,飛鶴的營收分別為137.2億元、185.9億元、227.8億元、213.1億元、195.3億元,其中2021年后連續兩年下降。同期凈利潤分別為39.35億元、74.37億元、68.71億元、49.42億元、33.9億元,連續三年下滑,2023年凈利潤達到五年來最低點。
如果說,此前營銷換營收的模式還能支撐著飛鶴持續向前,為收益帶來明顯的加持作用,但這種平衡正在被打破,讓飛鶴頹勢不斷顯現。
來到2024上半年,雖然中國飛鶴實現營業收入100.95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為18.75億元,同比增長10.56%;期內利潤19.16億元,同比增長18.1%,看起來重回了增長軌道。但這同樣離不開營銷的推動——上半年公司共舉辦約46萬場研討會,獲取新客戶超143萬人,以捕獲精準顧客。
與此同時,值得觀察的是,飛鶴通過在其他方面減少開支的方式提高利潤。上半年,中國飛鶴的行政開支同比減少2.5%,降至7.39億元,主要降低的是研發成本。
而結合以往財報來看,重營銷、輕研發是飛鶴一直以來的問題,2019年至2023年,其研發費用分別為1.71億元、2.65億元、4.26億元、4.93億元、6.11億元,研發投入占總營收的比重此前一直在2%左右。甚至2023年,飛鶴更是直接隱藏了研發費用的披露,將其與員工成本合并歸類為“行政開支”。
這一次的新聞是一次造謠,但對于既往重營銷、輕研發的飛鶴而言,“狼來了”是否能取信消費者,也是飛鶴需要考慮的問題。
據相關統計,飛鶴目前在外部理財產品中未贖回的本金總額超過55億元人民幣,其中27億元需等到2099年12月29日才能取回。自2023年以來,飛鶴已先后九次發布公告,宣布購買金融產品。從飛鶴頻繁的理財活動來看,公司似乎資金充裕。然而,富裕的理財項目對比貧乏的科研投入,對于一家以核心產品為主的企業來說,如何更高效地運用這些資金來推動主營業務的發展,或許是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
02
營造高端靠漲價,
消費者們不認了?
曾經讓飛鶴脫穎而出的是它的高端戰略。砍掉低端產品線全力進軍高端,讓飛鶴從眾多奶粉品牌中脫穎而出,甚至達成了“用高價換信賴”。但消費者越來越不吃這一套了。
今年以來,讓飛鶴成為“眾矢之的”的,還有頻頻的漲價。
2024年初,飛鶴發布了一則《關于飛鶴政策調整及產品價格上調的通知》,宣布自2月26日起,包括星飛帆卓睿、星飛帆900克、星飛帆700克及星飛帆A2奶源版在內的多款嬰兒奶粉產品將全面提價。針對此次價格調整,飛鶴解釋稱,此舉是為了恢復市場秩序,改善庫存管理和經銷商體系。公司高層指出,作為核心產品之一的星飛帆,自面市以來遭遇了顯著的價格下跌。最初定價為每罐300元,但一年后在某些地區的售價已跌至240元。為了維護市場價格的穩定性,防止跨區域銷售和價格混亂,飛鶴計劃在4月份將星飛帆的價格調整至280元,并保證這一價格標準在所有銷售渠道中得到嚴格執行。
但要知道,飛鶴現在的價格已可以稱為“全球最貴奶粉”。其高端產品每公斤售價在350元到449元之間,而超高端產品更是達到了每公斤450元以上。受價格上漲的影響,其在上半年的毛利率從65.3%提升到了67.9%。而其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的毛利率更是始終維持在70%左右。
事實上,中國奶粉整體都在世界范圍內“貴”列前茅。根據新加坡競爭局對各國奶粉消費均價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奶粉消費均價為250元/900g,這比美國、英國、新加坡和日本等東、西方發達國家都要高一截,更是遠超世界平均水平的約150元/900g。而飛鶴的奶粉,還要比中國奶粉消費均價高出50%以上。公司董事長冷友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直言,飛鶴奶粉折成公斤價全世界最貴,“好的就是貴的,雖然飛鶴有200元以下的奶粉產品,但是高端產品賣得更好。”
對此,以飛鶴為代表的奶粉品牌的漲價,引發了“全網吐槽”。“簡直是綁架消費者”“現在飛鶴星飛帆系列一罐368元,每月光奶粉錢就需要花費1500多元。”“孩子的奶粉錢都快趕得上一家人的飯錢了。”
與此同時,調價還被視為提升營收的一種“套路”,因為漲價通知會吸引渠道商和消費者加量囤貨,進而能短期內提升產品銷量。
一方面是消費者的吐槽,另一方面,則是經銷商的承壓。一位奶粉市代曾對記者表示,“雖然奶粉廠家是漲價了,但是母嬰終端是漲不上去的。”出于穩定性的考慮,飛鶴等奶粉的真正市場成交價格與此前的價格依然類似,真正損害的是經銷商的利益。“受影響比較大的是中小連鎖和單店,這些門店的議價能力較弱,本身經營通貨的毛利就有限,往往還難以拿到一線品牌的定制產品”。
但要看到的是,無論面對經銷商還是普通消費者,調價所換回的利益提升無疑是“飲鴆止渴”。
首先,過去的三聚氰胺事件等食品安全丑聞,對國內乳制品企業的聲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在左右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許多追求高品質的消費者對國產有機奶的質量存疑,更傾向于選擇國際品牌,這種信任危機已成為中國乳業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此同時,隨著消費者心態的變化和消費層次的調整,奶粉作為一種較為標準化的產品,其價格在全球化進程中正進一步透明化。盡管飛鶴打出“更適合中國寶寶的奶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差異化,但在經濟增長放緩、家庭預算受限的情況下,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的額外價值認同可能會減弱。
與之對應的是,2023年,外資乳企的業績普遍回暖,多家企業在財報中展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例如,達能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76.19億歐元,同比增長7%。特別是在中國、北亞和大洋洲市場,銷售額增長達到了10.1%,表現尤為突出。專業特殊營養業務的銷售額為24.45億歐元,顯示出該領域的強勁增長潛力。a2牛奶公司發布的2024財年半年報(截至2023年12月31日)顯示,公司營收同比增長3.7%,達到8.121億新西蘭元。其中,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的營收為5.495億新西蘭元,同比增長16.5%。中文標簽奶粉“a2至初”的銷售額為2.99億新西蘭元,同比增長10.4%,成為公司營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菲仕蘭的表現也不容忽視,2023年總收入達到131億歐元。美素佳兒所在的專業營養品業務集團收入增長8.9%,達到11.55億歐元。雀巢2023年總銷售額增長7.2%,達到930億瑞士法郎。其中,大中華大區的凈銷售額增長4.2%,約為436億元。特別是在第四季度,N3親體奶和熟齡營養產品的銷售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當前國內乳企主要通過“高端化”“營銷戰”來爭奪市場,而外資乳企則采取了控貨穩價和品牌建設的策略,有效提升了市場占有率。盡管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有所恢復,但仍有不少人更傾向于選擇外資品牌。隨著中國高線市場進入第四消費時代,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性價比,即“可以買貴的,但不能買貴了”。在這種背景下,奶粉品牌需要在產品定價上找到平衡點,既要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又要確保品牌和渠道的合理利潤。這要求企業在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上不斷優化,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的需求。
03
當母嬰消費圈陷入存量爭奪戰,
怎么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飛鶴業績的折戟,還要放進大環境里看。
根據2024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3年出生人口數據顯示,2023年1年出生了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為956萬人。這一數據,甚至低于新中國成立前的1944年。較此相比,2023年新出生人口數量下滑了54萬(約5.65%)。雖然數據相比于此前的悲觀預期更顯積極,但人口持續下滑的低迷氛圍仍未改變。
新出生人口持續下滑,首當其沖的就是乳品行業。其直接細分的嬰配粉受眾人群——0-3歲的嬰幼兒用戶在減少,將直接影響其營收數據。根據歐睿國際的數據,2023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下降4%,連續兩年呈下滑趨勢,市場規模甚至低于2018年的水平。這一變化對飛鶴等主要乳企構成了巨大壓力,尤其是飛鶴,其嬰幼兒奶粉業務占總收入的90%以上。
市場規模的萎縮不僅影響了飛鶴的營收,還導致了庫存積壓和線下渠道的經營困難。2023年,飛鶴的線下零售點減少了2.7萬家,顯示出市場環境的嚴峻性。與此同時,飛鶴的銷售費用持續高企,2021年年報顯示,飛鶴主要通過2000多名線下客戶的經銷網絡銷售產品,這部分銷售產生的收益占總收益的85.80%。這種高度依賴線下渠道的銷售模式,雖然幫助飛鶴在低線城市打開市場,但也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
面對市場總量的持續萎縮,雅培已經將嬰幼兒奶粉業務完全撤出中國大陸線下市場,春華資本22億美金接盤美贊臣奶粉后正苦苦支持,頭部乳企強如蒙牛旗下嬰幼兒奶粉數據也可謂“一塌糊涂”,基本上處于放棄狀態。與之對比的是,伊利在嬰幼兒奶粉賽道持續發力,要約收購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澳優成功,發力嬰幼兒奶粉領域,并已經達成了追趕態勢,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伊利2023年市占率16.2%,與飛鶴奶粉不足5個點的差距。
面對市場頹勢,飛鶴和其他乳企不得不采取更為激進的市場策略,激進的漲價就是如此。并且,為了應對市場變化,飛鶴正開始尋求新的增長點。2022年8月,飛鶴董事長冷友斌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公司將拓展0-12歲乃至成人的功能性配方奶粉市場,目標是覆蓋人的全生命周期。目前,飛鶴在成人奶粉領域推出了金裝1962、經典愛本和金裝愛本等產品,分別針對青少年、中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需求。
但要關注的是,與嬰幼兒奶粉相比,面向成人的奶粉并非剛需,成人奶粉是以“奶”為基礎的復合配方奶粉,本質是乳制品。成人對乳制品的需求大多是營養補充,所以液態奶、奶酪等均屬于替代性競品。相對于能夠即飲即吃的液態奶、奶酪零食,奶粉的溫水沖泡對飲用場景要求更高,進一步勸退了喜歡便捷的年輕消費者。相較于“躺著吃飯”的嬰幼兒群體,怎樣俘獲更為復雜、多元的成年消費者人群,飛鶴們無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