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書店”蔦屋大轉型,未來不再依靠賣書?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編譯/尹茜、松柏
來源/ITmedia、Impress
前段時間,西安邁科中心蔦屋書店確認終止營業。閉店消息一經釋出,不少當地消費者表示遺憾、不舍,感嘆這家“全球最美書店”成為時代的犧牲品。“實體書店應當如何存活”再度成為熱議話題。
事實上,剛剛進入“不惑之年”的蔦屋已經顯露疲態。
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3月期財年,蔦屋書店母公司的合并銷售額降至90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2.4億),僅約為巔峰期的四分之一。而且,其僅在最近一年就關閉了約100家店鋪,目前數量約800家,其中九成為特許經營店。
不過,作為行業領頭羊,該公司一直在積極求變。今年4月,歷經近25年沉淀的“澀谷蔦屋(SHIBUYA TSUTAYA)”迎來了重啟。過去,這里以銷售CD、DVD和書籍等實體商品為主,現在已轉型為全球IP內容體驗中心,成為動畫、角色及品牌等IP愛好者的必訪之地。
未來,蔦屋書店將如何應對重重挑戰?經調改后,澀谷蔦屋經營狀況如何?
01
尋求第三個發展高峰
“TSUTAYA蔦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3年。彼時,創始人增田宗昭洞察到市場空缺。在那個連CD都尚未廣泛流通、更不用說DVD的年代,他決定出租唱片和錄像帶。1985年,該品牌正式注冊成立為Culture Convenience Club公司(以下簡稱“CCC”),并且通過特許經營模式走上擴張之路。
2000年代后期,錄像帶和DVD租賃市場整體保持平穩,加之具備連鎖規模優勢,CCC能夠在把握熱門作品的同時,與加盟店共享信息并優化商品陳列等。相比之下,個人店鋪和小規模經營者逐漸從市場上銷聲匿跡。公司迎來第一個發展高峰,銷售額突破2200億日元。
2010年是一個分水嶺,CCC的財年銷售額跌破2000億日元。租賃市場從成熟期進入衰退期,而視頻流媒體開始興起,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滲透率不斷加深。另外,國外流媒體巨頭“網飛Netflix”也于2015年進入該國市場,帶來不小沖擊。
2011年,CCC啟動整改傳統租賃業務,將需求下降的DVD和CD租賃區轉型為綜合圖書區域,同時走向多元化發展之路。同年落成的“代官山蔦屋書店”就是代表性店鋪之一,該店與星巴克聯合經營,是一家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該店作為整體“T-SITE”項目的一部分,除了書店外,還包含面包店、雜貨店以及診所,甚至休息區還設有酒吧柜臺。
日本代官山蔦屋書店1F導覽
自此,其書店業務持續增長,銷售圖書和雜志的店鋪數量從2001年的250家增長到2016年超過800家,銷售額在2020年達到1427億日元。期間,蔦屋書店在雜志和圖書銷售方面超過紀伊國屋書店,成為日本最大的書店。
除了蔦屋書店轉型外,CCC還有兩大關鍵舉措,一是從2013年開始進軍圖書館業務,二是從2019年著手開發“Share Lounge共享休息室”業務。其合并銷售額從2011財年的約1699億日元增長到2019財年的3607億日元,這標志著CCC達到了第二個發展高峰。
2021年以后,公司逐漸顯現業務精簡化的趨勢,包括在2023年10月轉讓“蔦屋”的特許經營業務,現由CCC與日販IPS控股的合資公司Culture Experience主導。從出租影碟發展到新型書店,再到進軍共享辦公空間等領域,CCC一直隨著時代在變革。未來將開展何種新業務,其朝向第三個發展高峰的轉型值得關注。
02
下一代蔦屋書店問世
作為蔦屋的旗艦店,“澀谷蔦屋”自2000年開業以來,曾憑借實體商品銷售在當時的包銷時代獲得了可觀的收益。然而,隨著數字化進程的發展,市場需求發生了轉變,該店也順應潮流,探索全新的內容價值和娛樂方式,積極轉型。
現如今,澀谷蔦屋以“用你熱愛的事物創造世界”為主題,鎖定年輕的α世代和Z世代群體,以及訪日外國游客,并以“IP”為核心主題,打造了一個強調內容與體驗價值的空間布局。商業模式定位為“B2C2B”,即企業向消費者輸出,再通過消費者的體驗反饋推動企業合作。
CCC澀谷項目執行人鐮田崇裕表示:“我們希望在店內為消費者提供能夠帶來快樂的實際體驗,并與那些同樣注重用戶價值的企業和內容持有者展開深度合作。不僅僅是簡單的廣告推廣,我們更加注重打造一個能夠讓粉絲互動、并沉浸其中的體驗空間�!�
整個項目的樓層布局煥然一新,內容構成多種多樣。
地下二層至地上一層的主題為“全球IP的沉浸式空間”。
地上一層的核心區域被稱為“澀谷IP區A”,配備了三面室內LED大屏幕及戶外入口LED顯示屏,提供沉浸式的體驗。通過這些巨型屏幕,顧客可以感受全球各類IP內容的獨特魅力,享受視覺震撼的體驗,探索各種IP的世界觀。
地下一層則為“澀谷IP區B”,與澀谷地鐵站相連接。該區域采用全球頂級美術館使用的專業展覽設備,打造出極具沉浸感的空間設計。這里不僅可以展示藝術家、作家的作品,還提供舉辦畫廊展覽、商品銷售及各種聯名活動的空間,成為藝術與商業合作的場所。
地下二層的“娛樂奇境”是專為粉絲們打造的樓層,匯聚了有關藝人和偶像的內容。通過大型展示區,顧客可以欣賞到包括巨型面板、懸掛式旗幟及超大4K屏幕在內的多種展示形式。同時,這里還設有CD、DVD、寫真集、雜志等商品的快閃店,并提供澀谷蔦屋的獨家限定商品。
地上二至四層的主題為“激發靈感的咖啡店與休息區”。
在二層的星巴克店內,以“星巴克綠絲帶”為主題,采用了充滿流行藝術感的內部裝飾。數字藝術設計的綠色絲帶環繞整個店鋪,座椅也統一采用綠色設計。顧客可以俯瞰著名的“澀谷十字路口”,并欣賞澀谷街區的全景。
三層和四層則為共享休息區,融合了共享辦公空間的實用功能與休息區的舒適氛圍,按時間收費,為顧客提供了理想的工作與休憩場所。
三層設有臨窗的站立觀景區,顧客可以從正面一覽澀谷十字路口的全景。此外,蔦屋書店還與日本頂級手辦制造商合作,展出了全球知名IP內容的“等身大手辦”及高品質手辦。
四層則為創意工作者們量身打造。書架和藝術品環繞在此,激發人們的靈感。這里設有26個半開放式工作區、75個開放式座位以及兩間分別能容納4人和8人的會議室。
地上五層至八層的主題為“獨一無二的體驗”。
五層為日本首家“寶可夢卡牌對戰館”,館內設有78個對戰席位和1間可容納4人的私人房間,桌椅均為特別定制,為顧客提供舒適的對戰環境,讓顧客沉浸在寶可夢卡牌游戲的互動體驗中。另外,現場還提供免費的飲料、零食和甜品。
六層為“IP書店”,出售漫畫、手辦、周邊商品等IP衍生品。其中,超過一半的商品為澀谷蔦屋的原創限定商品,這里還將定期舉辦IP聯名活動。此外,樓層內設有大型顯示屏,定期播放與各地YouTube博主合作的地區推廣節目。
七層為“聯名咖啡館”,專注于動漫、漫畫、藝術家及奢侈品牌等全球頂尖IP內容的聯名合作。餐飲菜單靈感源于IP內容的世界觀,提供原創的食品、甜點和飲料,顧客還可以通過購買限定餐點來獲得限定禮品�?Х瑞^內還設有大型展示面板、服裝及相關周邊展區,顧客可在此打卡拍照。
八層為“STUDIO/屋頂”,為多功能活動空間,配備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將各樓層舉辦的活動通過館內顯示屏和戶外LED屏同步直播,進一步擴大活動影響力。
03
調改成果與挑戰并存
在澀谷蔦屋重裝開業初期,CCC曾預估每日客流量為3萬人。不過,經過這段時間的運營,實際數據與預期相比出現了一些“差異”。
鐮田崇裕表示:“目前,澀谷蔦屋的日均客流量已達到約4萬人,超過了預期目標。其中,訪日外國游客約占整體客流的40%,并涵蓋10歲至60歲以上的各年齡段。以往,外國游客大多集中于星巴克,但隨著店鋪重裝升級,他們開始更多地探索其他樓層的服務和體驗�!�
在收入結構方面,商品銷售的實際占比高于預期。此前,澀谷蔦屋主要經營市場上流通的實體產品,但經過重裝升級后,開始銷售獲得IP授權的自有品牌原創周邊產品。這些限量版獨家商品極大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同時,許多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積極分享這些限量商品,吸引了更多顧客前來消費。
盡管澀谷蔦屋的重裝改造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一些運營挑戰也逐漸顯現。
首先,是維護整個店鋪的“高能耗”問題。鐮田表示:“持續運營IP聯動的展覽和咖啡館,以及開發和銷售原創周邊商品,幾乎就像一年365天不停地舉辦演唱會。與銷售一般市場流通的實體商品相比,這種運營模式的能耗是巨大的。目前,我們正在積累更多經驗,以便更高效地運營這一模式�!�
迄今為止,澀谷蔦屋所有的合作項目都獲得了市場的高度評價,IP方的合作邀約也在不斷增加。根據目前的規劃,直到2025年3月左右的項目都已基本排滿。要提高運營效率,關鍵是不斷增加成功案例,并將其標準化,這是現階段的解決思路。
其次,3樓和4樓的共享休息室也面臨一定挑戰。盡管澀谷蔦屋作為CCC旗下33家共享休息室中的旗艦店,銷售額位列前茅,但對于目標客戶群之一的外國游客來說,共享休息室的服務模式尚不成熟,導致不少游客對該服務敬而遠之。如果能有效吸引這一群體,將進一步推動業績增長。
CCC共享休息室業務策劃部部長渡邊匠表示:“很多外國游客對‘按使用時間收費的共享休息室’模式感到困惑,因此我們目前嘗試以‘咖啡館’的概念進行宣傳,并為外國游客提供更直觀、易懂的服務說明�!�
在重裝初期,外國游客多集中在2樓的星巴克,極少有人會前往3樓的共享休息室。但通過將“共享休息室”重新定位為“咖啡館”并在一樓發放宣傳單后,外國游客的每日訪問量比最初提升了2-3倍。
5樓的寶可夢卡牌對戰館也面臨類似的挑戰。雖然許多外國游客對這一樓層表現出濃厚興趣,但由于不熟悉玩法,部分游客最終放棄體驗。為此,澀谷蔦屋增加了多種語言的支持,并為獨自前來的游客提供對戰機會,從而提升了游客的參與度。
寫在最后
由于租賃業務需求持續低迷,CCC集團一直在積極推動將傳統租賃店“蔦屋”轉型為以圖書為中心、融合多種內容和商品的復合型店鋪“蔦屋書店”。在澀谷店的改造中,雖然也可以順應這一趨勢,但基于某種危機意識,最終沒有加入書店二字。
作為澀谷蔦屋和代官山蔦屋書店的策劃人,戰略店鋪開發總部部長鐮田崇裕透露:“自2011年在代官山開設蔦屋書店以來,雖然我們一直在店內倡導生活方式的理念,但實際上仍然沒有擺脫以圖書為中心的傳統內容流通的商業模式。”
也就是說,此次澀谷蔦屋的轉型證明,CCC意識到不能滿足于簡單的業態轉換,而是在尋求更深層次的商業模式創新。但正如前文所述,澀谷蔦屋依舊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如何還有待市場考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