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店僅剩20家!便利店里開茶飲店,不是一門好生意?
出品/職業(yè)餐飲網
作者/旖旎
又一巨頭的茶飲生意要“黃”了?
近日,曾在高峰期開出500多家門店的“不眠海”,關店僅剩20家!
2021年,當時擁有2000多家門店的便利蜂,開了“店中店”模式的“不眠海”飲品站,開始跨界賣奶茶和咖啡!均價15元一杯,全都是現場制作,試圖用咖啡、飲品撬動新的增量。
但沒想到的是,如今,本應是錦上添花的“第二增長曲線”,卻成了另一種“負累”。
而就在前不久,庫迪宣布要與便利店美宜佳合作“店中店”模式。
如果把不眠海看做“前車之鑒”,那這種茶飲店+便利店模式,還能否走得通?
01
關店僅剩20家!
便利蜂的“不眠海”撐不住了?
三年前,便利蜂以店中店模式推出飲品站“不眠海Sober Hi”,想要用咖啡、飲品來帶動門店業(yè)績增長。
1、走“店中店”模式,賣咖啡和飲品,高峰期開店500家以上
2021年,便利蜂在自家便利店里辟出了一塊6—7平米的空間做飲品站,取名為“不眠海”。
當時不眠海區(qū)別于便利蜂的黃色視覺,有著獨特的藍白設計,與便利蜂的便利店空間形成了明顯的區(qū)隔,給人的感覺很清新。
而且推出了四類飲品,包括精品咖啡、手沖咖啡、嗨樂冰以及現制茶飲,都是市面上的“經典款”。
基本咖啡在每杯10-20元不等,現制茶飲的價格區(qū)間為13-16元,三款手沖咖啡價格都是20元。
對比三年前其他市面上的咖啡品牌,價格都要低一些。
新店開業(yè)期間,還推出了近乎白送的優(yōu)惠活動,一杯精品咖啡只需要3塊多。
而且不眠海還主打“現做現制”,每家店都配有咖啡師,采用現場制作的方式為顧客提供精品咖啡以及其他茶飲。
高峰期不眠海門店數量一度超過了500家。
2、如今,全國關店僅剩20家!
而三年后的今天,職餐查看不眠海官方小程序發(fā)現,全國多地門店已關閉。
上海、天津、濟南、南京、杭州多個城市已無在營門店。
僅剩北京一地還有門店,門店也只有寥寥20家。
而從目前門店產品價格來看,也似乎為了“對抗”內卷,進行了大幅度降價。
拿鐵基本都在9.9元一杯,略高一點的會賣到12元一杯。
飲品也大多調整價格到10-12元一杯。
(左邊為不眠海現在門店產品售價,右邊為剛開店時產品售價)
02
在便利店里開茶飲店,還跑得通么?
在便利店里開茶飲店或咖啡店,走這種“店中店”模式的餐飲品牌不在少數。
像是今年5月,庫迪咖啡推出便捷店戰(zhàn)略,與美宜佳合作開出店中店;Tims天好中國與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已共同合作開發(fā)了148家易捷X Tims Express融合店。
很多茶飲、咖啡品牌都盯上這種便利店的“店中店”模型,想要進一步拓寬場景、尋求增量。
但如今不眠海的關店收縮,不難看出,這種模式走得也并非很順利。
1、“便利”的核心優(yōu)勢,對于茶咖店未必有用,場景不匹配
便利店的核心優(yōu)勢就是主打“便利”。
大部分選址都在社區(qū)門口、寫字樓樓下。
對于顧客來說,靠近家門口,不用跑更遠,下單很便捷。
因此很多茶咖品牌都盯上這一點,距離顧客更近,而且店中店,房租等成本也相對便宜些。
但是似乎這種“便利”的核心優(yōu)勢,對于茶咖店未必很奏效。
因為一方面是原點客群,茶飲和咖啡客群主要鎖定在年輕人,而較之于便利店所在的社區(qū)等點位,客群上不匹配。
像是庫迪合作的“中國便利店之王”美佳宜,目前有36000多家店,選址大多集中在租金相對低廉的居民社區(qū)、工業(yè)區(qū)或是城鄉(xiāng)結合部等地。
另一方面,消費場景有很大差距,茶飲咖啡一般是休閑、逛街時候來一杯,與便利店的消費場景也不太匹配。
而且即使是有便利店開在了核心商圈,能夠形成匹配的“點位”也是有限的,就像便利蜂一樣,不是所有的門店都適合開茶咖店。
2、茶咖市場“內卷”廝殺激烈,“低價”并不是核心競爭力了
三年前,茶咖市場還沒有這么內卷,便利店里“+飲”成了很多品牌創(chuàng)新增長的一個路徑,而飲品品牌也似乎看好這種模式,壓縮成本,還能拓寬銷售路徑。
但如今三年后,9.9元價格戰(zhàn)廝殺之下,無論是茶飲還是咖啡,馬太效應加劇。
頭部神仙打架,一批沒錢、沒規(guī)模的中小玩家默默退出戰(zhàn)場。
即使是大哥喜茶也重回“10元”價格帶。
再想憑借店中店模式,壓縮成本,用“低價”來俘獲客群就很難了。
因為現如今同樣的價格,產品自身如果沒有競爭力,僅僅是“便利”很難站得住腳。
就像職餐記者在點評網站看到下單過不眠海網友的評論,“出餐速度慢,產品口味一般”,自然就是失去了競爭力。
職業(yè)餐飲網總結:
點位受限、場景客群不匹配、產品不耐打……
“茶咖+便利店”的模式,雖然讓我們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一塊非常“難啃”的蛋糕。
正如不眠海如今遇到的瓶頸,也許三年前,它是便利蜂的一個“新希望”,但如今卻活成了一個“累贅”,甚至一個“棄子”。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