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賣“蜂巢”:一場價值21萬的“勇敢者游戲”
來源/雪豹財經社
作者/思元
花21萬元,在便利蜂做了一年店長的楊文濤(化名)站在熟悉的收銀臺前,告別了那段“給別人打工的日子”。
他幾個月前就聽說了便利蜂要開放加盟的消息,到8月公司正式開始直營轉加盟的進程,他幾乎沒怎么考慮就提交了加盟申請。好的店址不等人。開放初期賺錢的點位還很多,他相信現在就是加盟的最佳時機。
自2016年以來一直以直營模式“獨步江湖”的便利蜂,罕見地改變策略,以相當有誘惑力的低門檻吸引加盟商前來“筑巢”。
目前第一步開放的是“委托加盟模式”,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4個城市的近2000家直營店鋪向外部加盟商開放,加盟商只負責日常經營,而店面租賃、裝修、產品供給、品牌推廣和運營管理等事務,均由便利蜂負責。
楊文濤告訴雪豹財經社,據他所知,公司計劃將近八成直營店都轉成加盟店。
在行業內,便利蜂是一家相當特殊的公司。他們曾堅信每一個有人的地方,都會出現效率的低下,算法由此統治一切,店員被化為一行行代碼。
當這樣一家公司試圖開放充滿不確定性的加盟模式,機械“蜂王”,能引來多少“工蜂”?
01腳踏實地的“店長plus”
10月7日下午,位于北京朝陽區冠城大廈的便利蜂總部,國慶節后的第一場招商會正在召開。
阿基米德、歐幾里得、畢達哥拉斯——所有會議室都以知名數學家的名字命名,來參加招商會的楊楠(化名)從這個細節判斷,這是一家注重秩序和效率的公司。但她又覺得,這似乎和十分講究便捷、接地氣、人情味的便利店行業有些“八字不合”。
第一次參加類似活動的楊楠有些緊張,好在會議室里坐著的十幾位同行者大多是有便利店經營經驗的“老手”,其中包括全家、羅森的店長,也有獨立經營社區夫妻店的中年人。這多少緩解了她的不安。
他們之所以來到這里,是因為便利蜂開出了在行業內堪稱優厚的加盟條件:“不掏房租,加盟成本相當低”。
在一個小時的招商會上,便利蜂工作人員用半個小時詳細介紹加盟政策,并細致地測算了具體的到手收益。
為吸引準加盟商,他們立下了不少豪言壯語:“越早加盟好店越多,你們就越賺錢”,“虧損的情況幾乎不存在”。楊文濤告訴雪豹財經社,負責與他對接的工作人員向他承諾,“公司會保證每個人都賺到錢”。
但這不會是一筆很有吸引力的大錢,因為便利店是個微利行業。
據雪豹財經社了解,便利蜂的工作人員會在每一次的招商會上向參會者說明一家店鋪的銷售額和盈利水平,經公司測算,加盟商的月收入中位值為1萬~2萬元,愿意接受這樣的收入區間,才會進一步洽談加盟事宜。便利蜂希望以此篩選出那些“腳踏實地”的經營者。
楊楠參加的那場招商會上,有人當場提出質疑,抱怨測算出的月收益實在太少,工作人員笑著問他期望的月收入,在得到“最少3萬元”的答案后,非常干脆地回答“幾乎不可能”。
聽到這里,參會人員交頭接耳討論起來。有的認為全職經營太不劃算,投入產出比太低,又怕實際經營時虧錢做了“接盤俠”;也有人看重便利蜂這塊招牌,覺得加盟跟單干相比,省去了不少麻煩。
在自稱“小白”的楊楠看來,便利蜂開放加盟,更像是為公司招聘一批更忠心耿耿的“店長plus”。
一位便利蜂內部人員告訴楊楠,北京地區已經轉為加盟店的便利蜂門店有30余家。據窄門餐眼數據,便利蜂在北京共有949家門店。
02生存與擴張
作為國內第一家宣稱運用“互聯網模式”經營零售行業的便利店公司,便利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光環籠罩。
2016年成立后,便利蜂在4年時間里獲得多個投資機構青睞,完成了總額超20億美元的3輪融資。
一位接近便利蜂高層的人士告訴雪豹財經社,雖然如今已有3年時間沒有融資,但無論是創始人莊辰超足夠雄厚的個人資本,還是便利蜂在此前4年融到的資金,公司目前都不需要太擔心資金問題。
但這并不意味著便利蜂沒有賺錢的壓力。
隨著明星創業公司的光環變得黯淡,便利蜂更大的問題開始凸顯。
2020年底,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在供應商大會上高調宣布萬店計劃:計劃在次年實現門店數突破4000家,2023年完成萬店目標。當時,便利蜂的門店數有近2800家。
然而,意圖激進擴張的便利蜂沒多久便陷入經營危機,開始了劇烈收縮。
從2022年4月開始,便利蜂大批關店的消息屢見報端。8月,便利蜂方面承認,閉店數量在700家左右。一位便利蜂內部人員告訴雪豹財經社,便利蜂目前在全國有大約1800家門店。
除了盲目擴張導致的經營能力不足,過于依賴算法優勢,也讓便利蜂在疫情期間付出了慘痛代價。
數字算法是便利蜂成立之初最引以為傲的特色,經營完全遵循系統決策,店員只需“傻瓜式”執行。但遇到非常態事件,算法無法提前預測門店的訂貨變化,而店員由于未接受過訂貨培訓,導致門店失去了精準訂貨能力,從而造成商品廢棄損失。
將目光放在整個行業,便利店行業是近3年來實體零售中少數仍保持增長的業態之一。畢馬威在《2023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提到,2022年中國便利店銷售額3834億元,其中品牌連鎖便利店為3264億元,增速達到9.8%。
但在同樣的時間,便利蜂卻遭遇了經營困境,陷入裁員風波。
2022年初,便利蜂在向全體員工發布的郵件中宣布,由于“疫情影響,業績不如預期”,年終獎取消。
此外,據界面新聞報道,2021年底開始,至2022年上半年,便利蜂共經歷了三輪裁員,其中人事、物流、中臺、技術、商品、運營、選址開發以及門店(包括咖啡業務“不眠海”)等業務部門均受波及。其中,技術部門裁員比例在20%左右,全國開發選址部門裁員比例約為70%。
造血不足,發展受阻,生存和擴張的焦慮同時環繞著便利蜂。眼下的問題在于,不夠豐厚的收入,能否吸引加盟商前來筑“蜂巢”?
03勇敢者的游戲
資金門檻低,是便利蜂加盟政策最吸引楊文濤的地方。
21萬元的加盟費中,包括5萬元的品牌使用費和1萬元的培訓費,還有保證金15萬元——5年合約到期后,這部分錢還會自動退還。由于合同期內不用承擔任何房租、裝修成本,便利蜂的加盟費比其他便利店品牌低了不少。
以中百羅森為例,據官方信息,在省會城市,羅森便利店的推薦店鋪面積在80平方米左右,裝修費每平方米700元,再加上設備費、進貨費、加盟費等,光啟動資金就需要50萬~55萬元。即使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區域便利店,加盟商在初始階段也需要花費10萬~20萬元的資金。
更讓楊文濤心動的,是比當下更高的收入。
楊文濤觀察到,店址好、人流量大的便利蜂門店,日均營業額能達到2萬元以上,按公司的分成政策計算,一個月到手能有8萬元。扣除員工工資、水電費、商品損耗以及必要的垃圾清運費、維保費,每個月的收入能達到2萬元,比他做店長時收入高了不少,不到一年就能回本。
根據招商會上給出的加盟政策,便利蜂采取累進式的階梯式分成模式,分成比例與加盟商的實際銷售毛利潤直接掛鉤。
以北京為例,便利蜂將門店毛利分成兩個檔位,店鋪月度銷售毛利潤小于8萬元的門店,5萬元以內的毛利潤,加盟商能拿到60%,剩余部分能拿到13%。月度銷售毛利潤大于8萬元的門店,則有著更細化的分配模式。
按圖中的分成比例來算,以北京為例,月度銷售毛利為16萬的門店,加盟商到手收入為100000*43%+50000*32%+10000*20%=61000(元)。
和其他行業加盟商不同,加盟便利店的人很少抱著實現財富自由的心態入局,大部分人一開始只是想掙一份穩定的、比上班多一點的收入。
但對于個體經營者、尤其是缺乏經驗的“小白”來說,加盟便利店仍然是一場勇敢者的游戲。
在眾多社交平臺上,失意的便利店加盟商隨處可見。選址、租店、招工、進貨、實際經營,每一個環節都要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全年無休的工作方式,讓不少加盟商自嘲是公司的“五星級打工人”。
對便利蜂而言,這同樣是一個風險與收益難以評估的決定。
落空的萬店宣言,已不是便利蜂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它最需要做的是平穩過渡,實現盈利或保持現有資金流。開放加盟,是他們為自己開出的“藥方”。
上海碓胤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龔胤全認為,開放加盟可以讓便利峰將精力聚焦在其擅長的數字化經營上,把店面的日常事務性工作交給加盟商去做。
“業內曾普遍對便利蜂大規模開設直營店持質疑態度�!币晃涣闶蹣I專家告訴雪豹財經社,“加盟是行業特性決定的,連鎖便利店總部需要通過大規模開店來降低成本,提高供應鏈效率。”
經歷了幾波動蕩后,曾經特立獨行的便利蜂和羅森、7-11、全家等大公司站在了同樣的起跑線上。它將奔向多遠的終點,還需要時間驗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