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店元旦休假,公眾不再需要百貨店了?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
編輯/薇薇
近日,日本主要百貨店恢復20多年前元旦休假的做法,成為熱議話題。
近三年來,日本百貨店客群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一方面,城市百貨店追逐入境游客和新生貴族資產化消費,推高業績;另一方面,地方百貨店無人問津,商氣持續蕭條,反映出城鄉之間價值裂變,大眾追逐百貨店“初賣”福袋的習俗文化漸行漸遠,百貨店不再是商業文化中心。
1、消費價值逐漸跌落
2024年11月24日,“讀賣新聞”報道,大型百貨店2025年有恢復首日營業為1月3日的傾向。行業給出的理由是考慮員工職場環境,也可能是人手不足,預計到2030年百貨店缺員60萬人,但沒有提高消費利用價值問題。
從各企業披露信息看,2025年元旦東京主要百貨店都將休假,分別在2號或者3號上班。
高島屋原則規定,全國13家店鋪2025年1月連休兩天,3號上班。兩天連休的做法是時隔23年來首次。村田善郎社長表示:“希望創造讓員工安心工作的職場。”大丸松坂屋百貨店確定15家店連休兩天,3號上班,時隔25年恢復過去的做法。崇光·西武百貨下屬的西武池袋本店等4家店1號休假,2號上班。松屋銀座店自2024年開始連休兩天,3號上班,據說對業績沒有太大影響。三越伊勢丹百貨是1號休假,2號上班。該企業2016年曾經在東京等8個店改為3號上班,2020年又改為2號上班。阪急阪神百貨店在10月7日就發出通知,下屬10個店在2025年元旦連休兩天,3號上班。在此之前是1號休假,2號上班。
之所以說是恢復,是因為在1980年代之前,日本百貨店的主流做法是新年休息3天、4號上班。后來經濟泡沫破滅,企業陸續增加營業時間,新年休假習慣也取消了。今年的做法,普遍解釋是改善員工就業環境。1月3日上班的高島屋日本橋店,搶購福袋顧客增加約30%(下圖示),中村卓矢副店長說,員工積極性提高比銷售額損失重要。
圖源:KYODO
此事在網上引發很多討論,一個說法是希望各業態除夕都休息;另一個說法是為員工考慮是借口;一種更強的業內聲音指出,是因為公眾不再那么需要百貨店了,百貨店作為大眾的消費價值已經跌落,如果說地方百貨因為人口減少業績萎縮,那么作為大眾消費標簽的電鐵系百貨,包括近鐵、小田急、東急、東武、京王持續宣布改性重裝,顯示大眾百貨已經走進黃昏。
事實上,在百貨店購物的大眾消費者確實迅速減少。曾經的百貨文化有四個符號:一是時尚西服熱、二是屋頂游樂園、三是大食堂、四是玩具部及書店,如今熱點變涼。疫情前的2019年有208個店鋪,2024年剩下180個店,與高峰期1999年的311個店比較,減少42%。有4個縣已經沒有百貨店,還有14個縣各自只有1個百貨店。
2023年3月,MyVoice.com調查了9705名消費者,有56.7%的人表示從未去過或幾乎不去百貨店。在2006年的調查中這一比例為18.4%。過去20年中,群體性的百貨店文化正在消失。
圖源:MyVoice.com
2、兩股力量支撐百貨店
截止2024年底,以10個城市地區為主的百貨店業績保持3年連續增長,拉動全國百貨店業績在低谷中平穩增長。
第一、海外入境游客消費。
根據日本觀光廳發布的數據,2024年的入境游客數約為3600萬人,消費額將為7.3萬億日元(約3396億人民幣),2025年將接近3800萬人,消費額將達到7.6萬億日元(約3535億人民幣),其中大約30%是“購物消費”,換算一下,零售業的機會總量約為2.2萬億日元(約1023億人民幣)。
在去日本的國際游客中,最活躍的5個國家或地區是:韓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美國。2024年赴日游客明顯增長的還有越南、泰國。曾經,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消費者都是中國大陸的常客,如今眼光都轉移到日本,其中,中國大陸游客的購物類消費占比最大,客單價最高,為日本百貨店業績增量提供了強勁動力。
最夸張的是松屋銀座本店,在2024年度上半年(3月~8月)的銷售額同比增長32.3%,達到631億日元(約29億人民幣),創造業績新高。免稅品銷售額增長2.2倍至314億日元(約15億人民幣),總體業績占比達到49.6%,2023年同期不過是29.2%。作為主力,中國大陸游客購買額達到210億日元(約9億人民幣),客單價比去年同期增長35%,達到32.8萬日元(約1.5萬人民幣),而面向國內顧客的奢侈品業績下降18%。
三越伊勢丹控股在2023年度面向游客的免稅品銷售額為1088億日元(約50億人民幣),突破歷史新高,與2018財年相比增長45%。高島屋百貨店免稅品銷售額在2024年10月份增長35.1%,11月份增長29.9%,除掉免稅品增量之后,銷售額增長3.3%。阪急百貨梅田店將2024年度的免稅品銷售計劃從1000億日元(約46億人民幣)提高到1260億日元(約58億人民幣)。其海外持卡會員達到3萬人,將定向服務團隊成員增加到50人。山口俊比古社長坦率地說,如果沒有入境游客消費因素,這個目標是無法達到的。
數據來源:日本百貨店協會
第二、國內貴族階層消費。
2022年5月份開始,日本爆發大規模通脹,到2024年有所緩解,價格上漲率為3.9%,與2023年的6.0%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去掉通脹因素,大眾連續20個月實際收入下降。據消費分析機構intage公示,3年來,大眾家庭消費的節約愿望一直大于現在和預期消費愿望,主要消費品僅限于基本食品,主要消費渠道是網店、藥妝店、食品超市、便利店。
瑞士金融機構(UBS)《2024年全球財富報告》指出,2023年日本高凈值人士(資產為100萬美元或以上的成年人)達到282萬人。到2028年將增長28%,達到362萬人,成為高端商業追逐目標。
野村綜合研究所(NRI)報告,2023年擁有1億日元(約465萬人民幣)以上金融資產的家庭有148.5萬個,大約占全部家庭數量的2%。資產合計364萬億日元(約169千億人民幣),大約占總量的22%。他們在2023年主打消費項目有:餐廳、酒吧、社交場所、廣告營銷,游戲、漫畫、健身等項目也在增加,其中廣告營銷費增加了4倍。隨著通脹和股市高企,購買項目集中在資產,包括都市地產、高級公寓、家用車、高級手表等,這些消費項目均具有轉售資產價值。
數據來源:野村綜合研究所
2013年以來,富裕階層和普通大眾貧富兩極分化加劇。2024年12月13日“產經新聞”分析道,富裕階層通常把百貨店當作陳列室,利用百貨店的黃金、珠寶、藝術品等貴重商品做投機或者投資消費。與此相關,一些地方百貨店的LV逐步撤出,集中到富人區,僅在新宿就聚集了4個LV店鋪,同時追逐入境游客駐足地,比如機場、滑雪場。
三越伊勢丹控股社長細谷敏幸在2021年上任以來,力推“群客”轉為“個客”服務營銷。私人造型師小組貫穿品類提供服務,識別個客銷售額占比達到70%,長期徘徊在2%至3%的營業利潤率驟升至10%。銀座松屋店、名古屋的松坂屋店的外商消費均達到50%左右。2024年6月,高島屋收購一家資產管理咨詢公司為富人提供服務。2024年3至11月份,高島屋外商大客戶銷售增長6.6%,大眾客戶增長2.4%。
貴族化客人自然不會在元旦去百貨店搶購福袋,大眾也不再以搶購福袋作為主打樂趣,于是,恢復元旦休假成了大家都接受的選擇。
3、行業調改追求附加值
強調兩個主要支撐力,不能否定企業內在修煉提升功夫。日本百貨業能整體快速走出疫情困境,有通脹因素影響,更關鍵的因素在內部,源自制度性創新調改。
第一、店鋪媒體化。
2024年有30多家主要零售商宣布進軍零售媒體化領域,創新運營附加值。主要特點是利用與客戶的大量接觸點為廣告價值點,與制造商、廣告商創建新的融合市場。百貨業最早提出媒體化理念的是丸井(0101)百貨,通過展示展覽品牌商品收取合作費,號稱不賣貨的百貨店。
近3年來,百貨店行業整體加快了這一進程。三越伊勢丹百貨的個客化服務營銷戰略。組織系列化會員活動,丹青會、逸品會、海外顧客專享會,擴大影響。他們運用數字化工具為顧客提供個人色彩診斷和骨骼分析等服務,其費用為2小時2萬日元(約930人民幣);在店內設立“食品通訊社”將店鋪作為媒體發布信息。
大阪阪急百貨店設立養生館、快閃區,其快閃區劃分樓層編號,授權樓層運營(參見筆者拍攝下圖)。不僅開設英國文化周,還和韓國新世界百貨店合作,推廣韓國品牌,傳播本企業品牌影響力。
大丸百貨店東京店在疫情期間授權兩名年輕員工創設D2C展售區,2024年9月18日宣布將4層的D2C展銷區“明日見世”移至9層,組合了20個品牌,約430平方米。參展費從每12周45萬日元(約2萬人民幣)提高到90萬日元(約4萬人民幣),收入計劃是搬遷前的2.5倍,從單純購物向社交價值過渡。
第二、去百貨化。
去百貨化,是大丸集團前負責人奧田務提出的,并首先在大丸梅田店實施,主要意圖是改變聯營機制,引入租賃制,提高坪效。大丸集團宣稱的成功案例是大丸心齋橋本館,該店于2019年9月18日改造重張,租賃面積占比為65%。該項目借鑒GINZA SIX全面租賃化改造的經驗,著力追求企業品牌價值、場景魅力和收益價值平衡,打造出下一代新型百貨模式:一是租賃區:地下1、地下2層為飲食、食品,地上4至10層,時尚關聯產品;二是聯營區(消化采購模式):一層化妝品、二層奢侈品、三層奢侈品互動體驗區。化妝品集中68個品牌,所占區域擴大1.5倍。
壓縮服裝規模,成為去百貨化的主要目標。大丸松坂屋百貨所有門店中,2019年度和2023年度品類業績比較,國內品牌為主的女裝銷售額因為面積縮小而減少了25%,結構改變以后,總體業績在增長。
業內朋友熟悉的池袋西武百貨店,2024年6月19日公布調改方案,百貨部分面積從8.8萬平米減到4.8萬平米。鋪位數量從745個減到380個。規劃奢侈品、化妝品各60個品牌,其賣場面積分別擴大1.3倍、1.7倍。主要壓縮目標是服裝,特別是坪效較低的女裝區域。原來女裝在3、4層,男裝在5層,調改以后男女服裝全部集中在7、8層,該區域還組合了雜品、快閃區、會員沙龍。騰出的面積還要引入大家電、數碼電器等新功能。另外地下一層擴大了食品餐飲區。
位于名古屋的榮商業區的松坂屋總店,是1611年創業的老字號。店鋪組合由本館、北館、南館組成。2024年9月宣布不閉店調改本館。改造區域約2.7萬平米,占總體經營面積約30%,投資約63億日元(約3億人民幣),占了集團15個店鋪三年改造費用的40%。主要內容:女裝面積減少61%,擴大奢侈品(40%)、藝術品(145%)、和酒及紅酒館(300%)以及美容沙龍、層間餐飲等面積。計劃2026年度銷售額增長40%以上。
圖源:WWD官網
去百貨化,還加強了屬地物產推銷合作,比如北海道物產展銷會,部分百貨店及購物中心今年已經舉辦了兩次。部分百貨店與屬地協會組織合作,組織屬地企業商品分享會,包括設計師專屬服飾、精制食品、手工藝品、土特產等,引導大眾消費價值。
第三、數字化及未來
2020年以來,日本百貨店加速數字化進程,一方面精準應對高端會員,一方面創新商品內容。2020年初,三越伊勢丹百貨受網友呼吁,著手優化線上化妝品營銷。2024年8月至11月,特拉貝克(トライベック)公司組織企業Web可用性調查,指標分為:可訪問性、清晰度、導航便捷、適用性、安全性等五個維度,三越伊勢丹控股從上年的63位升到第5位,可見其數字化方面下了大工夫。2024年11月27日,松屋百貨店啟動數字化客動線,訪日客可以在線購買,也可以到松屋銀座總店預訂點取貨。
阪急阪神百貨2021年到2023年在數字化方向投資243億日元(約11億人民幣),2024年到2026年再投資259億日元(約12億人民幣),從底層設備到數據收集分享、再到員工和顧客接點應用,全方位推進。實施邏輯是從實體店鋪和H2O ID網絡兩個維度觸達顧客認知和認同,進而生成顧客數據庫,提取顧客購買特點,反饋到后臺深度加工,改進商品結構。計劃到2030年實現基于洞察的業務流程再造、由數據驅動決策的運營機制。
高島屋在2024年度啟動橫跨全公司的數字化項目,集中網購倉儲配送中心,8月設置在線化妝品專營店TBEAUT,為網絡會員提供專屬服務,通過后方業務的合理化,同步驗證AI技術,逐步擴大應用,提高員工的數字化技能。
走得最快的還是大丸松坂屋百貨店。2022年8月到2023年8月的一年間,大丸松坂屋百貨店APP銷售額為2530億日元(約117億人民幣),會員數為199萬人。2023年5月開設冷凍食品配送服務。每月將顧客定制的冷凍食品禮盒配送上門。分為超值(7至10件,服務費1.2萬日元(約558人民幣))、豐盛(7至10件,服務費9000日元(約418人民幣))、實惠(6至8件,服務費9000日元6500日元(約302人民幣)),由45個品牌商提供商品。
對于時尚品的消費,依靠專業咨詢診斷機構支持,開辟在線時尚診斷服務,聚焦喜歡、想要、適合的焦點,兼顧分析和誰、去哪兒、做什么事的社會行為診斷;為時尚客群提供300多個設計師品牌商品,并提供消費累計遞進優惠政策;在業界首家設置原創3D頭像的制作、銷售的“元宇宙經營項目”,與美國VRChat公司建立契約關系,在數字化資產生產制作方面開辟先河,最新推出的是2025年新春3D構造和服,該系列商品的源點,來自大丸集團史料館在1931至1939年之間收藏的全國1500個高級和服樣品,經過數字化再度創作生成,由此打造出與實體店營銷決然不同的新零售賽道。
圖源:大丸松坂屋官網
面向未來,大丸松坂屋百貨在2017年3月1日提出發現并培育5年之后營銷思路,2018年提出“未來經典研究所”的運營機制,主辦媒體“FUTUREISNOW”和各種沙龍活動,與文化、大學、社區等跨界資源合作,創造傳播未來經典價值。其活動據點位于東京都臺東區的谷中,一座約100年歷史的商號老屋,這里曾經延續三代從事銅細作工藝品,選擇這里有類似于刀郎的著名歌曲“未來的底片”寓意,置身于跨世代記憶的空間、孕育新商業生命。
圖源:大丸松坂屋官網
4、三極分化的啟示
第一、地方百貨店持續衰落。
2020年1月26日,山形縣唯一的百貨店“大沼”(山形市)關閉破產;2020年8月31日,德島縣的“崇光德島店”結束近40年歷史,關閉撤店;2024年1月14日,位于島根縣松江市“一畑百貨店”結束65年的運營,關閉撤店;2024年7月31日,岐阜縣唯一的百貨店“岐阜高島屋”宣布關閉。有行業人士分析,日本少于100萬人的縣域很難養活一個中小型百貨店,隨著人口持續減少,地方百貨店面臨滅絕。
除了人口減少、SC分流因素以外,還有兩個行業頑疾:商品同質化嚴重,聯營模式難以容納個性化內容,一些集團化企業推行專制化集權,店鋪無權創新運營,一線團隊活力泯滅。
相關問題在中國大陸已經出現,內部運營集權、同質化維持,外部消費削減、網購及SC分流,還有特別要素,即投機調改、暗中補貼,這是特色集權的續命手段,靠變態輸血存活,煉制一批“僵尸”店鋪。
第二、城市百貨店多元轉化。
2022年有5大百貨店企業:三越伊勢丹、阪急阪神、大丸松坂屋、高島屋、崇光西武,由于崇光西武被轉賣,近兩年沒有公布經營數據。目前聚焦4大百貨店企業,這幾個企業已經出現轉化趨勢:頂級MD型、去百貨店式的租賃型、故事型。
一是堅持頂級MD型,遠離大眾。以三越伊勢丹控股為代表,預計2024年度的銷售額1.32萬億日元(約614億人民幣),營業利潤720億日元(約33億人民幣),凈利潤580億日元(約27億人民幣)。東京3個主力店均上調計劃為:伊勢丹新宿店增長12.8%,達到4240億日元(約197億人民幣)(修正前計劃4110億日元,約191億人民幣),新宿伊勢丹將強化一枝獨秀行業地位。
二是向多元化經營轉化(租賃型、故事型):包括大丸松坂屋的二次元轉化,三越伊勢丹的主題購物中心、高島屋的百貨加購物中心、阪急阪神百貨的國際合作。另外,還有國際化拓展維度,比如伊勢丹向菲律賓拓展開店,高島屋向越南拓展開店,他們看好東南亞崛起機會。
大陸市場被冷落。伊勢丹退出,高島屋上海、阪急寧波處于維持狀態,其它百貨企業也沒有拓展大陸市場的消息,從一個側面映射出某種困境。
第三、資產化消費難以持久。
按照日本百貨店協會的規則,統計品類包括:衣料品(男裝、女裝、童裝、其它服裝)、隨身物品(化妝品、藝術、珠寶、貴金屬)、雜品(家具、家電、其它家用品)、家庭用品(生鮮食品、點心、副食、相關品)、食料品、餐飲(餐館、咖啡、茶館)、服務、其它、商品券(行業協同)。
但是,城市百貨店業績動力源自少數品類,多數品類消費價值在下降,出現收益價值失衡現象。有行業人士分析,百貨店強化銷售金融投資類商品,專題銷售高價黃金、手表等具有儲值、轉賣功能,投資、投機交易行為興盛,相對淡化或減少商品零售主業價值模式。
這個套路與大陸百貨店依靠黃金儲值功能倒票轉賬推高銷售,甚至讓合作方直接購買毛利、預支利潤的方法頗為相似,特別是2022年以來,大陸勞力士手表價值從3萬美元(約21萬人民幣)下降到2萬美元(約14萬人民幣)左右,接著相關奢侈品消費紛紛跳水,核心就是替代消費、賄賂消費大量消失。
今后5年,日本國際化消費優勢在亞洲日益突出,入境游客的消費會持續拉動城市百貨店業績。變數在于,隨著某些區域經濟大蕭條深化,向日本輸出消費力會大幅降低,日本百貨店可能會出現新的話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