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發展的三個支撐點與價值主張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周勇
編輯/娜娜
在經濟走低、收入遞減、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刺激消費”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從前國家有難,有農民與農村助力,交公糧還外債、上山下鄉解城市就業之難、家電下鄉解庫存積壓之難,如今最能吃苦最能忍受最能過苦日子的這一代人也都漸漸老去了。接下來,我們靠什么?誰能排憂解難?
一、未來零售發展動力:創新
回顧中國零售在改開時期的發展,有以下5個時點特別值得關注。
(1)1984年:深圳率先取消糧票,當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了“三多一少”的流通體系,即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以及減少流轉環節,以激活和增強經濟的活力。我國流通此后10年的繁榮,與這一政策的出臺直接相關。
(2)1994年:廢除了住房分配制度,住房的市場化改革,直接撬動了家裝、建材、廚衛、家電、家紡、清潔等行業的井噴式發展,揭開了延續幾十年的城鎮化大幕。從1995年到2005年,我國百貨業經歷了從低潮到復蘇的過程,超市大賣場則經歷了從國外引進到局部飽和的過程。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百貨行業重新崛起,外資大賣場成為零售商超主導業態,國有商業集團化發展。
當時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重點做了兩件事:一是通過行政性合并,成立規模更大的國有商業集團,如2001年“北京首聯”、2003年“上海百聯”、2007年“武商聯”。二是培育“流通航母”,2004年7月,商務部曾公布了一份我國流通領域重點培育的全國20家大型商業企業集團名單。當初的背景是為了應對市場全面開放以后的國際化競爭環境,試圖通過培育大型流通企業,對抗外來列強。
(3)2004年:我國零售業對外資全面開放。當時,有兩種力量同時在萌發:一是認為我國“零售過度開放”,建議政府要盡快出臺《商業大店法》;二是2003年淘寶、2004年京東、2008年1號店、2009年雙11、微博、3G、2011年微信、蘋果4、2012年O2O、2013年天貓商城等上線,匯集成一股更大的零售創新力,推動了零售的新繁榮。
(4)2014年:移動端用戶首次超越PC端,無線通信技術與智能手機完美結合,開創了移動零售新時代。這一變化導致:零售的交易終端前移,從店鋪前移到用戶的任何一個生活場景,隨需隨購,到家服務或到點服務成為大多數消費者都能接受的購物方式。
2014年雙12線上線下聯動拉開了兩線真正融合的序幕,2015年掀起了零售業全渠道、大數據的熱潮,2016年終于誕生了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其后經過了無人店、數字化、直播帶貨、社區拼團、前置倉、到家服務、社群營銷、全員營銷、會員店、即時零售、預制菜、折扣店、15分鐘生活圈等一系列探索,以及三年多疫情的催化,在線化、近場化、便利化的消費方式更為普遍。
(5)2024年:低價化、折扣化、自有品牌化,即時零售大行其道。這一年,我國零售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在社零總額低速增長的背景下,內資的區域零售商胖東來實現年銷售額約170億元,連續兩年銷售同比增長超過50%。山姆、開市客、奧樂齊等外資零售也開啟了新一輪的高速發展。
從我國零售發展的上述軌跡可以發現:早期零售較多地依靠政策推動,后期零售則主要依靠市場競爭與創新發展。2024年12月16日,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零售業創新提升實施方案》,明確包括:推動場景化改造,鼓勵融合性商業,創新時尚型商業,倡導策展型商業,培育主題式商業,完善社區型商業等五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力爭到2029年,初步形成供給豐富、布局均衡、渠道多元、服務優質、智慧便捷、綠色低碳的現代零售體系。
所有這一切的基礎是“信任”兩字。多部委發文在我國早有先例,但見效甚微。怎么創新是企業的事,鼓勵創新并完善相應的營商環境,如倡導契約精神、打擊商業欺詐、打破地方保護、維護公平競爭、保護消費權益等等,才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二、零售發展支撐點:信任、品質、價格
失信、失態、失常,會使人迷失方向,看不到前面是一座山,還是一條河,或是溝溝坎坎,摸著石頭或拄著拐杖,都無濟于事。從零售發展來說,至少有三個支撐點,必須認真對待。
1. 信任。信任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能是施展“伎倆”的結果。品牌商、平臺商、微商、直播電商、實體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種各樣的把顧客拉進坑的伎倆。你拉我,我拉你,你一推,我一推,最終都把顧客推下坑。這樣的狀態如果再繼續下去,品牌、平臺以及好玩的短視頻,都會坍塌。
從前老年人不惜血本買營養品,如今被很多主播大忽悠購買各種所謂能價值倍增的商品,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雖然短視頻也具有促進銷售、便利購物、穩定人心的作用,但它已經成為商品流通的一個“毒瘤”,如果不加以懲戒,難以建立購物的信任。信任的核心是要有“承諾一致”和“契約精神”。
2. 品質。日前筆者去菜場買魚片,攤主說,如今生意有較大幅度下降,星期天也不大有人排隊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再做品質不好的商品,就是找死。網友評論說:“這是樸實無華的高級”“這句話絕對有道理,希望廠家和商家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
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品質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種商品也有多重品質界定。如海鮮,新鮮是第一位的,規格、產地、季節、安全、環保等都是不同的品質衡量標志。對商家來說,最起碼的品質要求是:合格,不打擦邊球,安全可靠,不以次充好,不做不實宣傳,坦誠待客不坑蒙。但事實是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難以做到。
3. 價格。從前的商品售價是進價+毛利或成本+利潤,在競爭不斷加劇的今天,售價-成本才是利潤。這種轉變,要求經營者也相應地轉型。首先,應該根據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價格來開發產品,鎖定特定顧客的商品價格帶成為至關重要的零售新課題。
其次,零供雙方需要有更緊密的合作,通過共同研發,為顧客創造價值。再次,企業自身一定要把生產成本、營運成本、營銷成本、財務成本與管理成本的優化作為重要目標。
三、零售企業要有價值主張
胖東來已經為我國零售企業樹立了一個榜樣,美好零售的價值主張不僅僅給員工、消費者、供應商以及整個社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美好,其結果是整個企業也實現了美好的業績。正所謂“先義后利,不言利而利自生”。
對所有向胖東來學習的企業而言,如果價值主張仍停留在“舊時代”,就不可能跟上“新時代”。以下幾點價值主張僅供零售企業參考。
1.對顧客:提供真價值。在消費迷茫時代,更需要零售商提供能與消費者產生共鳴的“真價值”。當前市場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存在太多的“偽價值”,消費者遲早會覺醒。凡是消費者有迷惑的產品,都可以通過自有品牌重做一遍。
2.對員工:把人當做人。人一旦進入組織,就從人變為人力資源,人就會被組織工具化或物化。這是現代企業的常態。但胖東來則又將人力資源變回到人,把人當做目的而非手段。中國人講究“經權之道”,經為目標,權為手段,一切所作所為都具有極強的功利性。突然有一家企業超越了千百年來的傳統,所以能讓員工備受感動,特有干勁。
3.對伙伴:共創價值。對供應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口頭上一直在提倡“合作共贏”,但如果沒有創造出新的價值,合作共贏就是一句空話,對抗沖突才是實情。所以,真正能保持長期合作共贏關系的前提是共同創造新的價值。
4.對社會:力盡所能。企業對社會首先具有經濟責任,做企業就要盈利,才能有利于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其次是法律責任,守法經營是企業的本分;再次是這會責任,如納稅、就業、創新、環保等等;最后是公益責任,企業應該力所能及地參與NGO活動。但企業面對社會,要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要明確界定自己的邊界。
5.對未來:永續經營。之所以要開辦公司,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并且要延續下去,實現永續經營。所以,企業創辦者與企業之間也應該有一定的邊界。
零售創新的實現,零售支撐的落地,零售主張的培育,都離不開現實環境,都離不開人心。美好商業,需要建立“五心”服務體系,即熱心,始終保持著積極親和的行動力;明心,始終保持著對未知需求的探索與洞悉力;細心,始終保持著細致入微的周全思考與踐行力;專心,始終保持著對本職工作的精益求精與創新力;舒心,一切都是為了向顧客提供安心與舒適的確定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