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不好賣了,年貨商家如何緊跟“00后”步伐?
出品/首席商業評論
作者/寧缺
《京都風俗志》里,年貨市場的繁華躍然紙上,“十五日以后,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
小時候,春節的記憶是溫馨而美好的:全家人團聚,吃團圓飯,放鞭炮,貼春聯,穿新衣,拜年發紅包,囤年貨,掛燈籠……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年味。
商超和小攤上的年貨,曾是節日氣氛的最佳點綴,人們在這里一站式購齊年貨,挑選走親訪友的禮盒,精心準備年夜飯的食材,甚至更新針織床上用品。而春節檔,這是線下商超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營業額和利潤往往能占到全年的兩成到三分之一。
然而,近年來,這份熱鬧似乎悄然發生了變化。消費者變得更加理性,很多年貨的銷量不再如往昔般火爆。不少商家紛紛感嘆生意難做,疑惑于產品、銷售策略還是整體經濟環境的問題。
從筆者走訪的調研結果來看,傳統年貨確實是難賣了,但危機之中往往孕育著新的機遇,一些敏銳的商家已經開始尋求變革。
01
店鋪年貨不好賣,價格戰難救市場
近年來,年貨市場的風云變幻讓不少商家直呼“看不懂”。
在上海郊區的一家超市里,老板張老楊望著滿滿當當卻少有人問津的年貨禮盒,無奈地搖了搖頭,“現在年貨銷售大不如前,進貨都得小心翼翼,生怕積壓太多。”
貨架上堅果、乳制品、白酒、水果禮盒琳瑯滿目,但銷售情況卻讓他大失所望,這些商品的平均動銷率僅為30%,牛奶稍好一些,也僅有40%。
同樣的無奈也困擾著北京五環外的一位超市楊老板。傳統年貨區昔日一貨難求的熱鬧場面已不再,零食、牛奶、茶葉等商品的銷售明顯不振。
他無奈地說:“中秋、國慶的銷售就不好,本來指望春節能沖一沖業績,結果更冷。以前過了臘八就是年,現在都快過小年了,銷量和客流還是沒上來。”
他感嘆道,春節的銷售熱潮仿佛一夜之間就縮短了,從過去的整整一個月,到僅僅半個月,再到今年的高峰期似乎根本未曾到來。
白酒,這個春節的傳統寵兒,今年也遭遇了滑鐵盧。楊老板感慨,今年的白酒銷量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盡管經銷商們試圖通過商務、團購和宴席等渠道來刺激銷售,但市場卻遲遲沒有回暖。價格倒掛、滯銷現象頻現,讓不少商家頭疼不已。
就連水果市場也未能幸免。春節期間本是水果價格上揚的好時機,但今年車厘子、草莓、陽光玫瑰葡萄等熱門水果卻遭遇滯銷,價格下跌。沃柑、耙耙柑等水果也出現滯銷現象。
在香煙市場上,低價位的香煙倒是賣得不錯,而高價位香煙則顯得有些冷清。散裝生意也同樣冷清,傳統的海鮮、零食、乳品等年貨也未能幸免于滯銷的命運。
更有趣的是,那些曾經稱霸春節檔的糖果,如今也賣不動了。大白兔奶糖、費列羅、德芙、阿爾卑斯、徐福記等,這些孩子們曾經的“硬通貨”,現在卻因為趕不上“低糖”“少糖”“無糖”的健康潮流而備受冷落。
為了促銷,商家們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牛奶禮盒的價格大幅下調,從原本的90-100元兩盒降至70-80元,甚至在直播間里,100塊錢就能買到三箱,這樣的價格過去僅見于臨期產品。
“大家都沒掙到錢,都挺難的。”楊老板感慨道。確實,小店鋪就像是一個晴雨表,最能反映出老百姓的錢袋子是否鼓脹。“不知道以后怎么樣,但我覺得挺悲觀的。”
高檔禮盒如今仿佛成了滯銷的代名詞,市場反響大不如前。
安徽的一位禮盒供應商私下透露,現在的市場情況是,只有100元價格帶以內的中低端禮盒還能稍微好賣一些,而價格稍高的禮盒則幾乎無人問津。那種過去簡單加個包裝、提價就能輕松賣出的模式,現在已經徹底過時了。
這種現象并非只出現在某個特定區域,而是在一定范圍內普遍存在,筆者走訪了六七家終端銷售店。結果發現,這些店鋪普遍都面臨著銷售額不高、價格壓力大的困境。
與此同時,店鋪老板們對接收新品也變得格外謹慎和保守。畢竟,市場情況普遍不佳,誰也不想在這個節骨眼上冒太大的風險。
02
年貨為何被逐步冷落?
市場低迷的現狀,實則是多重因素長期交織、逐漸累積的結果。如今,消費者的購買力與以往相比,明顯受到了各種經濟壓力的制約。
對于年輕人而言,2024年的就業市場尤為嚴峻。數據顯示,城鎮16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一度攀升至16.1%,這讓許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他們不僅要為未來的購房首付做打算,還要在日常開銷中精打細算,因此在年貨消費上顯得尤為謹慎。
中年人群同樣承受著不小的壓力。隨著企業經營成本的上升,不少企業選擇裁員或降薪來應對,這使得中年人群在房貸、車貸的重壓下,消費能力大打折扣。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難免會控制自己的消費。畢竟,2025年,能有一個正常發工資的工作,就已經跑贏了一半的人。
再加上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加,消費者在選擇年貨時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性價比。曾經熱銷的高端月餅、白酒、海鮮等禮盒,如今已經失去了往年的熱度。而且,傳統商場和超市的年貨種類相對單一,缺乏創新和特色,促銷手段也很同質化,消費者普遍覺得沒意思。
此外,食品安全問題也讓消費者在購買年貨時更加提心吊膽。
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商家濫用添加劑、保鮮劑,甚至以次充好,如蘋果禮盒中的次品果、生鮮禮盒中的問題產品等。砂糖橘因濫用保鮮藥水而被稱為“殺人橘”,車厘子等水果也因添加劑和防腐劑的問題而備受爭議。
面對無所不用其極的商家,消費者買東西提心吊膽,吃東西也戰戰兢兢,對年貨產品的信任度也在逐年下降。
社會因素也在影響著年貨市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年貨平時就能買到,春節的特殊性逐漸減弱。
更突出的是,高房價、高消費的壓力以及催婚催育、炫富等社會現象也讓許多年輕人選擇在工作城市就地過年,以減少往返的成本和精力,買年貨的場景就更加減少了。
總結來說,如果自己消費年貨,那肯定選性價比高的,不需要中看不中用的,加上社交環節送年貨的場景也比以前少了,要送也要送點特別的,于是傳統的包裝年貨受冷也不奇怪了。
03
年輕人更喜歡買什么年貨?
不過,這并不代表年貨就完全沒市場了,而是年貨“變身了”!
90后乃至00后的年輕人已經逐漸接過年貨采買的重任,他們以獨特的眼光和喜好,為“年貨”二字注入了新的活力。
過去,農村集市曾是置辦年貨的熱門場所,熱鬧非凡。然而,隨著電商的便捷與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線上購買年貨。
電商平臺上的年貨種類繁多,從地方特色美食到新年飾品,從品牌服飾到智能家居,應有盡有,而且價格實惠。這種高效、多元的選擇方式,正好滿足了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相比之下,農村集市的一些弊端開始顯現:價格不透明、商品質量參差不齊,尤其是山寨產品的泛濫,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
但年貨市場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購買渠道上,更體現在消費觀念上。
現在的年輕人熱衷于囤“電子年貨”。在電商平臺上,一些爆款電子年貨如AI吉祥話、AI高情商大嬸等,一經上架便迅速熱銷。在社交媒體上,一些創作者設計的個性化電子年貨,如微動態異形龍年紅包封面,雖然售價不菲,但銷量卻超過1.1萬筆,好評如潮。
從財神爺壁紙、拜年表情包到電子御守,這些新興的電子年貨不僅成本低廉,而且極具個性,這足以說明,年輕人對于新鮮、有趣、個性化的年貨有著極高的熱情。
這一趨勢也加速了市場的洗牌,那些只靠信息差賺取差價的中間商逐漸被淘汰,而具備原創能力、運營能力的創作者則開始乘風而起。
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化,線下品牌和商家又該如何應對呢?
降價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力,但長遠來看并非良策。線下終端要吸引年輕人購買年貨,還需要從了解年輕人開始。
比如,現代年輕人已經對大牌、名牌祛魅,更加注重實效性消費和實用型購買,這意味著,商家必須摒棄過去那種“糊弄消費者”的心態,轉而專注于提升產品質量與性價比。
也可以針對年輕人的消費趨勢做一個產品改良。比如年輕消費者更加追求健康,商家可以提供低脂、無糖、有機等食品,以及創意滿滿的零食大禮包;同時,個性化定制商品也是吸引年輕人的一大亮點,如定制首飾、家居飾品等。
在品類優化方面,商家也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城市的店鋪可以適當減少標準食品類年貨的比例,轉而引入更多有趣、獨特的年貨產品。而在下沉市場,商家則應與本地需求緊密結合,推出符合當地消費者口味的年貨。
除了商品本身,提升購物體驗也是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關鍵。利用AR、VR等前沿技術打造沉浸式購物場景,讓消費者在互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誠然,傳統店鋪年貨是不好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沒有機遇。年貨市場的變化不僅反映了社會文化的變遷,更揭示了年輕人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獨特理解與表達方式,這也正是商家尋求突破與創新的契機。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革之風勁吹,商家們如同航行在廣闊商海中的舵手,唯有勇于求新求變,方能乘風破浪。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