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友殺入山西太原,能否復刻排隊神話?
出品/紅餐網
撰文/李金枝
時隔4年,文和友又開了一家新店。
1月底,文和友太原首店——鐘樓街1990(文和友商管出品)開啟試營業,這也是文和友繼廣州、深圳后在省外開的第三家店。
作為現象級餐飲品牌之一,文和友以“文化+餐飲”出圈,時至今日,長沙文和友依舊是當地熱門的打卡地之一,每到節假日日均客流上萬。但在長沙以外,文和友沒能復刻這樣的火爆。
2020、2021年,廣州文和友和深圳文和友相繼開業,曾創下過單日取號數上千的紀錄,但卻都在開業一年甚至幾個月后遭遇人氣下滑、商家撤場的窘況。大眾點評顯示,目前廣州文和友已經“暫停營業”,深圳文和友僅剩11家門店營業。
新開的文和友太原店,消費者會買單嗎?
近7000平大店,“換湯不換藥”
霓虹燈牌、老式錄音機、復古街機游戲……文和友在太原打造的這家“鐘樓街1990”,延續了一貫的懷舊風格。
據太原日報報道,鐘樓街1990總建筑面積6966平方米,復刻了老太原柳巷、鐘樓街、副食品市場、常青菜市場等當地90年代經典生活場景,從商鋪、店招、燈光、打卡場景等都力求還原年代感。
“我是初5晚上去的,8點多的時候人多,有一些店看著是裝修好了,但是還沒開業。”太原本地人佳佳(化名)告訴紅餐網,鐘樓街1990有4層樓,一樓是小吃街,還原街巷大排檔的風格,有炸雞、飲品、糕點等小商鋪;二樓除了小吃店鋪,還還原了90年代的休閑娛樂場所,比如游戲廳、婚姻登記處、臺球廳等,顧客可以打卡拍照;
三樓、四樓的餐廳以湘菜正餐為主,四樓主要是商務包間。一些經典熱門湘菜,比如辣椒炒肉、小龍蝦、臭豆腐等等都可以在此品嘗到。
鐘樓街1990負責人在接受太原日報采訪時表示,樓內引入了全國各地特色小吃近百種,以湖南菜和小龍蝦為主打,食材與長沙文和友使用同一供應鏈,保證口味正宗。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據紅餐網了解,鐘樓街1990所處的鐘樓街是太原最繁華的商業街區,聚集著大量的本地美食和大眾連鎖品牌,諸如星巴克、麻六記、南京大牌檔等。
佳佳表示,目前鐘樓街1990的長沙美食明顯偏多,也有一定差異化。“鐘樓街外面基本都是正餐飯店,除了食品街的小吃比較集中。不過文和友的功能更綜合,那些到處都有的魷魚、肉串等小吃店占比不大,不影響觀感。”佳佳說道。
也有不少消費者認為,鐘樓街1990的特色美食比不上它的造景。
“有話題性也適合拍照打卡,復古細節做得很到位,但游客還是逛街的多,溜一圈就走了,也沒怎么吃。”2月11日,麥子(化名)才去逛了鐘樓街1990,在她看來,增加特色消費很重要,畢竟整個鐘樓街商圈最不缺的就是餐飲店。
還有網友評價:“現在的長沙美食不夠有特色,都沒有茶顏悅色、費大廚這些網紅品牌。”“懷舊可以逛逛,飯不用非在里面吃,特色美食不多。”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多名太原消費者表示,鐘樓街1990還沒完全裝修好,很多商戶陸續入駐中。麥子表示,“一樓還有一些地方在裝修,部分商鋪沒有入駐商家,感覺開放進度70%,逛下來顯得有點空。”但即便如此,目前來打卡的消費者也不少。
廣、深兩店不達預期,太原店能成嗎?
作為行業內現象級的品牌,開業5年,長沙文和友仍然保持著可觀的人流量。據長沙觀察報道,長沙文和友從今年元旦到春節前夕,日均接待顧客兩三萬人次。
但與長沙門店相比,廣州、深圳的文和友則是另一番景象。
近日,廣州文和友內最后一家店也關門了。大眾點評顯示,目前廣州文和友已“暫停營業”。紅餐網聯系該商戶了解到,目前廣州文和友暫不營業,對于后續是否會有調整和重新開業,該工作人員表示沒有更多信息可以透露。
去年12月,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的一紙公告表示,廣州文和友所在建筑的改造申請已經獲得規劃許可,改造完成后,廣州文和友或將不見蹤影。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截圖
深圳文和友的人氣也有所下滑,入駐商戶減少。公開信息顯示,深圳文和友2021年剛開業時,入駐的商戶有上百家。
2023年底,深圳文和友商戶大換血,將原來的各類廣東特色餐飲店換成了一批長沙當地熱門餐飲品牌,比如弟陀廖記跳跳蛙、張氏父子煤爐子缽缽菜、笨羅卜瀏陽菜館、湖南老牌粉面館楊裕興等。(詳情可閱讀:深圳文和友“復活”,“長沙模型”才是正解?)
據了解,如今深圳文和友還在營業的餐飲店僅剩十多家。
“楊裕興去年年中就關門了,現在里面更冷清了,很多人都是沖著笨羅卜去的。”深圳打工人小何(化名)前幾天去了一趟文和友發現,很多長沙美食店已經關了,整棟樓只有3樓的笨羅卜和新開的一家江西菜人氣比較高。
△深圳文和友,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整體來看,走出長沙后,文和友模式似乎就“失效”了。
從商業模式來看,文和友就像升級版的美食廣場,打造了一個融合了餐飲、文化、社交的綜合體驗場所,其主要的盈利方式分為2種,一是不收商戶的租金、物業費等,通過店鋪收益分成,另一種則是收取一定的租金和物業費。
長沙文和友通過營造長沙特色的文化,抓住了旅游打卡和餐飲文化消費市場;但在長沙以外,文和友弱化了長沙文化的打造,轉而采取“在地化策略”,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營造懷舊氛圍,招募當地的特色美食入駐,像深圳文和友曾改名為“老街蠔市場”,廣州文和友的餐飲曾改為“海鮮主題”。
從這幾年廣州、深圳文和友的發展來看,在地化策略難以真正觸及當地人的記憶與情懷,又丟失了其作為長沙餐飲文化代表的稀缺性,吸引力大打折扣。
文和友或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23年底,深圳文和友的商戶大批量換成了長沙的特色餐飲店,比如笨羅卜、楊裕興等。此舉確實幫助文和友吸引了新的一波客流,但也埋下了隱患,一旦這些網紅連鎖店在深圳鋪開,文和友的人氣便會再次受影響。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更重要的是,文和友模式重造景、重體驗,租金、裝修、運營等成本必然也十分高昂。
公開報道顯示,長沙文和友和深圳文和友的面積都達到了2萬平米,而廣州文和友的面積大約在5000平米,剛開的鐘樓街1990面積也近7000平米。據界面新聞報道,以長沙海信廣場的文和友為例,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門店年租金是300萬元。
如此重的模式,一旦沒有高客流支撐,很難保持良好的盈利。
現在看來,文和友在太原打造的這家店,依然走的是老路,還是通過當地懷舊場景和長沙美食來吸引消費者。它的遭遇,會和廣深店類似嗎?紅餐網將持續關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