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三國殺,為什么品牌商家集體入駐拼好飯了?
出品/銀杏科技
作者/蕭峰
外賣大戰轟轟烈烈,直接激活了餐飲消費的大盤。但有一個很多人沒注意到,但正在大規模發生的事:很多連鎖品牌都上拼好飯了。
美團數據顯示,7月12日23點36分,美團即時零售訂單量再創新高,達1.5億。其中,拼好飯單量超3500萬單。據悉,蜜雪冰城、塔斯汀、華萊士、正新雞排增速位居前列。目前包含漢堡王、老鄉雞、南城香、魏家涼皮、古茗、茶百道、滬上阿姨、絕味鴨脖、永和大王等超5000家餐飲品牌已入駐拼好飯。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餐館同時在紅黃藍三家平臺同時上線,品質堂食和拼好飯并無并無區別。
在北京寫字樓、居民區密集的地方,這種情況年初就出現了。而在二三線城市的主干道,常常是一整條街都在做拼好飯,其中不乏本地連鎖品牌。商家動作是對消費需求的反應,數據顯示,如今使用過拼好飯的人數已經超過1億,平均客單價10元左右。
而且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拼好飯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產品,擁有單獨的入口和不同于主站的信息呈現方式,甚至拼好飯的銷量都不計入主站。在移動互聯網的下下下半場,如此快速起量的新產品并不多見,而能讓品牌商家集體入駐、從零開始經營的平臺更是不多。
為什么在餐飲行業遇難的環境下,還有這么多大牌愿意入駐拼好飯?都說拼好飯是餐飲界的拼多多,那么零售薄利多銷的邏輯,是否也適用餐飲業?帶著這個疑問,我和一些連鎖餐飲門店老板聊了聊,試圖拼湊出一本“品牌商家經營拼好飯”的經濟賬。
一、900萬個門店,消化固定成本
拼多多崛起的關鍵是產能過剩。中國工廠制造的庫存商品,因為沒有品牌和渠道而無處售賣,社交平臺集聚和激發了大量需求,使得批量消化過剩產能成為可能。銷售環節的費用被節省下來,補貼給前端的消費者,造成拼多多的低價。
遵循這個邏輯,首先在拼多多異軍突起的是白牌工廠,例如大牌代工廠和外貿廠家。其次是品牌經銷商、分銷商,因為在實體門店賣不動,偷偷在拼多多上低價傾銷,庫存商品價格越來越低,還占現金流,不如賣一單賺一單。
餐飲行業同樣存在供給過剩,但情況略有不同。疫情后后餐飲業率先恢復,趁租金在低位,許多企業通過加盟模式迅速增加門店數量,試圖用規模熬死對手。數據顯示,中國餐飲門店數量已超過900萬家,人均餐廳保有量是美國的三倍多,這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
這僅僅是門店數量過剩,并不是餐品過剩。工廠的供應鏈長、反應慢,當市場需求消失時,倉庫里已經堆積如山了。餐飲業卻是有多少單出多少餐,生產和銷售端離得近,很少有剩余產能。而快速反應的另一面,就是餐飲門店眾多,固定成本高到可怕。
因此,餐飲行業要消化的產能,實際上就是門店的固定成本,是門店每天開張必掏的三筆錢:房租、水電和人力。當我詢問餐飲老板,為啥利潤薄還要上拼好飯時,聽到最多的不是“薄利多銷”,而是“房租交了,水電耗著,人閑著而是閑著”。
這也類似于電商零售行業里的C2M模式:前端匯聚需求,后端攤薄成本。我們已經知道,拼多多就是靠著這種邏輯跑通了低價的路子,贏得了市場。同樣的,在餐飲行業,聚焦于爆品能夠在采購端發揮規模優勢,壓縮成本,提升效率。當然,商家仍然有利潤空間。
拼好飯每款商品有固定結算價,不需要額外支付平臺傭金,只要價格高于綜合成本,賣一單賺一單。
聽起來有點像經銷商出貨的邏輯,差別在于:餐飲業的低價,往往是品牌商默許的。
起初入駐拼多多的連鎖品牌,大多是經銷商和個人賣家,買家還要甄別真假李逵�,F在入駐拼好飯的連鎖餐飲門店,都是總部允許且鼓勵的,消費者天然信任。
在零售行業,品牌對拼多多模式剛開始或許是有所保留的。一來行業集中度高,大品牌不愁銷路,只是個別壓貨的經銷商有風險;二來商品是全國流通的標品,唯一能拿來比較的就是價格,一旦有經銷商率先降價,消費者就會聚集低價渠道,品牌再也高端不起來。
而在餐飲行業,每個門店經營情況千差萬別。直營模式的品牌要自己消化固定成本,加盟模式的品牌要賺加盟費和供應鏈差價,也和門店捆綁很深。此外,餐飲屬于有限區域內的非標品,門店可以組合不同的套餐,消費者也只能到一家門店就餐,幾乎不存在“竄貨”。
餐飲品牌總部有動力幫門店消化固定成本,可以通過套餐組合靈活調整餐品價格,讓消費者感覺占便宜,又不會擾亂價格體系。這是很多連鎖品牌并不排斥拼好飯的原因。
二、時間,餐飲業最大的成本
餐飲行業集中度低,無論多大的品牌,每家店都要從零開始經營。一條街上的人口和需求是有限的,后來者要填補可能已經飽和的需求,并不容易。電商品牌要崛起,得開工廠做大規模,降低生產成本。而餐飲品牌活下去,最重要的是爭取時間。
推爆品是新店出圈最有效的方法。對電商品牌來說,全國性大規模的流量就是一切,但對承載力有限的餐飲門店來說,上不封頂的流量可能是災難,抓住附近3-5公里的人就好了�?焖俣珳实鼐奂苓呅枨�,再用時間換取長久的信任,是餐飲店最大的訴求。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線上超高的運營技巧,而是把流量變成具體的人。如果能抓住新的人群或場景,門店未必需要推新品,直接將原有的爆品改改規格,通過拼單外賣的模式重新上架,就足夠再賣爆一次了。很多連鎖品牌入駐拼好飯,首推的品就是基礎暢銷款。
例如CoCo奶茶,在拼好飯的價格只比團購便宜兩塊錢,每個月依然有兩成訂單來自拼好飯。因為主站外賣有起送價的限制,團購可以單杯點但不能外送,拼好飯補充了單杯外賣的消費場景。尤其是在寫字樓較多的門店,拼好飯填補一人食的場景空白,吸引了新人群。
又如張亮麻辣燙,拼好飯餐品和主站外賣唯一的區別,就是能否自選菜品。普通外賣可以自選菜品,拼好飯則是10塊錢三葷三素套餐,雖然消費者無法自己選菜,但能保證一餐有葷有素,分量不減。這對于想要省錢,又有選擇困難癥的打工人來說,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過去幾年中國消費互聯網快速增長,很多人認為基礎需求已經被滿足,再也沒有新的增長空間了。但中國的外賣消費者不到6億,下沉市場一直都有廣闊空間,即便是上述擁有幾千家門店的成熟品牌,也在不斷尋找更高效的渠道,一點點滲透未曾觸及的消費群體。
這兩家門店的老板告訴我,拼好飯就是新平臺,需要重新積累流量和銷量。行業競爭激烈,平臺的紅利期很短,誰能第一時間進入用戶視線,率先在拼好飯上推出爆品,誰就能占領新用戶的心智。少賺的那點錢,就當是打開市場的營銷費用。
與此同時,雖然餐飲很難像電商那樣規�;a降低成本,但通過固定菜品和出餐流程,拼好飯實際上通過標準化節省了時間。如果說去庫存是電商企業存活的關鍵,那么對于生產和消費端足夠近的餐飲業來說,省時是應有之義。
拿麻辣燙品類舉例,店員對照訂單點菜需要2分鐘,自己選菜只需1分鐘。早上10點半到中午之前,還可以提前準備多份餐品,接到訂單后直接寫上號進鍋煮。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擴大門店高峰期的承載量,正是外賣平臺對門店的價值,拼好飯就是在加強這一點。
利用閑時人力集中備餐,提高每天出餐的上限,類似的邏輯在配送環節同樣成立。從配送的角度來看,一對一的即時配送存在太多空閑運力,拼好飯的順路單可以減少返程空載,騎手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收入——雖然送兩份飯可能會累一點。
商店講究的是坪效,餐館講究的是翻臺率。拼單撮合需求,本身就是在為門店招攬更多客人。如果能最大化利用飯點的時間,減少等餐時間,提高翻臺率是必然。要是在其他時間段,借低價盤活非剛需的用餐需求,消化房租水電等固定成本,更是求之不得。
三、化繁為簡,追求確定性收益
多跟幾個餐飲老板聊,到最后我發現,算賬是最表層的東西。店開得越久,老板越明白,穩定壓倒一切。很多門店加入拼好飯,其實就是想在快速變化的時代,獲得一點確定性收益。用一位老板的話說,現在這個時代,有利潤比沒利潤強,每天都有飯吃比偶爾吃頓好的強。
必須承認,這個時代對個體經營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個體對流量的掌控權越來越低了。這件事幾乎發生在所有行業:早年公眾號1000個粉絲就能賺錢,現在內容平臺都以算法排序為先;電商平臺購買流量的成本水漲船高,效果極不可控,有時候花錢也聽不到響。
餐飲業也是一樣,雖然不像電商那樣燒錢,但門店同樣要承擔回報的不確定性。我跟一家張亮麻辣燙老板聊天時,他正苦惱于一個”薅羊毛”的訂單,消費者只點了一份5塊錢的寬粉,隨單贈送了小菜和飲料,扣除優惠券和配送費,商家這一單倒貼錢。
老板說,正常一份外賣的客單價是20元,利潤在20%左右,但也會碰到客單價極低的訂單,扣掉各種成本最后虧錢。而他之所以開通拼好飯,就是因為結算方式不一樣:拼好飯是一口價結算,商家報給平臺多少錢,最終到手就是多少錢,不用扣除其他費用。
這種算法下,商家只要保證結算價高于綜合成本價——也就是食材和固定成本,每一單都可以賺錢。但就和投資一樣,穩定的另一面是低收益。麻辣燙老板告訴我,拼好飯一單的利潤是3元,還是比堂食和正常外賣少,但是不擔心虧錢。甚至他還觀察到,拼好飯還會帶動主站外賣的銷量,有顧客從拼好飯進到門店下單,相當于節省了推廣費。
而在一單3元利潤的基礎上,門店也在想辦法控制成本。麻辣燙品類特殊,新鮮食材多,老板可以調整套餐節約成本,同時保證消費者的體驗。比如現在香菜貴,店員可以不選這個菜,用便宜的豆芽裝一大碗,主站外賣則直接下架香菜——是的,不只是拼好飯,正常外賣訂單也會根據市價調節蔬菜,只是靈活程度沒有那么高。
張亮麻辣燙的底料、丸子等都是從總部進貨,成本沒有太大變化,調節蔬菜是店家控制成本的核心手段。而我了解的另一家奶茶品牌“快樂番薯”,因為總部對大批量的原料采購有折扣,加盟商可以通過拼好飯沖銷量,進而拿到更低的采購價。
快樂番薯是福建奶茶品牌,剛入駐浙江市場不久。溫州一家門店的老板透露,去年剛做外賣時一個月只有五六百單,檸檬茶的原材料成本為5.5元,今年靠拼好飯沖到9000多單,原材料成本可以壓到3.5元,多出兩元的利潤空間。老板坦承,如果將商品全部放到主站外賣銷售,整體利潤會更高,但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考慮到品牌想快速打開地方市場,不如將利潤補貼給消費者,抬高外賣銷量。
回到本文最初的問題:為什么商家要入駐一個更低價的平臺?因為疫情后餐飲門店迅速增多,供給過剩競爭激烈,確定性的顧客和訂單越來越難找。對連鎖餐飲品牌來說,拼好飯是少數能觸達新客的平臺;對單個門店來說,閑的時候心疼固定成本,忙的時候人手不夠用,外賣沒算好賬還可能虧錢,穩定的性價比就出來了。對于商家,這是確定性的增量,也是當下唯一存在的增長的機會。
從成本轉移的角度看,拼好飯是讓渡利潤鎖定附近新的消費人群;從投資的角度看,低風險交易的收益大概率比不上高風險交易,單單都有利潤的拼好飯,整體收益比不上精心運營的主站外賣,這也符合常識。當下應該怎么選,每個連鎖餐飲品牌都有自己的經濟賬。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