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宜佳突破4萬家店:中國便利店進入“精耕時代”
出品/零售商業評論
近日,美宜佳全國第40000家門店在廣西南寧開業,宣告著中國便利店行業首個“4萬店”到來。
從2022年突破30000家到如今的40000家,美宜佳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年均凈增門店超過3000家,速度驚人。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數據看,2024年底美宜佳以37943家門店、558億元年銷售額的成績連續三年蟬聯行業榜首。
2025年,截至第40000家店開業的201天內,其新增門店達2057家,相當于每天有10家新店落地。這種擴張速度不僅刷新本土零售紀錄,在全球便利店發展史上也屬罕見。
當外資便利店仍聚焦一線城市核心商圈時,美宜佳已悄然編織起覆蓋全國22個省市、240多座城市的零售網絡,月均服務顧客超2.5億人次。美宜佳的崛起軌跡折射出中國便利店業態的深層變革。
從區域小店到4萬店規模的擴張密碼
美宜佳在28年時間里成長為擁有超過4萬家門店的行業巨擘。在我們看來,美宜家高速擴張的背后,首先離不開低線市場的戰略卡位。當多數品牌仍聚焦一二線商圈時,美宜佳在創立之初便選擇了一條與日系品牌截然不同的道路,放棄一線城市黃金地段,深耕工廠區與居民社區,將觸角延伸至下沉市場。
2024年數據顯示,美宜佳在三四線城市的門店占比已達54%,在廣東縣域市場新增門店占比超60%。這些避開高租金區域的店鋪,不僅經營成本低,而且受電商沖擊小,盈利能力反而比傳統商圈門店高,成為業績增長的穩定器。
而低門檻加盟策略成為撬動市場的核心杠桿。與日系便利店高門檻、強管控的體系不同,美宜佳創造性地打造了“弱管控、強支持”的中國式“合伙加盟”模式。
通過投資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讓有資金但缺乏經驗的投資者與專業運營團隊各展所長。投資者僅需投入30-35萬元(遠低于日系品牌50萬元以上的門檻),且不抽取利潤分成,每月僅收取1000元品牌管理費,而門店運營則交由總部認證的專業團隊負責。
“‘投資權與經營權分離,由專業的人運營’的輕資產策略,極大地釋放了擴張潛力。”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如是評價。
美宜佳對加盟商的支持體系同樣不遺余力。通過數字化工具提供“人鋪匹配、智能選址、選品優化和精準營銷”的全方位支持,選址成功率超過90%。數據顯示,采用這套系統后,加盟門店的平均回本周期縮短至12-18個月(傳統便利店需24個月以上),成熟門店日均銷售額突破1.5萬元。
相比日系便利店品牌嚴格的KPI考核和利潤抽成,美宜佳的支持策略顯然更符合中國中小創業者的實際需求,形成了強大的加盟吸引力。
而區域授權合作機制進一步放大了加盟模式的規模效應。美宜佳與地方企業合作成立省級合資公司,由區域合伙人負責本地化拓展,總部則提供品牌與系統支持。例如在湖南市場,通過這種模式一年內新增門店超500家。
能力構建:供應鏈與數字化的雙輪驅動
我們觀察到,支撐美宜佳4萬家門店高效運轉的,是一套不斷進化的供應鏈體系。從早期依賴供應商配送,到自建冷鏈物流、食品工廠、產業園,美宜佳完成了從貿易型零售向制造型零售的轉型。
美宜佳目前已建成“4大產業園+31個物流中心”的倉儲網絡,我們觀察到,其冷鏈物流體系優勢尤其突出。早在多數便利店依賴供應商配送時,美宜佳就建立了-18℃全程冷鏈系統,覆蓋雪糕、包點等冷凍食品。這套系統使鮮食損耗率控制在3%以內,大大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更通過集中配送降低了30%以上的物流成本。截至2024年,美宜佳已在全國布局23個冷鏈配送中心,日配能力超過500噸,這在便利店行業堪稱“重型裝備”。
而數字化能力已成為支撐4萬家門店高效運轉的隱形骨架。2025年初,美宜佳憑借《數字化轉型之路》案例榮獲《哈佛商業評論》“年度卓越管理獎”,成為中國便利店行業首個獲此獎項的品牌。
美宜佳的數字化歷程可追溯至2001年,經歷了從PC階段、互聯網階段、移動互聯網階段到中臺階段的四步進化。如今,其構建的模式連接制造商、服務商、門店與消費者,通過飛書平臺實現10萬員工、4萬家門店的實時協同。
2024年發布的6.0新形象門店成為技術集成的展示窗口。智能照明與溫控系統實現能耗降低20%;數字人店員基于AI大模型提供多語言服務;智能選品系統分析2.5億+用戶數據,動態優化3萬SKU陳列,缺貨率下降等等。
這些數據資產也在反向賦能產業鏈。比如湖南一家辣條供應商根據美宜佳銷售數據調整配方后,區域銷量三個月增長40%。這種“用規模換數據,用數據提效率”的閉環,構建起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正如美宜佳董事長張國衡表示,“數字化不是短期工程,而是與商業模式共生的長期革命”。
行業競爭升級,便利店進入精耕時代
美宜佳突破4萬店之際,中國便利店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我國消費市場保持穩健增長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458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便利店以7.5%的同比增速領跑各業態。
同時,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2025上半年便利店企業發展情況也顯示,中國便利店行業正在保持擴張態勢。上半年便利店企業銷售同比增長企業占比過半,門店數量持續增加,便利店企業凈增門店4093個,其中千家門店以上規模的企業凈增3651個。數據同時也顯示,便利店發展的規模效應越發明顯,門店數越多的企業,銷售同比增長的占比越高,凈利潤同比增長的比例也越多。
但同時越來越多的便利店企業正面臨“增長乏力”與“盈利承壓”的雙重困境。美宜佳在運營模式上的變化,或許也能給行業帶來啟發。
首先,全渠道融合成為必修課。比如美宜佳自2014年就開始加速推進“線上線下融合”,開發會員系統、接入外賣平臺、搭建小程序商城。到2024年與支付寶達成戰略合作,推出“碰一下”支付和會員服務時,美宜佳已擁有超過6000萬會員,數字化訂單占比達25%以上。
其次,即時零售成為便利店常態化的模式之一。美團、京東到家等即時零售平臺已成便利店標配,即時零售訂單也正成長為驅動門店增長的第二曲線。
來自美團研究院的數據佐證了這一趨勢的必要性,2024年便利店即時零售訂單量同比增長超60%,其中水飲、鮮食、應急日用品構成核心品類三駕馬車。畢馬威中國聯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5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近四成便利店企業已開通即時零售業務,銷售占比同比大幅提升11.4%。
美宜佳很早便接入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開拓即時零售業務。比如美宜佳就參與了美團閃購的“24h便利店項目”。目前消費者在美團平臺搜索美宜佳,都能找到就近的門店線上下單即時配送。
再者,品類邊界也在不斷拓展,對消費場景的極致深耕。在我們看來,日后便利店與餐飲、生鮮、藥店等業態跨界合作將成為常態,強化“到店價值”引入更多元的服務與商品種類。
同時,為提升消費者到店頻次與停留時長,便利店正向“24小時生活服務站”蛻變。美宜佳部分門店嵌入家政、代收快遞等服務,把“應急購物場所”變成“社區生活樞紐”。
「零售商業評論」認為,便利店行業正從“規模競賽”轉向“密度競爭”,未來決勝點不在開店數量,而在單店服務半徑內的用戶觸達質量。便利店企業需要重新定位自身價值——不僅是商品銷售點,更是城市生活服務的連接節點。美宜佳若能將4萬家門店轉化為4萬個社區服務中心,其價值將遠超物理意義上的“萬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