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2013零售業“盈利”是個揪心的事
現在的零售業界,寒氣逼人。一邊是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銷售增速大幅下滑,一邊是一直與盈利絕緣的電商竟然高呼盈利的口號了。
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2012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名義同比增長10.8%,增速相比2011年大幅度放緩11.8個百分點,創2005年以來新低(2005年開始統計)。分析其原因,主流觀點認為是線上零售的沖擊。線上零售從服裝、書、小電子產品等少量類別商品,全面向家電、日用品、食品、家具、奢侈品等商品加速擴展,使得大型零售企業深感其痛。
關于盈利,國美電器高級副總裁牟貴先最先提出2013年最快半年、最遲一年國美線上業務將實現盈利;2012年“8·15”價格戰時才放言“三年內零毛利”鋪貨大家電的劉強東已改口稱,2013年京東商城將“休養生息”,在第四季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盈利”;蘇寧易購執行副總裁李斌公開表示,2013年電商行業整體將走向理性并坦言“無盈利不電商”;當當網CEO李國慶更是確定將非3C品類作為自我造血基地以爭取2013年達成季度盈利目標。業內人士認為電商盈利至少得3到5年,此時喊盈利口號,一是為了給自己壯膽,二也是最主要的忽悠投資人繼續給力投錢。
線上零售的慣用技倆就是喊口號、忽悠投資、燒錢,盈利沒到,緊箍咒卻要馬上到來。網購破萬億、消費網購次數更超英美的電商目前黔驢技窮,將實體店的潛規則拿來改頭換面作為盈利的手段,因此業內預測加上網絡誠信危機及惡性價格戰,2013年立法與納稅將成為電商關注熱點。有人說線下零售企業高成本已成問題,業內有人將線上零售與線下零售的成本列表對比,實際上線上零售成本一點也不比線下零售低到哪里去。如果立法和納稅真的變現,線上零售盈利的預期又會被推向遠方。
線下零售也在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優勢試圖尋求新的盈利,集客到店、精準營銷無疑是其兩大法寶。在此方面,已經試水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北京超市發、甘家口百貨、華普超市正在與技術企業合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那就是由富基融通公司力推的微店,該應用省時、省力、省錢還方便,消費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手機逛街,看到喜歡的商品不用帶現金、會員卡、銀行卡就能輕松到店購買,真正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為實體零售增加業績。線上拾人牙慧,線下卻努力創新,較量才剛剛開始。
而2013,無疑是重要一年,盈利則是雙方最揪心之事。
(中國商報·超市周刊 吳秦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