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書店拒絕“24小時書店”的N個理由
南京先鋒書店近日宣布五臺山總店在6月14日-9月30日期間延長營業(yè)時間至午夜零時。在這個被命名為“午夜糧倉”的活動中,先鋒書店為讀者提供多種優(yōu)惠。然而先鋒書店卻明確拒絕“24小時書店”的理念,在他們看來,火極一時的“24小時書店”理念并非拯救書店的萬能藥,摸清自身定位、了解所在城市閱讀氛圍、找準盈利模式才是書店存活的關鍵。
原因1不具備夜間消費基礎
先鋒書店策劃總監(jiān)汪繼芳表示,“午夜糧倉”活動將營業(yè)時間延長到零時主要由大環(huán)境決定。“南京不同于北上廣,不具備足夠的夜生活群體,這個城市一到晚上10時就‘熄燈’了。”
“南京人沒有夜生活的習慣。”北京商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南京市民也表示。南京市商務局負責人曾坦言,較其他城市,南京夜間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有所差距。事實上,2008年,南京大眾書局曾經(jīng)嘗試過營業(yè)到凌晨5時,后因營業(yè)不理想,又縮減到凌晨2時,最終停止“試水”。
汪繼芳表示,根據(jù)近幾年的運營情況,在先鋒書店消費的年輕人更習慣在午夜前消費。“在打烊前的21:00-22:00書店內(nèi)會遇到客流的‘小高峰’,結賬的人較多,因此制定了延長兩個小時營業(yè)時間的計劃。”
原因2難盈利攔“24小時”腳步
盈利難也是攔住先鋒書店成為“24小時書店”的另一道門檻。書店共有17名員工,在夜場實行輪班制,僅人力一項每天就要多支出約1000元,還沒有計入為上夜班的店員增加的住宿開支,水電方面也會增加一筆支出。此外,為期3個多月的“藝文活動”獲得了很多嘉賓支持,但書店仍要為部分嘉賓提供活動費用。不容忽視的是,書店還要為晚10時后的午夜場的促銷降價“埋單”。
汪繼芳表示,先鋒書店暫不考慮通過“午夜糧倉”活動盈利。但她坦言成本問題困擾著書店。“做書店首先要活下來,延長營業(yè)時間對先鋒書店而言是個相對理性的嘗試。”
“午夜糧倉”開始的首周末在連續(xù)兩晚舉辦活動、送出千元書券等重磅禮品的情況下,延長的兩個小時營業(yè)時間中帶動的消費并不樂觀,每天新增讀者僅200多名,圖書銷售增加約3000元,“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和咖啡消費與每天上午持平”。
原因3公共交通不給力
晚上10時后,先鋒書店附近缺乏公共交通。距離最近的公交車站中,多路末班車最晚發(fā)車時間為22時,稍遠的一站僅有一趟夜班車橫穿城市,僅能到達部分小區(qū)。能夠連接東、西、南等新社區(qū)集中的南京地鐵運營時間相對較長,但離得最近的地鐵站距書店近1公里。
讀者江小姐也表示,盡管先鋒書店挨著不少高校,但先鋒書店坐落的五臺山體育場一帶一過了晚10時就人煙稀少,“黑漆漆的,讓人擔心安全問題”。
上海大眾書局總經(jīng)理助理董諶谞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公共交通的持續(xù)性與夜場消費氛圍對于夜場消費十分重要。三聯(lián)敢于運行24小時書店,也得益于地鐵新線路的開通和北京較為完善的夜間公交體系。
專家建言
夜場助書店形成品牌效應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胡翼青表示,先鋒書店此舉可能只是一種姿態(tài),品牌效應要遠遠大于經(jīng)濟效益。
“平日晚上九十點街上就沒有人了,現(xiàn)在正值世界杯,更不可能有多少人在晚上上街、去書店。”胡翼青直言他不看好“午夜糧倉”。但他強調(diào),不要低估先鋒書店的精明,“它沒有跟風24小時書店,因為它知道24小時書店北京、上海能行得通,南京的書店不一定能夠做得下去”。
(北京商報 記者 陳杰 實習記者 李博含)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