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頭陽光新業敗走上海 出售資產或是最好結局
波詭云譎的魔都,是絕大多數開發商渴望大展身手的試煉場,卻也讓不少企業鎩羽而歸、提前退場。而如今,這份“夢碎”名單上即將又要加上一個名字——陽光新業。
搜鋪網了解到,在上海黃浦區政府的協調下,原第一百貨淮海店與緊鄰的錦江國際購物中心將統一規劃,建造新商業項目。自此,陽光新業在上海的最后一個商業項目——淮海中路陽光527(即錦江國際購物中心)的未來已經不難猜測,出售或將是其最終結局。
淮海中路陽光527
陽光新業輕資產敲門入滬
事實上,陽光新業在上海的探路故事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
當年3月,陽光新業與溫州一家公司簽訂了20年的租約,租下松江陽光新生活廣場,總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同年8月,陽光新業與錦江集團簽下了15年租約,盤下淮海路中段的錦江國際購物中心,并宣告斥資1億多元對其升級改造,在這1.8萬平方米的商業業態中,將有六成以餐飲、娛樂休閑等體驗式消費為主。
2014年初,陽光新業又以20.2億元的總價,先后收購了銀河賓館主樓100%股權及裙樓90%的股權。自此,這個來自北京的開發商在短短一年中,連續撬動了上海的3個商業項目,高調入駐淮海路。
彼時,業界分析稱,這一連串的舉動,對于陽光新業這家2013年營業收入6.9億元的公司,無異于“蛇吞象”。
但對于能挺進上海,在百年歷史商圈淮海路拿下商業項目,想必陽光新業當時是期待滿滿。只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上海銀河賓館
“包租公”受困上海灘
搜鋪網了解到,陽光新業挺進上海的第一個商業項目——位于上海松江區的“陽光新生活廣場”已在2015年底最終變成由其他公司經營的塞納左岸生活廣場。而這背后的故事,大概也是陽光新業不愿提及的一段揪心往事。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3月1日,陽光新業全資子公司上海尚東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包租方式簽下了上海松江安信生活廣場(總建筑面積21810.11平方米),雙方簽署了《房屋租賃合同》,租賃期為20年。在房屋交付給上海尚東后,該公司投入了約2600萬元對商場進行裝修改造。然而,在改造過程中發現,項目交付前煙道存在重大缺陷,由此導致煙道改造引發周邊居民投訴及項目環評報告難以通過,以致松江項目遲遲不能正常開業。
隨后,由于煙道改造糾紛,上海尚東停止向出租方上海上瑞實業有限公司支付租金等費用。2014年9月18日,出租方上瑞實業將上海尚東訴至法院,訴訟涉及金額約2000萬元。上海尚東于2014年10月21日對上瑞實業提出反訴,訴訟涉及金額約4000萬元……
如此這般之下,未能迎來開業的“陽光新生活廣場”最終成為由其他公司經營的塞納左岸生活廣場。項目建筑面積約4萬平米,一共四層,擁有地下車庫,約600個車位。廣場定位休閑娛樂、美食餐飲、時尚浪漫、精品超市于一體的智能商業廣場。
塞納左岸生活廣場
而真正讓陽光新業揚名上海灘的,還是其從錦江集團手中包租下的淮海路錦江國際購物中心。因為這里曾是滬上最早外資百貨之一——華亭伊勢丹的所在地。在陽光新業入駐錦江國際購物中心之前,這里已經有兩任主力租客失敗離場,經歷了四次變動。
最早是在1993年,由錦江國際集團和日本伊勢丹公司合資組建的華亭伊勢丹在此開業;及至2005年左右,受到體量小(面積大概在1萬平方米左右)、地鐵建成導致淮海路兩端熱中間冷、沒停車場等因素影響,華亭伊勢丹開始擴建(拿下了5樓、6樓);但這并沒有救活該項目,此后幾年中項目人氣持續下滑、租金高昂,到2008年華亭伊勢丹在經營了15年之后慘淡關門。
這一場地也隨之空置了兩年,并在2010年11月迎來了全球第二大零售業巨頭麥德龍旗下的萬得城入駐,但在2012年年底萬得城宣布關閉上海的所有門店,于是錦江國際購物中心再度空置。
直到2013年8月,陽光新業與錦江集團簽下了15年租約,盤下淮海路中段的錦江國際購物中心,并宣告斥資1億多元對其升級改造,在這1.8萬平方米的商業業態中,將有六成以餐飲、娛樂休閑等體驗式消費為主,初步計劃2014年5月試營業。但最終還是推遲了十個月,淮海中路陽光527在2015年10月18日才正式開業。交出來的成績也讓人大跌眼鏡——開業不滿一年大部分商戶就關門敗走,僅剩3家商戶在營業。
淮海路商圈
乃至最終,“淮海中路陽光527”項目的未來走向,由黃浦區政府給出了最新答案。未來,在黃浦區政府的協調下,百聯集團的第一百貨淮海店與緊鄰的錦江國際購物中心將聯合打造,兩棟樓統一規劃,精心設計,更加注重人性化、注重體驗和感受,構建協調統一、主次分明、節奏明快的零售空間,為消費者帶來獨特、個性的購物體驗。
據上海市黃浦區商務委員會主任陳湧透露,“6家開發商投標,目前,尚有2家開發商在競標,今年年底前,選定,考慮的依據是資金實力、資源整合能力,以及應為有經驗的團隊,預計至少要至2017年年底向公眾開放。”
而陽光新業在2016年第三季度報告中首次提到的推進淮海中路陽光527項目的退出事宜,也無疑從側面給出了一些輔證。
輕資產之路難走
再回過頭來看陽光新業這些年的發展,以“收購-改造-改善-經營-出售”作為核心的輕資產模式對其來說并不新鮮。2007年,在當時第一大股東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指點”下,陽光新業便開啟了“凱德式”的商業地產轉型。截至2015年年中,公司已在全國10座城市持有和管理29個商業地產項目,商業總建筑面積超過130萬平方米。
而在2016年3月發布的2015年度報告中,陽光新業也公開對外稱,已將未來的發展方向聚焦在以持有型物業資產管理為核心的輕資產模式,并加大對房地產業務的銷售去化和轉讓剝離。
但隨著市場階段性過剩、電商沖擊、零售業增長放緩等因素的沖擊,包括萬科、萬達等多家地產公司紛紛宣布向輕資產戰略轉型。想要玩好輕資產,不能再只是滿足于拿到好項目,而是要對整條供應鏈有較強的把控能力。很明顯,從上海的兩個項目來看,陽光新業操控產業鏈的能力、選址能力還有一些不足。
與此同時,近年來,陽光新業的業績也一路走低。根據公開數據,陽光新業已經連續遭遇了2015年營收同比腰斬、2016年上半年凈利下滑716%、2016年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3.36億元的尷尬境遇。
未來,這家企業將走向哪里?搜鋪網將持續關注。
(搜鋪網獨家報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