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七成企業現金流能維持三個月以上
聯商網消息:2月17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企業生存與發展之道》調研報告顯示,七成企業現金流能維持三個月以上,建議企業利用好政府給予的扶持政策,降成本,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實體經營企業打通線上業務渠道,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將智能互聯技術更好地融入其中。
圖片/聯商圖庫
此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內容涵蓋地方政策、企業經營狀況、企業應對措施、企業數字化提升4個維度、共計30個問題。
參與調研的企業共有761家,其中制造業占26.05%,金融業占17.00%,信息技術服務業占14.57%,批發與零售業占8.50%。被調查企業中有53.22%屬于私營企業,20.11%屬于外資及港澳臺企業,還有26.68%為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占比為30.86%。
報告稱,在參與調研的企業中,69.23%的企業現金流能夠維持3個月以上,43.83%能夠維持在半年以上。這說明大部分企業還是有能力度過這次疫情難關的。但若疫情在三個月內得不到有效遏制,將有企業面臨破產風險。
數據顯示,采取不同商業模式的公司在現金流維持方面存在著差異。以線下經營為主的公司中,68.39%的現金流能夠維持3個月以上;而線上經營為主的公司中這一比例達到72.87%。總體來看,以線上運營為主的企業在資金維持方面更有優勢。
此外,從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現金流較為充裕,維持公司運作時間較長,現金流維持運作時間長于3個月的比例分別為81.82%和78.83%;尤其是超過半數的國有企業現金流維持時間能夠超過一年。私營企業的現金流維持時間相對處于劣勢,41.23%的私營企業現金流不足維持三個月。因此,此次疫情對私營企業的負面效應要遠遠大于其他性質的企業。
從被調研企業所處的行業來看,不同行業受此次疫情的影響程度不同。其中,批發零售業受沖擊最大,業內企業預計業績會受疫情影響下滑的比例占到了82%;其次是文娛行業,業內企業預計業績下滑的比例占到了75%;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預計業績會受疫情影響下滑的比例為67%。
報告顯示,有75%的線下企業認為在疫情影響下公司業績呈下滑趨勢,而有64%的線上企業認為業績呈下滑趨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何文龍表示認為,疫情對線下實體企業的沖擊更普遍。一種可能是,疫情導致人流客流的急劇減少,線下企業受到的沖擊更大,而線上企業或者線上線下結合的企業可以使用線上銷售渠道緩解困境,應對疫情方式更加豐富靈活,從而能更好地保持公司業績的穩定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吳劍峰表示,企業應該利用此次疫情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將智能互聯技術更好地融入其中。目前大多數企業的商業模式中數字化程度的部分還比較少。此次疫情是一次行業重新洗牌的契機,未雨綢繆的企業將會開疆拓土,掠奪未做充分準備的企業的市場份額。因此,企業高層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盡快實現現有商業模式的數字化轉型;已有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應該加大投入,擴大市場份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