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期,福建萬嘉便利店的“變”與“穩”
聯商專欄:不知不覺中,2020年已經過半。對于便利店來說,上半年受到疫情較大的影響,下半年則考驗連鎖便利店的抗風險能力。
便利店規模小,遇到風險調整經營結構速度快,容易化解風險與競爭。后疫情時代,本土便利店應該進入調整階段,商品結構調整、運營水平的提高,基本功練到家,在穩健中力求發展,投入和產出成正比,控制成本非常重要。
7月7日,福建萬嘉便利店旗下品牌便利客,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籌備,呈現在眾人眼中,在便利店行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便利客脫離萬嘉便利店的原有成熟模式,采用全新的團隊,強化了鮮食和差異化商品,鎖定年輕的客戶群體。雖然與萬嘉便利店一墻之隔,由于針對的顧客群體不一樣、商品結構不同、運營方式不同,兩個品牌開在一起不但沒有影響萬嘉便利店的業績,反而起到互補的作用,抑制了競爭店的開店。
所以,便利店的競爭對手不是同行業的競爭,而是顧客的競爭。
門店的核心是商品,最吸引顧客的永遠是商品,想清楚,賣什么?怎么賣?賣給誰?選擇的品類與商圈是否相匹配,通過數據分析,找到同類別中細微差異,比如:飲料(規格)、低溫酸奶(加味或不加味)、口味差異等,提供給顧客想要的商品,才是便利店的經營戰略。
所有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之爭
管理眾多的店,提高物流水平,優化商品結構,降低庫存,成為連鎖便利店盈利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經營連鎖便利店的三個維度:人、財、物,核心是人,選人、育人、留人成為了連鎖便利店一大難題。
經常聽到企業說:我們這里缺乏人才,我們運營能力太弱等,我們只是看到了呈現出來的問題,連鎖便利店管理的規范化,不僅僅指的是店鋪的一線、總部組織的工作方式規范化,溝通方式的規范化,執行力度的規范化更為關鍵。
好的連鎖企業,能把同樣的事情重復做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水平。我們很多的連鎖企業每天做不同的事情,每天換工作方式,這是連鎖企業管理的大忌。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先從了解自己開始,從源頭去看清楚問題,才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我們看見的都是表面的人工成本的上升,卻忽視了招聘成本、培養成本、離職成本,大賣場可以通過師父帶徒弟的方式培養人才,而便利店不同,一家門店3-8個員工,店鋪不具備培訓時間和能力,所以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培養員工,人才的標準化,員工的穩定,需要的是定期企業內教育。
便利店人才的培養:一人多崗的綜合性人才
便利店的管理人才,既熟悉傳統連鎖企業運營管理流程,又擁有互聯網思維、AI智能技術特點與運作規律,所以只有企業自己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才。
便利店的員工也不簡單,不但需要懂得店鋪的基本操作,還要會做銷售、顧客維護,兼做收銀員、收貨員、清潔工、防損員、投訴處理、對外聯絡等,隨著社區型便利店的發展,員工還要懂得生鮮打理、生鮮銷售等,現在是數字化、視頻化的時代,員工不僅僅需要操作先進的設備,還必須學會拍視頻(寫文案、拍攝、導演、剪輯、推廣、運營)懂得鏡頭語音,這樣的員工那里去招聘,只能自己培養,企業內部人才無論是從忠誠度還是文化的融合來說,整體都是優于外部招聘,所以企業的人才管理需要從外部轉向內部,開始注重對內部人才的挖掘和培養。
萬嘉通過理論+實際操作的培訓,提升整體戰斗力
擁有800多家直營店的福建萬嘉便利店,深知這一點,沒有人才計劃,企業會越做越難。10年前便利店發展是跑馬圈地,5年前便利店靠資本杠桿,如今:便利店發展是人才,人才,還是人才。有了人才就有了資本、渠道、模式、運營和體系,人才水平決定了企業發展。大多數企業的店鋪銷售不穩定,只有把體系、團隊、流程、方法都確定了的企業和店鋪,才能持續的獲得穩定的銷售額和利潤,這個轉變需要的是內部運營能力的綜合體現,靠模仿、靠裝修、靠設備、靠營銷活動等是做不到的。
福建萬嘉便利店多次邀請便利店專家趙蓉老師授課,輔導,只有學習先進的管理,讓每一位員工都有進步,人人參與企業經營。對員工而言,清晰的人才培養、晉升通道,有助于提高工作積極性,提升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增強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企業而言,穩定而富于進取心的團隊,既能為企業帶來業績的增長,也能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充分的人才儲備。
我們要“做”領導,而不要“坐”領導,每一位領導都應該成為員工的教練,只有親自動手做了,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才知道應該使用什么工具。最有效的培養不是靠課堂學習,而是實踐的鍛煉。普遍的共識,10%-20%的學習來自于課堂,80%的學識靠“做”中學。
整個店鋪的運營管理,需要搭建一個體系,從商品生產到店鋪運營的過程需要有一套系統的流程,光有專業性也遠遠做不好零售,團隊思維、平臺思維很重要,成功的背后需要有強大都培訓體系、員工薪酬體系。
我們天天講學習,其實,學習的本身,不是給你答案的地方,而是引發思考的地方,當你學會思考和敬畏,你才真正具備工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投入了很多錢做培訓預算,提供員工每年N天的培訓課程,但是培訓效果不理想。為什么還是感覺團隊沒什么改變?原因在于對所有人,采取了同樣的培訓。我們每天都很忙,但是都是在做點對點的輔導,你解決員工100個問題,他會有101個問題,體系解決解決大多數員工80%的問題,然后20%的時間,再做點對點的解決問題。
通過培訓和學習,所有人的氛圍和狀態起來了,比以前更專業了,在工作中更投入了,更有激情了。要持續的保證這樣的狀態,一定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才能把所學的知識有效的轉移到企業的實際工作中。管理者需要持續跟蹤3-6個月,直到團隊有了結果,慢慢形成自己企業特有的、可持續的運營模式。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趙蓉,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