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超2000億,新增3000萬消費者,京東依然碾壓拼多多?
8月17日晚,京東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財報。
數據顯示,京東凈收入2011億,同比上漲33.8%,年度活躍購買用戶4.174億,同比上漲29.9%,比上個季度凈增3000萬。
這是一個超出預期的成績單,相比疫情期間“雪中送炭”的供應鏈優勢,這一季度京東雖然相比其他平臺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亮點,但復工復產的整個周期里,線下受挫的訂單依然成就了線上的爆發。
財報季內的三個月,京東最大的兩個事件一是血戰618,二是回港上市,偏巧都在同一天。
這提示了市場一件事情,與拼多多這家“只成立了四年的公司”相比,22歲的京東足夠成熟,即便短暫在市值上有所遜色,但回到一個常態競爭之下,它未必會輸。
截至發稿,京東股價上漲3.75%,市值剛過1000億美金,拼多多上漲1.48%,市值1040億美金。
01
京東的“完美”成績單
衡量一個電商平臺是否良性發展,看營收、看利潤,看增速,看用戶增長。
在這個季度,京東交出的幾乎是一份完美成績單。
營收上,這一季度京東達到20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8%,增速創10個季度新高。利潤上,無論是哪個統計維度,都有大幅度的上漲,按照非通用會計準則下的凈利潤達到了人民幣59億元,同比上漲66.1%。
用戶增長也很強勁,上個季度,京東年度活躍消費者環比凈增2500萬,這個季度又比上個季度多了3000萬,環比增速達到7.9%,接近2019年底的頂峰。
這份滿分財報在市場預期之外,但分析起來,卻也在意料之中。
4到6月是國內復工復產的階段,線下零售企業受到疫情打擊,紛紛尋求線上的“自救”,原本應該屬于他們的業績轉移到了平臺之上。
在財報里,京東列出了幾個這一期間他們所做的努力,吸引高端品牌入駐、嘗試直播,與快手合作,以及升級同城零售1小時達服務等等。
不可否認,這些努力帶來了營收和利潤的成效。但橫向對比,淘寶、抖音直播的風風火火,拼多多、天貓作為平臺吸引的商家規模應該超過京東,以及阿里把同城零售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看起來,京東的應對和動作似乎只是大勢所趨。
但究竟是否是時勢造就了京東的增長,還需要等另外兩家的財報披露,以做對比。至少目前,作為最早一個公布財報的電商巨頭,京東的成績值得被肯定。
營收之外,京東的用戶增長其實也有跡可循。
疫情以來,除了官方的“京粉”,針對京東的第三方社交電商平臺如雨后春筍。東東來啦、芬香、京享優品、京創客等利用后疫情時代人們收入下降的焦慮心態,把普通消費者變成了推廣者,在微博、朋友圈、微信群,隨處可見京東商品鏈接的分享。
學習曾經拼多多社交裂變的方式,京東完成了一次新的追趕。
02
成本的增速超過收入增速
進一步分拆京東的收入和支出數據,能夠佐證京東這一季度的增長邏輯。
上一個季度,京東自營商品中的快消品在平臺迎來了爆發,收入達到524.6億元,同比增長38.2%。這個季度,快消品數據進一步增長,達到640億元,同比增長45.4%,平均下來,過去半年,京東一般快消品的增長達到了42%。
換句話說,疫情隔離的影響繼續體現在電商平臺的銷售上,一方面是購物方式仍然以線上為主,另一方面,生活必需品打敗了非必需品。
但正如上個季度分析的,一般快消品的銷售同步增長的同時,其實會帶來履約費用的升高。
第一季度,京東的履約費用已經大幅度提升,達到了104億,同比上漲了29%。這個季度,這部分成本繼續增加,達到120億元,同比增長30.6%,增速與銷售額上漲同步。
總的營收與成本也有這種同步上漲的趨勢,甚至這個季度成本增速還超過營收。
對比下來就知道,2020年Q1成本同比增速為20.2%,略低于營收增速的20.7%;而這個季度,總的費用達到1724億元,成本增速為34.5%,略超過營收增速的33.8%。
成本同比增加超過營收,那利潤從那里來?
一是因為營銷成本增速低于總體成本增速,二是因為研發費用同比下降。
財報數據顯示,這季度京東的營銷成本為人民幣68億元,與上年同期的人民幣56億元相比增長21.0%,而研發費用只有36億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7億元。
這一方面說明,受疫情影響,即便有618這種平臺之間的大戰,但是營銷費用其實并沒有增加得太過夸張。另一方面京東的隱憂也悄悄暴露出來。
在京東二次香港上市的招股書中,曾稱要將資金將用于投資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創新上,以提升客戶體驗和運營效率。
在報告期內的3個月里,京東的平臺價值其實正當其時,幫助品牌實現增長也被京東寫入財報,劃了重點,按照常理推論,此時零售、直播、物流等方方面面的供應鏈技術應該需要更多支持,但對應的卻是研發費用的降低,其對利潤的追求和對技術創新之間,優先選擇了前者。
與市場對拼多多“成長性”的期待不同,京東作為一個二次上市的老牌企業,除了營收、用戶之外,對利潤的追求既是一種成熟的體現,偶爾也會成為枷鎖。
自2019年控制成本、扭虧為盈后,京東在利潤上就一直精打細算,但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也時有發生。
過去是取消快遞員的底薪,對高管的末尾淘汰制,如今是對研發費用的收縮,而未來,為了利潤,是否還需要犧牲些什么呢?
03
京東的主業與邊界
京東的財報里,對自己的定位是零售商,國內營收排名第一,跟隨其后的是蘇寧云商、高鑫零售、唯品會和永輝超市。而在國外,同一賽道的選手有沃爾瑪、亞馬遜、Costco,其中京東對標的則是亞馬遜。
這與消費者和常規的理解不同,在國內,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通常被放在一起論述,是電商平臺的Top3。
但從模式上看,這個定位更符合實際情況。
與淘寶天貓、拼多多的平臺模式不同,京東自營收入一直占據將近90%的比例,平臺服務收入雖然在穩步增長,但截至這個季度,仍然只占比11.3%。這其中還包括京東物流的服務收入。
后疫情時代,京東的主要工作就是拆分子業務。
早在2019年底,京東物流獨立上市的傳聞就一直不斷,而進入8月,京東物流30億收購大件和商務件快遞公司“跨越速運”的消息,為京東物流獨立上市又加了一塊砝碼,物流行業專家趙小敏就認為,京東物流距離成為國內第八家物流上市公司的距離越來越近。
除了京東物流,7月1日,中國證監會北京監管局有消息表示,金融業務的京東數科也將獨立在科創板上市。這次財報發布的同時,京東還宣布追加17.8億元投資,從而持有36.8%股權。
此外,京東旗下的京東健康也傳出有赴香港上市的打算,京東工業品成為集團孵化的第四只“獨角獸”。
根據藍洞商業的報道,京東健康、京東數科、京東物流的估值都在1000億~2000億元之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整個京東集團加成,似乎沒有非得與拼多多力爭電商平臺第二的必要。
不過,另一個問題也開始顯現。隨著這些能帶來第三方服務收入的業務剝離出去,京東似乎更加徹底地淪為了封閉的自營平臺,京東品牌的未來更等同的是京東零售。
可以看到京東在為這一天做前期的準備。
收購五星電器,成立新公司,開線下體驗店;緊跟拼多多之后,以1億美元認購國美的境外可轉債;與攜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接入攜程的旅游產品供應鏈等等。
能看出京東擴大零售版圖的野心,但這種合作模式除了達達-京東到家一個成功案例之外,投資唯品會、永輝超市、以及途牛,財務上是看似收獲不少,但對京東能帶來多少用戶和價值增量,貌似沒怎么看到。
京東一直渴望的是擴大平臺型業務的占比,畢竟體量更大的自營業務要控貨、配送,干的是苦活,毛利率也很低,但目前看京東的主業還得按照趨勢走下去,提升毛利率似乎更難。
而以整個京東集團作為觀照對象,無論是物流、金融、工業品,當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企業運營,面對的又是各自的行業對手,京東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和眼光能夠走到行業前幾似乎也難以預料。
對京東來說,無論是主業還是嘗試拓展的邊界,未來的路都并不輕松。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