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率不足20%,48萬家奶茶店正在被資本拋棄
喜茶上市傳聞不脛而走。
新式茶飲正在成為資本追捧的新型獨角獸。資本永遠樂于擁抱年輕人。
《2020新式茶飲白皮書》數據顯示,2020年新式茶飲已經邁入數字化3.0階段,預計到2020年底,新式茶飲市場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然而,多數奶茶店卻在步履闌珊。
2020年全國奶茶店數量將達到48萬家,令人驚訝的是,活過一年的奶茶店僅為18.8%。
誰能拯救中國奶茶?是那些外來的顛覆式創新者?還是抱團自救者?抑或等待新的救世主?
越努力越滑坡?
奈雪的茶已經提交了招股說明書。
全球507家直營門店,14000+員工。創業6年,彭心,這個金蝶軟件前品牌總監,作為當代年輕都市女性,奶茶店的上市夢正在步步逼近。
奈雪的茶估值130億,資本寵兒。
然而,在哈爾濱,你喝不到一杯“喜茶”的多肉葡萄,也嘗不到一杯“樂樂茶”,只有去到30公里外的黑龍江大學附近,才能喝到一杯“茶百道”。
剛被“小紅薯”們種草完“茶顏悅色”,在北京地圖里卻找不到它的身影,也難尋覓到一杯“伏見桃山”烏龍梅子酒。全國3000家門店的“古茗”也從未踏進北京的門檻。
南方爆火的新式茶飲品牌在北方卻寥寥無幾。
圖源:奈雪的茶招股書截圖
新式茶飲代表品牌“奈雪的茶”的門店也證明了這一判斷。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在奈雪的茶420家大陸門店中,南方地區門店總數量達333家,占總門店數量的79.29%,北方省份門店數量普遍少于6家。
億邦動力了解到,行業普遍的情況是,新式茶飲品牌多數活躍在南方,而較少分布于北方。
當我們談論奶茶的時候,不能忽略掉背景,如果追根溯源來討論它,會特別的有趣。奶茶的身世里,夾雜著一個文成公主進藏的秘密。
雪域高原的圣殿里,一位略施粉黛的公主微微顰蹙:“怎又是這些奶制品和羊肉?”
不知是什么給予了靈感,她把出生地的茶和當地的奶兩樣東西攪合在一起,稍稍用舌頭觸碰后,笑了,眼神瞬間恢復了往昔的光彩。這久違的笑,似乎只有在大唐的記憶里才能浮現。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啟,而文成公主這個名字,也與奶茶有了微妙的聯系。
以上信息無從考證,有史料可考的是,唐朝的確有了制茶的雛形。人們把茶攆成細末制成抹茶,后傳至西域,西域人長期食用肉類對心腦血管損害很大,于是把茶和奶一起熬制出奶茶,放入食鹽飲用。
最早奶茶的雛形由此誕生。
越回味越苦澀?
奶茶后來隨著絲綢之路傳至印度,印度人在奶茶中加入大量的香料,八角、肉桂、丁香、姜、胡椒等來提升口感,因此印度奶茶特點是特別辛辣。
印度成為殖民地后,奶茶飲品被傳到歐洲,因為喝不習慣濃烈的香料味,他們除去大量的香料,在奶茶中加入了楓糖漿或白砂糖進行調味。改良后的奶茶深受英國皇室貴族的喜愛,成為英皇貴族專供飲品。
到了近代,奶茶再次傳回到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香港人在英式奶茶的基礎上,選用錫蘭紅茶的碎茶,經濾網過濾,再配以淡奶調味,因濾網過濾時,奶茶酷似絲襪得名“絲襪奶茶”。
臺灣人則在港式奶茶的基礎上,加入由淀粉制作而成的粉圓(后被取名為“珍珠”),或布丁、椰果等配料,命名為“珍珠奶茶”。
而廣東是正式第一個引入港式奶茶和臺式奶茶的地方。在不久的將來,年輕人迅速成為這些“奶茶”的擁躉。
越營銷利潤越薄?
在奶茶行業里,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份是2012年。
在廣東江門的一條小巷里,喜茶調制出了第一杯芝士現泡茶,緊隨其后推出“芝芝莓莓”、“芝芝桃桃”、“芝芝芒芒”、“多肉葡萄”等網紅爆款 。
喜茶的店鋪外觀與傳統奶茶品牌也大為不同,和過去“即買即走”的氛圍不同,喜茶開設了精致的坐席區,仿佛營造了一種星巴克的“第三空間”。
繼喜茶之后,以奈雪的茶、茶顏悅色為代表的新式茶飲品牌開始密集出現,大多以新鮮、高品質為主要宣傳賣點。
近日,央視《第一時間》欄目發布“茶飲市場調查”,奈雪的茶平均售價27元,其中材料成本10.37元,人工成本7.72元,租金等成本4.13元,利潤僅為4.78元,約占售價的15%。
如今,消費者越來越理性,需求也越來越高,選擇現制茶時會從品牌、環境、形象包裝的設計、原物料的使用等多方面進行考慮,喝杯奶茶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解渴。
當下茶飲品牌繁雜,網紅奶茶店雖然能夠吸引消費者,在短時間內占有一席市場,但只有進行更多維度的比拼,逐步形成被認可的“品牌力”,才是在未來茶飲市場中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
以下是部分新式茶飲品牌發展概況表:
僅18.8%存活率
《2020新式茶飲白皮書》顯示,今年全國奶茶店數量將達到48萬家,令人驚訝的是,艾媒咨詢數據指出,活過一年的奶茶店僅為18.8%。
頭部品牌在開疆拓土,腰部品牌也在突飛猛進。舉例來說,奈雪的茶全國門店數量達422家,喜茶門店近400家,茶百道、古茗、益禾堂等門店門店數量已經突破3000家。
近日,奈雪的茶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沖擊高端現制奶茶第一股。截至2020年9月30日,奈雪的茶共開設422家門店,按覆蓋城市計算,是高端現制奶茶店中覆蓋最廣的公司。
市場上的現制奶茶包括低端(第1代,主料為奶精及奶茶粉)、中端(第2代,主料為碎茶及奶精、奶粉、水果罐頭、果醬、調味糖漿等)、高端現制奶茶(第3代,即新式現制奶茶,主料為高品質茶葉、鮮奶、新鮮水果等)。
我國高端新式茶飲店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8億元增至2020年的129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75.8%。
由此可見,對于消費者來說,新式茶飲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消費升級必然會帶來盈利空間的增長,但要注意到的是,新式茶飲早已不是暴利行業。
北方人嫌棄奶茶
“廣東人每周人均比東北人多喝掉2.5杯奶茶。”
支付寶數字生活平臺報告顯示,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愛喝奶茶,廣東奶茶消費全國第一,浙江、江蘇等緊隨其后,而北方僅有山西、山東、河南上榜。且廣東的奶茶店相關企業數量最多,超過3.8萬家,占比近20%。
“我們吃完飯都要去喝功夫茶的,從小時候開始就這樣,北方人沒有喝茶的習慣。”二叔顏茶的創始人盧斌強是福建人,2015年結束北漂,回到杭州創業。現在他開了6家店,5家在杭州,1家在福建。
有媒體統計,在福建漳州市的一個小鎮上,就有30多家奶茶品牌,既包括古茗、蜜雪冰城等全國連鎖品牌,也有快樂番薯、萃春瘋這類本土加盟品牌,還包括一些無品牌茶餐廳。百度地圖顯示,黑龍江漠河市只有1家奶茶店,鶴崗市僅44家奶茶店。
謝謝茶創始人廖蘭心表示,廣深等南方地區奶茶品牌多以水果茶為主,這與當地水果品質密切相關。就她個人感受而言,某頭部茶飲品牌深圳店和北京店里,同一杯茶飲口味差別非常明顯。
此時,優質奶源地不再局限于北方牧區,南方地區也有光明乳業、味全、新希望乳業等優質企業。“廣深地區現在很流行用水牛奶做奶茶,水牛都是南方的。”她說。
北方:沒有夜生活,怪我咯?
謝謝茶北京三里屯店,是個在1樓的門面,一面朝里,一面朝外對著街道。
臨近國慶,廖蘭心向商場申請外擺(將商品、海報等放置在門店外的街道上),因為手續的問題,外擺批準10月底才申請下來,但那時,“外擺已經沒必要了。”
她清楚地記得,11月的北京的溫度已經在0℃上下徘徊,“即使有空調,有暖氣,穿堂風呼嘯而過,店里就變得格外冷,幾乎沒人會在街道上閑逛。”
她略有些羨慕地稱,南方都沒有淡季,就連冬天也賣得很好。
一般來說,4-11月是南方奶茶銷售旺季,一年2/3的時間均為旺季,但在北方地區,5-10月為旺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淡季,一年1/2的時間是淡季。“旺季銷售額是淡季月銷的2倍,可能更多。”盧彬強說。
南北差異不止于淡旺季,南方的日均可營業時間也比北方長得多,“在廣東,晚上10點、12點買奶茶的人都不少,而北京晚上8點以后都很少有人在外面閑逛了。”廖蘭心談道。
換句話說,北方人沒有夜生活,導致奶茶生意難做。艾媒咨詢分析稱,南方地區高度繁榮的夜間經濟,即時間和場景,延伸了奶茶消費鏈條,因而呈現出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愛喝奶茶的現象。
圖源:艾媒咨詢報告
shoppingmall的閉環困局
北方的街邊生意比南方落后得多。
廖蘭心舉了個例子,一點點在上海的門店大多是街邊店,如果在北京開這么多街邊店早就‘死’了,(因為天氣)半年都沒生意。”
根據百度地圖顯示,北京地區“一點點”門店有86家,街邊店與商場店的比例接近1:1,街邊店多位于大學周邊;上海地區“一點點”門店共有82家店,其中街邊店57家,商場店25家。
一方面是街邊店受天氣影響大。北京位于華北平原地區,冷空氣南下無阻攔地勢,城市內建筑物大,馬路寬,冬天的風顯得格外大。
另一方面,這也與城市布局有關。南方的小街區、小社區比北方更多,“北京都是大馬路,少有小馬路,沒有步行的空間,限制街邊商業發展,大家都是開車或坐車去大的購物中心消費。”
“國內街邊店店鋪租金南北差價是好幾倍的,但購物中心的門店租金就沒有這么明顯的差距。”
疫情后,奶茶店南北差異更加明顯。
有知情人士表示,今年3月,某熱銷茶飲品牌北京地區門店銷售額已恢復至疫情前的80%,而深圳、廣州、上海等地的門店早已經反超疫情前的銷售水平,“現在,南方地區門店比北方銷售好一倍不止。”
騰訊地圖大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數據顯示,南方城市整體商場恢復正常營業時間早于北方城市,特別是廣州、深圳、上海、成都的訪客量回升速度較快。
奶茶帶“刃”
一部融合了三教九流的話劇《茶館》,道盡北京城半世紀的變遷。老一代人心心念念的街頭茶鋪,已經從喧囂繁鬧的街頭退居到角角落落。
同樣是奶茶,為什么蒙古奶茶沒有得到普及?伊利集團奶粉事業部戰略總監包·恩和巴圖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口味、場景和文化。
首先口味上蒙古奶茶是咸的,除了內蒙古、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區以外,其他地區存在的口味障礙,讓蒙古奶茶很難形成消費規模。
其次沒有臺式奶茶和港式奶茶的消費場景,試想兩個閨蜜逛街,在休息時買兩杯港式奶茶喝,非常應景。如果讓這兩個閨蜜在商場里來一碗蒙古奶茶喝,就顯得很違和,這樣的消費場景不存在。
一個區域型產品,必須要走進現代人的生活,創造出消費場景來。
新式茶飲就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創造出了符合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消費場景,手持奶茶照片也成了朋友圈的一種時尚。
奶茶帶“錢”
在風起云涌的奶茶品類江湖,從來不乏獵食者。
現制茶飲行業可追溯至1987年,中國臺灣的“春水堂”發明的珍珠奶茶為起源。
隨后聯合利華旗下品牌立頓,推出袋裝即調奶茶,開創了奶茶產品工業化生產經營的先河。香飄飄緊隨其后,2005年開啟了中國杯裝奶茶的市場,此后一騎絕塵。
喜之郎旗下的優樂美、立頓旗下的立頓奶茶、大好大旗下的香約奶茶相繼殺入杯裝奶茶市場。2009年,香飄飄被人氣天王周杰倫代言的“優樂美奶茶”打得找不著北,幾乎丟掉行業龍頭地位。
從2015年開始,以喜茶、奈雪的茶為代表的新式茶飲,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再加上電商助力,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延展開來后,線下奶茶店鋪和外賣小哥組合,救活了城鄉鎮遍地的茶鋪,外賣小哥解決了從店鋪到消費者手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社會分工日趨完善,以香飄飄和優樂美為代表的標準化奶茶產品,被占據行業優勢的新式茶飲取代,這里面有消費升級的根本邏輯,受制于篇幅不再展開。
奶茶帶“血”
從當年街頭的功夫茶,到今天年輕人鐘愛的奶茶,傳統的茶飲生意完成了向新物種的躍遷。
新式茶飲看起來是一門很掙錢的生意,高端茶飲品牌一個接一個地火了,但要想在這個行業分一杯羹,卻并非易事。
針對新出現的消費方式,我們總會有種感覺,看不懂。
看不懂的背后,或許潛藏著關于生活方式升級、關于時代歷史、技術迭代和消費升級的縱深背景。
真正的高手,不會只盯著一時的紅利,而是著眼于不斷變化的時局。
實際上,進入2021年新式茶飲品牌巨頭已經形成。奶茶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沒有行業經驗的創業者,如果冒然進入這片市場,大概率是要交昂貴的學費。
看似是一個“低門檻、投入小、模式簡單”的生意,卻需要管理者擁有十八般武藝。
抱著一勞永逸的心態,想著只需要幾個月就能夠回本,躺在床上數錢即可,那只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
創業者們應該盡量選擇藍海,在這個市場里才可能有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那么,藍海市場應該怎么去發現?我們認為,健康一定是未來趨勢。而奶茶不是,奶茶的高熱量,易肥胖已經引起消費者警惕,未來競爭力堪憂。
現在開一家奶茶店,再造傳奇的色彩越來越淡。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