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流量之問:土味市井文化何以敗給城市主流時尚?
出品/聯商專欄
撰稿/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王國平
每座城市都有高樓幻想,都市感、時尚感成為很多城市共同的追求。特別是在中產迅速放大,對于城市迭代的呼聲愈發高漲。當X博士發出《底層物語》時,徹底炸開了世界的另一面。
在城市主流話語權背后,存在一種魔幻、雜亂無章、難以詮釋的社會。這種長期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的因子,正在完成多種文化相互雜糅,重新構建秩序之外的話語權邏輯。這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商業的另一面,構建以市井文化為主題的商業和已經過剩的城市型商業形成差異化。
新市井文化的野蠻生長
從輕奢到重奢,從區域首店到全國首店,所有的邏輯都是在滿足城市主流話語權。招商是有瓶頸頂的,當無法實現大規模超預期突破時,就會被主流迅速拋棄,淪為眾多購物中心棄子當中的一員。
城市型商業受西方文化控制,以歐美審美意識為主流,越歐美越時尚。在地域經濟水平不夠發達時,當地主流群體以模仿發達地區文化來達到差異化本地人種,實現某種優越感和地位的確立。這個過程有原住民文化的不自信,主動做文化隔離。另外一批人在無法實現階層跨越時,對于主流文化根本提不起興趣,反而沒有擼串來的香。
去主流儀式感,追求自然隨性,多種底層文化共融,擁抱傳統土味文化,碰撞出新一代的市井文化。新的市井文化有這個群體共情的時尚感、滿足感以及外界為之迷離的儀式感。
每座城市的城村、老工業區成為市井文化的誕生地,村民、廉租房的住戶和租戶、沒有跑出來的藝人、工人、辦公室民工、擺攤設點人員……各色背景的人都有。早市匆匆的上班人群,夜晚三五成群結隊,路中間不時有各種藝人賣藝引發陣陣喝彩,呈現不規則的商業生態。這種掩藏的消費生命力卻沒有得到商業的重視,任期自發野蠻生長。煙火氣就是流量,就是消費者的投票。
商業的本質是為消費者進行生存結構的匹配,構建出一種更好的生存結構去替代差的生存結構體統,讓消費受眾實現美好生活的過程。
快速城鎮化讓市井文化大量消失,當城鎮化速度放緩時,聚集在非核心區的雜居群體,得以喘息,不用再度快速更換場所,是新一輪市井文化得以生長的土壤。
作為非核心地帶的商業體,在定位上有了靠近流量的基礎,無非是兩個選擇:選擇舍近求遠大范圍輻射中高階客群,冒著大概率失敗的風險?還是就地服務沒有那么高大上的基本盤,構建自己的基礎粉?
從生態構建到單一場景突破
大生態構建一度風靡,曾經在擊穿消費者臨界值上屢試不爽。不過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發現消費者迅速產生抗體,閾值快速拉升。當市場玩法被拉到同一水平面上,原有的打法就鈍化了,簡單的生態構建已經無法有效觸發消費者興奮點。大生態構建因為攻擊面過于廣泛,無法有效深度聚焦,同時非常考驗系統在各條戰線的均值反應能力,構建的木桶反而很容易都是短板。
單一場景的突破基礎是深度聚焦,通過深層次切入受眾價值觀,圍繞價值觀去打造一個共情場景,來實現同一階層互動。精確打擊、垂直滲透、場景化來實現同質化中建立鮮明的新標簽。市井文化標簽會實現二次放大,去吸引同類,增厚垂直盤。加上外溢的好奇盤,加大獵奇波動助推。
居民收入增加,會增強居民自信能力。市井文化的非主流化,在于市井過于底層,低到精英層不愿意涉獵。市井的基本盤質地其實并不差,畢業大學生、流浪藝人、職場中戰敗的斗士、土著人等等,當他們收入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會重新組合優質基因,新構建出來的市井文化將遠超過歷史任一時代。當強大到一定基點,反而會出現更加本土化的文化自信,進行正向輸出,影響整個城市文明的進程。
在市場空白時,基于市井文化構建的商業前期會非常吃力,特別是在場景構建和供應鏈建設。更多實力派的人流涌入商業,讓場景實現變成可能。互聯網工具也更有利于我們去深挖本地資源。
淘寶讓我們知道中國有什么,美團讓我們知道本地有什么,這些神奇的工具讓我們發現身邊原來存在如此豐富的生態因子,以前居然未曾認真審視。小紅書則讓我們對于商戶有不同的思維邏輯解讀以及深層次了解,而不再以自我意識來評價商戶價值。深度了解對于后期運營來說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放大商戶亮點。
場景、商戶、用戶需求等鏈條構建完善,一個新物種的存活基礎就構成了,然后在文化孕育的風口去服務于這個場景需求。流量的方向是追求美好生活,你構建的商業比原來的消費場景更好,終將替代舊的消費場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