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同仁堂
片仔癀“神藥”刷屏,有人認為這種由麝香、牛黃等原料炮制的藥丸是智商稅,也有人在二手市場上以超過千元的價格求購。
在狂熱、炒作、觀望與冷笑的夾雜中,已經上市14年的片仔癀(SH:600436)股價不斷上漲,市盈率突破120倍,股價突破450元,市值突破2700億元,被部分投資者抬到了與茅臺并稱的高度,合稱“茅片組合”。
2700億市值是中國中藥產業中從未出現過的最高市值。在此之前很多年,關于中醫藥,最多的榮耀大多數時間屬于同仁堂(SH:600085)。
但就和所有的中國老字號一樣,同仁堂也在漫長的時間里經歷著輝煌與落寞。最早從2012年開始,各種各樣的負面消息像夢魘一樣纏上了同仁堂和它的投資者:農藥殘留、非法使用添加劑、阿膠里沒有驢皮成分、售賣過期蜂蜜……
與負面消息一樣讓人嘆息的,還有其躊躇不前的經營業績。頭頂中國最知名中藥品牌——甚至是整個醫藥界最有民間號召力的品牌,同仁堂的收入、凈利潤從2015年就開始停滯不前,凈利潤先后被同行云南白藥、片仔癀超越。
到2021年6月底,同仁堂的市值規模僅是云南白藥的大約三分之一,片仔癀的約五分之一,從行業里當仁不讓的大哥角色,變成了被超越的對象甚至是落后者。
關于片仔癀連篇累牘的熱烈討論中,同仁堂的身影顯得更加落寞。在6月25日舉辦的2020年股東大會上,有股東直言同仁堂市值目前僅僅是片仔癀的一個零頭,“令人痛惜”。
01
棄兒
董事長被查股價大漲,成了A股歷史少有的尷尬事。
“過期蜂蜜事件”是對同仁堂百年品牌打擊最為嚴重、造成后果最為惡劣的一次負面輿情。
2018年12月,江蘇廣電總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欄目發布視頻,曝光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產商將大量過期、臨期的蜂蜜回收。
事件曝光后,經過層層梳理,最終事故的責任被認定在同仁堂蜂業上,這導致整件事態的嚴重升級——同仁堂的領導班子對此次嚴重問題負直接領導責任。
2018年5月,同仁堂股價從最高42.51元開始下跌,受到蜂蜜門事件影響后持續下跌,最終到2019年初,累計跌幅接近35%,并且在隨后的2018年年報披露中預減5778萬元。
同仁堂股價表現(2020年1月至今)
就如同那句關注蟑螂的常識一樣——在廚房里發現一只蟑螂,一定不是因為這個廚房里只有一只蟑螂,而是已經有了很多蟑螂。2018年難看的財務數據不是同仁堂的終點。到2019年,同仁堂陷入了上市之后少有的負增長狀態里,全年營業收入負增長6.56%,扣非凈利潤負增長7.74%,昔日的中醫藥龍頭一派頹勢。
到2021年2月23日晚,同仁堂董事長高振坤、曾任同仁堂副總經理、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等職務的劉向光,雙雙因涉嫌嚴重違法違紀被組織審查監管調查。3月16日,高振坤辭職。
諷刺的是,高辭職被調查的消息公布之后,同仁堂股價高開高走,全天大漲7.34%,港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國藥上漲了11.76%,并在隨后再也沒有跌下過當天的最低價格。董事長被查股價大漲,成了A股歷史少有的尷尬事。
同仁堂的衰落與片仔癀的崛起幾乎同步。從2018年到2021年初近三年的時間,正是片仔癀生機勃發的時期。從2017年開始,片仔癀連續四年的扣非凈利潤增長分別是48.4%、44.97%、20.53%、17.31%。扣非凈利潤總額上漲100%,但市值上漲了700%,而同仁堂過去6年的股價漲幅基本為零。鮮明的對比之下,同仁堂幾乎成了資本市場的棄兒。
02
質地
同仁堂每年高額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一直在侵蝕著凈利潤,這正是企業管理層能力低下的表現。
之所以會出現董事長被調查、股價暴漲的情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同仁堂是一塊眾所周知的金字招牌,大多數人仍然會對這樣優質的品牌抱有足夠期待。
根據2018(第24屆)中國品牌價值100強排名,同仁堂品牌價值高達197億元,排名第32位,這個數字在醫藥品牌中僅次于哈藥集團的262億元,高于云南白藥等其他所有中藥品牌。
而從財務數據的角度觀察,同仁堂雖然長期以來收入、利潤增長緩慢,但在失去成長的同時,卻保持了已有業務較強的盈利能力,和相對健康的財務狀況。
首先就是同仁堂的產品具備較高的溢價,毛利水平高,常年保持在45%以上,其表現和以高價著稱的片仔癀接近。但到了凈利率方面,同仁堂凈利潤率常年保持在10%-12%左右,比片仔癀25%左右要低出不少。
其中原因在于,同仁堂每年高額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一直在侵蝕著凈利潤。除了線下直營店的高成本之外,企業管理層能力低下是核心原因。
舉例來說,其2020年為了獲得128.3億元的收入,付出管理費用12.36億元,同期片仔癀收入65.11億元,用管理費用3.35億元,云南白藥獲得327億元收入,僅付管理費用8.6億元。
遲緩的成長讓同仁堂積累了一定的貨幣資金。自2014年以來,其貨幣資金儲備穩步增長,從45.93億元增長到了83.49億元,固定資產也從13.06億元擴張至40.81億元,且資產負債率常年在30%以下。
整體上看,過去多年同仁堂因為上一屆管理層無能,錯失了發展機遇,企業失去成長性。并且由于線下連鎖的商業模式問題,一定程度上壓低了凈利潤率,但受益于同仁堂這塊金字招牌和各類知名產品,過去多年仍然累積了不少的貨幣和固定資產。也就是說,其品牌底子、資產底子的質地都還算優良。
03
紅利
新任董事長會將上一任領導留下的風險快速暴露出來,造成短期的財務數據下滑,換來的往往是上任之初漂亮的增長數據。
自從今年2月底董事長高振坤被查、同仁堂股價大漲之后,其股價和市值一直處在恢復狀態中。2月23日到6月29日四個月時間里,累計漲幅接近60%。
資本市場中一直有“管理層紅利”一說——也就是管理層的更迭(特別是國企和央企)時,新任董事長會將上一任領導留下的風險快速暴露出來,造成短期的財務數據下滑,以給自己的任期留下較低的基數、更“干凈”的經營起點,換來的往往是上任之初漂亮的增長數據。
具體到同仁堂,自2018年年報一直到2020年報,一直處于風險釋放的狀態中,三年資產減值損失分別是1.21億元、1.28億元、1.13億元,對利潤表現形成了一定的壓制。
另外,2018-2020年同仁堂還進行了資產處置,在賬面上形成了約2億元的“收入”,實際上也是在削除一些無法產生效益的不良資產。
而這些動作正是投資者所期待的。同仁堂對于整個中醫藥行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且關鍵的民族品牌。要振興中醫藥行業,沒有同仁堂的復興是不可能的——實際上當年“蜂蜜門”爆出的時候,也并非是同仁堂一家股價下跌,而是帶崩了整個中醫藥板塊。
片仔癀的爆款和熱銷,也給同仁堂在產品經營上帶來了機遇期——同仁堂自己有和片仔癀配方、功效非常接近的“安宮牛黃丸”,同樣有麝香和牛黃的配料,同樣定位高端。
另外,從經營面對的市場考慮,片仔癀雖然已經火爆出圈,但至今仍然是一家來自福建漳州的地域企業,產品銷量大約七成在華南地區,但同仁堂是全國品牌,甚至在海外也仍有很強的影響力。
同仁堂手里能打的牌仍然很多,甚至很多沒有經營過企業的普通投資者都能想明白:在幾天前的股東大會上,就有投資者明確建議,類似烏雞白鳳丸這種明星產品,是時候更換下陳舊的包裝并適當漲價。
04
寫在最后
“中華老字號”原本代表著強大的品牌力、無形資產和消費者的信任,但在實際的經營中,由于產品、管理人員能力、地方國資的體系等等問題,一直沒能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老字號經營不善并非完全是由于“國資體系的僵化”,民企經營老字號同樣存在問題:
另外一家老字號藥企廣譽遠(SH:600771)的控股股東很長時間都是民企“東盛集團”,但經營不善,企業業績、股價長期低迷,近期回歸國資反而開始連續大漲;
另外一個例子是大型名企復星集團旗下的豫園商場,坐擁三個中國馳名商標、十多個上海著名商標,多個中華老字號品牌,這些品牌卻一直沒有發揮出足夠的價值,即便是明星企業家郭廣昌也沒能“點石成金”。
拋開民營和國營的對比,老字號品牌“叫好不叫座”,是歷史遺留問題,也是市場問題,更是文化問題,在國潮吸睛和文化自信回歸的特殊時期,老字號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但前提是,不僅滿足于只做一個產品陳舊、經營理念落后的老字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